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3日 16:53 投资时报 

  上市前夕 华大高管层基因裂变引发多重猜想

  前CEO王俊仍为华大基因董事,持有华大基因10.5%的股份,并持有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57.07%股份。对于这一部分股权如何处置,仍未有定论。而华大方面会否采取竞业避止法律手段也是一个未知数

  文|《投资时报》记者 刘成昆

  一家以基因测序和商业化开发闻名遐迩的企业,却未必能确保自身的内部组织体系不会发生基因裂变。

  市场传言将在A股上市的华大基因,近日就因王俊等四大高管的同时离职而备受关注。

  2015年9月15日上午,在第二届网易科技峰会的主论坛上,原华大基因CEO王俊首度以深圳碳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的身份亮相。除王俊外,与王交好的前华大科技CEO李英睿、前华大基因首席运营官吴淳、原华大基因首席信息官黎浩亦同时宣布加盟碳元科技。

  目前,华大股份CEO改由尹烨担任,而杨爽则担任华大基因集团首任轮值执行总裁。据接近华大基因内部人士称,华大基因A股上市决心未变,中信证券将作为保荐商。

  对此,华大基因公关部书面回复《投资时报》记者时称:“目前公司正处于A股上市的筹备过程中,相关工作进展顺利。现阶段,王俊先生仍然是公司董事,公司经营情况和股权结构等均稳定。”

  王俊离职

  对于王俊此次离职的原因,据华大基因一不愿透露姓名的离职员工透露,主要是与华大基因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建产生分歧有关。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而王俊亦于同年加入,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元老。有资料显示,王俊当时刚考上斯坦福大学硕士,原准备赴美读书,却被汪建成功挽留。2012年,王俊担任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院长,此后则担任华大基因CEO一职。

  2015年7月,王俊卸任华大基因CEO,出任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关注前瞻业务发展的新业务机构的负责人。然而这一职务变动或导致王俊不满。

  “因为2014年业绩不理想,没有达到对赌协议要求,深圳华大基因旗下的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在去年年底合并为一家公司,名为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后一直是由王俊全面接管。但在决策权归属问题上,王俊和汪建产生了矛盾,这可能是致使王选择离职创业的主要原因。”上述人士表示。

  也有消息源表示,尽管为了慰留王俊,汪建已赋予其相当比例股权,但王仍未能完全满意,同时在公司管理权限上也有自身想法。在公司上市关键时刻,汪建同意王等多位高管离去,实是无奈之举。

  据悉,目前王俊仍为华大基因董事。据工商资料显示,截至今年4月份,王俊持有华大基因10.5%的股份,持有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57.07%的股份。华大基因和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为即将作为上市主体的华大股份第一和第二大股东。对于这一部分股权未来如何处置,仍未有最终结果。

  此外,出于同业竞争考虑,华大方面会否以法律手段对王俊等实施竞业避止,或以此作为相关股权回购的对等条件,截至目前也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公司元老相继离职,在9月23日举办的2015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上,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表示,“人各有志,华大基因给所有人都有充分的选择。华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有很优秀的人走出去,也有很优秀的人加入进来。”

  华大融资

  即便多名骨干力量离职,亦无法阻挡华大基因的融资之路。

  早在数年前,就有相当数量的机构已对华大基因垂涎三尺。事实上,其早在2010年年收入就超过10亿元,2012年的营收则达到20亿元,净利润2亿元。如此优质的资产一旦上市,回报自然可观。并且,该公司每年还能获得政府占总营收百分之十几的补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华大基因与华为公司近乎成为深圳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两张城市名片。

  “你听过华大基因吗?赶紧带团队去看看,这个公司很了不得。”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多年前催促他的投行高管“赶紧关注”一事,成了业界对华大基因抱有浓厚兴趣的真实写照。此前媒体亦有报道称,PE/VC以至组团去深圳调研华大基因,希望能够投资其中。

  如此受追捧的氛围也让业内屡屡传出汪建排斥资本的故事,但最终华大基因却出人意料地同时引入了20多家创投机构,旗下的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也分别融资14亿元和20亿元。当然,亦有分析指此举是汪建不愿让单一投资机构做大以至影响公司决策的制衡之术。

  据悉,2012年11月28日,中国光大控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特别机会基金III、深圳市盛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上海云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美国泰山投资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和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投资了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此次投资由光大控股领投、红杉资本等跟投,总额为13.98亿元。此次募资标的是华大科技,该部门的估值达到33亿元。

  为了此次融资,华大基因转让了华大科技42%的股份,而所得资金则用来收购美国开发和制造基因测试设备的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一直以来,后者都是全球最大基因测序公司Illumina的竞争对手。有消息称,此次上游收购使华大基因获得基因测序仪的生产能力以及大批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大幅降低了华大基因检测服务的成本。

  不过,据一位离职人士告诉《投资时报》记者,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华大科技的主营业务是为高校和研究院提供基因序列检测和基金信息分析,其主要供应商为美国的Illimia,后者为其提供测序所需的设备和试剂。在华大科技收购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后,便不再购买Illumina生产的这类设备,也因此使得之前因购买设备所给的试剂折扣取消。但是华大科技又不得不向其购买基因测序的关键试剂,因此反而提高了试剂费用的成本,对公司的影响非常大。

  不过,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基因测序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根据研究机构BCC今年2月的测算,全球基因测序产品2012年达到35亿美元市场规模,2013年为45亿美元,至2018年预计达到117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速高达21.2%,远超过体外诊断市场5.1%的增速(EvaluateMedTech2012年预测),可见基因测序市场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之大。该离职人士称,从长远看,收购Complete Genomic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逐步解决。

  上市或迫在眉睫

  “你们明天派人审核,我后天加入你(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就完了。”2015年2月,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在深交所[微博]大楼中接受相关工作人员询问其是否有意在深交所上市时,如此表示。

  事实上,为了进一步扩张基因事业帝国,华大方面一直没有停下融资脚步,包括接受泰康人寿20亿元融资并晋身第二大股东,但这仍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上市已成为唯一选择—无论深圳政府方面还是公司员工,自然也乐见其成。

  同时,政策的波动性也是华大IPO之路上随时需要警惕的。2014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下发通知,叫停基因测序。根据规定,目前国内使用的基因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开展的,则要立即停止。

  国家基因库执行主任周欣告诉《投资时报》记者:“当时基因测序市场混乱,出台系列规范条文后,华大基因第一个拿到准入证,倒为前路发展扫清了障碍。”

  有券商研报分析指出,目前,从应用范围来看,基因测序技术除了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古基因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科研领域,还广泛应用于与DNA相关领域,如商品检疫、法医鉴定、新药开发、生物农业乃至能源、环境、食品、健康、IT等领域。从市场空间来看,仅肿瘤治疗单一目标市场就高达110亿美元,而主要目标市场至少在230亿美元以上。华大基因2012年在全球基因组组装测序市场的占比就高达25%。

  2009年,华大基因科技服务的年度总销售额为3.43亿元,2010年猛增至10.37亿元,2011年达12.63亿元,2012年又降至11.05亿元。但是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成本的降低,需求会提高,华大健康的检测项目还在不断增加。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illumina于1月28日公布了其最新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2014年该公司全年营业收入18.6亿美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3.53亿美元,同比增长182%,远超出市场预期。在利好消息带动下,illumina股价在1月28日也创出历史新高,达到了每股213美元。实际上自2012年以来,illumina股价涨幅已超过420%,股价强势背后是市场对基因测序应用前景以及该公司产品线的高度看好。截至美国东部时间2015年10月20日,illumina股价为145美元,市盈率高达44倍。

  而国内知名同类公司达安基因2015年10月21日收盘价为46.3元,市盈率为257倍。华大一旦上市,其股价表现可想而知。不过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拥有企业相当股权的王俊的离职,才会引起诸多猜想。(完)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