华北空管局总工程师:这个过程肯定是存在问题的!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5年11月24日        版次:AA06    作者:任先博 吴斌 商西 王道斌

  一篇题为《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的长微博最近两天在网上引发热议,事主张先生11月9日从沈阳搭乘南航CZ6101次航班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张先生没想到的是,航班起飞后自己身体出现不适,疼痛难忍,到最终抵达,坐等50分钟才打开舱门,送医院动手术……他经历漫长而又离奇的15个小时。整个事件中,有两点让张先生疑惑不解:飞机落地到打开舱门为何要等待50分钟?最终为何是他独自“半蹲半爬”下飞机?

  突发急病 联系地面救护

  张先生的微博写道,9日8时20分,飞机起飞五分钟后自己感到肛门部位抽搐疼痛。出发之前,他仅在机场吃了一小桶碗面、一块小蛋糕、几块杏肉,登机前并未感到不适。随即,他向空乘人员反映,空乘人员回复疼痛可能是气压问题导致。9时许,腹痛严重,张先生感到不妙。

  “已经痛得坐立不安,冒虚汗,预感不是普通肚子疼,就要求他们帮我叫一辆救护车。”这次,空乘人员立刻联系机长,帮张先生在机场叫好救护车,在机上广播询问乘客中有无医护人员可以协助、帮忙。

  为何花了50分钟才开舱门

  9时50分,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知情人士告知南都记者,当天他也在航班上,机组接到乘客的病情后第一时间联系地面,要求派出救护车。但是,在滑入滑行道后飞机突遇故障(后经调查,当时是刹车出现故障),无法继续滑行。考虑到飞机上有急症病人,飞行员曾经联系塔台,希望能派急救车、楼梯车来滑行道先把旅客接走,但没得到答复,“只能等拖车把飞机拖回机位才下客,这就是为啥花50分钟左右才开舱门。”

  “我从机舱窗户就能看到救护车。”张先生表示,他曾反复向空乘人员要求下飞机,但得到的答案是“机场塔台没给信息,暂时不能停靠”。10时30分左右,拖车姗姗来迟,将飞机拖至停机位,舱门才被打开。

  为了解当时塔台与机组之间的通话情况,南都记者致电北京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但对方未提供详细信息。

  经手术切除0 .8米的小肠

  机舱门打开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先上飞机。让张先生没想到的一幕发生了———空乘、医护人员就“谁来抬他下飞机”相互推脱,而且发生了争执。张先生告诉南都记者,双方争执近10分钟,“双方指责对方不负责任,医护人员认为外面旋梯很滑,如果摔着了没法负责,应由空乘把乘客送下去。而南航工作人员表示病患应由急救车这边的人抬。”

  争执不下,机舱内已空无一人,乘客们早陆续下机。最终,张先生只好自己坚持“半蹲半爬”走下去,没人扶他一把。他爬上救护车,没有担架,也没人协助。事后医院方面却回应,当事医生、护士说有搀扶张先生走下扶梯并进入救护车。

  最后,张先生被救护车送到最近的首都国际机场医院,辗转至北京大学[微博]人民医院被确诊为腹内疝,经手术被切除0 .8米的小肠。张先生被推进手术室时,距其在机上突发疼痛已经过去15个小时。

  回应

  南航:表达歉意并将继续调查

  23日中午,南航方面通过官微发布一则情况说明。说明显示,11月9日CZ6101次航班落地滑行至滑行道时,确实因飞机刹车系统出现故障不能继续滑行,等拖车拖行至停机位之后开启舱门,“将进一步查明原因”。南航作为航空承运方,向张先生表达歉意,并称“对在与救护人员配合中发生的协调问题,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完善相应的工作流程。”

  23日14时,南航有关负责人与张先生会面,再次表示歉意。张先生说,该负责人称南航会继续查清此事,但没有给出明确时间节点。“我不需要任何补偿或赔偿,甚至不需要道歉,只是希望有关方面能把精力放在完善制度上,别让这样的事再次发生。”张先生对南都记者说。

  截至记者发稿时,南航方面尚未发布对此事进一步调查结果。

  医院:完善应急救援绿色通道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应,针对张先生寻求急救的痛苦遭遇,院方深表歉意。

  该负责人介绍,综合以往经验,为避免信息不准确导致病人治疗延误,航站区的救护车都会装配全套急救设备,包括急救箱、吸痰器、随车担架等。人员配备上则分别有医生、护士、司机各一名。11月9日,设备与人员与平时一样。但由于飞机着陆后舷梯角度较陡,加上雨夹雪天气,医护人员综合考虑认为,不能使用担架。

  “确实由于我们的工作不到位,给张先生造成痛苦。”该负责人表示,院方已约谈当事医护人员,对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她坦承,员工在主动为病人着想等“爱伤观念”上有所欠缺,面对突发情况时也没有做到灵活应变。下一步院方将加强医护人员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同时在转运机制上进行流程再造,加强与航空承运方沟通衔接,完善应急救援绿色通道。

  反思

  处置过程应明确界定各方责任

  业内人士称调度协调工作不力是患病旅客未能得到及时救治的原因

  华北空管局总工程师颜晓东说,机上出现类似突发事件,处置过程应当是很规范的。机长在决定应急方案后,要及时与空管部门沟通协调,空管部门给予出现突发情况的航班通行优先权,并优先安排飞机降落,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机组还要与机场应急处理中心、航空公司地面服务部门联系,启动应急方案,并妥善安排保障措施,如果出现类似的旅客急病情况,要提前安排救护车到现场。

  “航班上有危重病人,却在降落50分钟后才打开舱门,这个过程肯定是存在问题的。”颜晓东认为,调度协调工作不力是张先生未能得到及时救治的原因,但具体责任归属要等待更多细节才能确认,“若如乘客说救护车已到位,那是因为客梯车没到无法开舱门,还是拖车的问题?”

  未向公众公开的应急机制

  网友们争论焦点之一是,旅客突发疾病,航空公司、机场及医护如何协作,有无硬性对接机制?

  “旅客出现什么状况,飞机需联系塔台是有要求的。”一名航空公司机长介绍,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如旅客出现伤口血流不止、呼吸困难、疼痛难忍及消失意识,机上人员均需第一时间与塔台联系,根据旅客身体状况及实际飞行情况,考虑就近降落或返航。

  一旦发生上述情况,涉及方面如何协作解决问题?昨日,南都记者登录民航总局官网及相关机场官网,未发现有旅客因身体不适,相关单位如何协作的规章内容。

  “这些内容一直是机场内部运作的方案。”知情人透露,旅客发生严重身体不适状况,机组人员需第一时间向地面塔台汇报,塔台应优先安排飞机落地,指挥飞机滑入机位。与此同时,立刻通知机场应急中心,机场方面要启动应急方案,如涉及医疗问题,通知机场医疗救护中心。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相关人士昨日回应,事发后机组人员联系塔台,塔台联系机场应急部门,应急部门又指挥机场区救护车前往现场。

  至于为何各机场不公开对接机制?有关人士认为,由于方案内容每年机场会进行演练,加以修改、调整。也有人说目前国内绿色通道还在摸索阶段,机场等涉及单位不便公布此内容,如执行起来不协调,不好解释窘况。

  准确传达旅客病情是关键

  相比内部机制,应急链条各方如何准确表达旅客病情很关键。南都记者从多家航空公司了解到,机组人员都经过突发事件应急培训,“虽然经过训练,但我们不是职业医生,对于疾病判断无法做到专业。”一名机长坦言,旅客突发疾病后,机组需要做的就是第一时间联系塔台管制部门优先落地。

  “机组人员多是根据旅客现场表现、反应向塔台汇报,但塔台如何向医护人员转述也很关键。”机场医疗中心工作人员直言,有时层层转述,到传到医疗方面后情况或许有所误差,因此到现场的医护人员数量及设备或难以满足需求。

  昨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发布致歉信息说,将认真调查地面医疗急救服务中的问题,剖析原因,总结教训。下一步,将主动加强与航空承运方的沟通衔接,完善应急救援绿色通道。

  此起事件中,让当事人不满的是其身体不适,机组人员、医护人员不愿协作帮其下飞机。旅客发生不适,机组人员能做哪些急救措施?南都记者登录中国民航网,信息显示机组人员应对旅客突发性疾病总的原则为乘务员在机上处理急救情况时,不是诊断某人的病情或预先治疗,而是提供必要的,但又是基本急救,直到专业医务人员赶到。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要移动旅客;保持最适合其病情或伤害的位置。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病人从飞机上转移到急救车上的问题,跟老人跌倒了没人敢去扶道理一样,各部门为了免责对于病人的处置进行明确规定,工作人员也不敢违反规定。不过,话说回来,这应该是谁的责任?”

  机组人员多是根据旅客现场表现、反应向塔台汇报,但塔台如何向医护人员转述也很关键。有时层层转述,到传到医疗方面后情况或许有所误差,因此到现场的医护人员数量及设备或难以满足需求。

  ———机场医疗中心工作人员

  提醒

  若突发绞榨性肠梗阻 肠坏死后死亡率超50%

  “从患者的描述及北京医疗机构的诊断来看,涉事旅客极可能是急性绞榨性肠梗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说,该疾病发病非常隐匿,发作之前基本处于无感状态。但绞榨性肠梗阻一般与患者的肠道基础性疾病有关。如有小肠息肉、小肠间质瘤。这些基础性疾病容易堵塞肠腔,容易发生肠套叠。若此时患者正好又食用韭菜等高纤维、高残渣的食物,更易堵塞肠腔,引发梗阻。

  刘思德表示,这类肠梗阻患者如肠道发生严重扭曲,伴随有肠道血管扭曲,下端的肠道会因缺血导致坏死。出现肠坏死后,对生命威胁巨大,“病情进展到肠坏死阶段,如不及时处置,死亡率超过50%。有的即便发现了,全小肠切除的都有,严重影响将来的营养吸收”。

  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欣也表示,该疾病可能与患者先天肠系膜细长有关,一般在剧烈运动、体位改变后,易诱发这一死亡率较高的急症,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绞榨性肠梗阻与乘坐飞机有关。

  高凝血患者不宜乘机 在高空常发生肺栓塞

  由于绞榨性肠梗阻发病急迫且隐匿,与乘飞机无必然关系,因此该类疾病没列入到不宜乘坐飞机的病种。李欣说,一般而言,除一些明确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严重传染性疾病不宜乘机外,诸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疾病、高凝血患者均不太适宜乘坐飞机。

  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乘机是因空中轻度缺氧,可能使心血管病人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心肌缺氧、心肌梗塞及严重高血压病人。而脑血管病人如脑栓塞、脑出血、脑肿瘤这类病人,由于飞机起降的轰鸣、震动及缺氧等,可使病情加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因不适应环境,若有气胸、肺大泡等,飞行途中可能因气体膨胀而加重病情。

  由于空中气压变化,可能致胎儿提早分娩,尤其是妊娠35周后的孕妇更不宜乘飞机。“在白种人中较为常见的高凝血病症如肥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也不太适宜乘坐飞机。这是因为飞机的空间较为狭窄,长期曲腿乘坐后容易出现血栓。而血栓进入到肺部发生肺栓塞,是乘飞机的一个重要副反应。”李欣说。

  统筹:李湘莹 任先博

  采写:南都记者任先博 吴斌 商西 王道斌实习生 卫佳铭 冯群星 刘旭 陈丽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