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

  溢价61%,以150多亿美元将尼克森揽入怀中迄今,中海油就噩梦不断。

  7月16日,尼克森去年新安装的一条管线破裂,在加拿大北阿尔伯塔地区泄漏了接近31,500桶的原油。据称,这是近30年来北美地区陆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件。

  接下来,中海油怎么办?

  漏油面临巨额索赔

  眼下,利润仅占2%、成本开支却持续攀升的尼克森已成为中海油的心头大患。

  中海油面临的麻烦还不止于此。尼克森的这次漏油发生在环保法规最严、民众环保意识最强的加拿大,民众和各个机构的高额索赔会纷至沓来。

  据称,在事件发生后不到24小时,阿尔伯塔省能源局就向中海油尼克森公司发布了环境通报,要求其在30天内将所有泄漏原油进行收集处置,并将环境恢复至泄漏前的水平,否则将面临高额罚单。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30天将所有泄漏原油进行收集处置都有难度,将环境恢复至泄漏前的水平更难上加难。中海油的高额罚单是逃不了了。”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对记者预计索赔金额将远超泄漏原油造成损失本身。

  中海油尼克森方面在给《中国经营报》记者的回复中表示,此次泄漏发生在公司长湖油砂项目,公司积极采取必要措施及动用所有的资源在保护员工、合同方、公众和环境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控制、隔离了泄漏区域。事件的最新进展会在尼克森公司网站及时发布。

  记者登录尼克森官方网站,在首页上长湖管线失利的大标题加黄色处理,显得尤为醒目。点进去可见,尼克森对环境补救措施进度进行了披露,具体包括野生动物保护计划,环境监测结果,污染区域隔离措施等,以及未来24小时方案。

  不过,事情已经过去10多天,中海油投资者关系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事故原因仍然在调查中。

  可以确定的是,出事管线去年新安装,且有双层内壁,按常理不该出现问题。“硬件设备不是问题,问题也许出现在当时管线铺设的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可能不达标。”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中心研究员岳来群说。

  在岳来群看来,这说明公司的管理流程对接、监测预警系统、危机管理系统毫无作为,尼克森的运营管理正处于一个混乱境地。

  中海油的投资无底洞?

  管理方面的巨大漏洞,显示中海油掌控下的尼克森仍然存在巨大问题。

  彼时,完成收购之初,就有人士提醒,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最大挑战可能来自两个大公司的融合对接。包括计划、财务、勘探、开发等十几条业务线的整合,也包括企业文化、员工管理、管理流程等的对接。

  这种对接的失序和混乱早有苗头。今年3月份,尼克森方面突然宣布裁员400人,占尼克森3000多名现有员工的13%。而中海油于2013年完成对尼克森的收购时曾承诺,要留下公司的高层和员工且保持待遇不变。不想,两年后承诺化为泡影。

  “这说明,尼克森正在成为中海油的负担,中海油无奈削减开支。”崔新生表示。

  早先,中国海洋石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曾透露,尼克森仅占据了中海油2%的利润。而且,尼克森已经有好几年难以从油砂中开采出原油了。

  但成本开支却是十倍不止。记者查阅了近两年中海油的年报和计划公告发现,2013年,尼克森能源已经占到中海油总产量的15%,同时也让中海油的资本支出大增。中海油2013年的资本支出从2012年的599亿元人民币陡增至905亿元,其中尼克森能源资本支出约为165亿元,占18.2%。2014年上半年,尼克森的支出为89.7亿元,比例升为19%。

  尼克森最主要的资源是其油砂储存,占其所有资源的64%。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处长潘继平告诉记者,加拿大油砂原位开采与露天开采两种方式全周期保本成本均高于每桶70美元,远高于一般油气开采成本。

  对于收购以来尼克森的业绩表现,中海油回复记者称,2014年,尼克森各项资产表现良好,全年健康安全环保表现达到历史最佳,金鹰项目成功投产,长湖项目产量持续提升,生产时率达到了88%的历史新高。

  但潘继平表示:“除了北海的金鹰油气项目和长湖项目,中海油尼克森大部分非常规油气项目现在已经进入暂缓或半停业状态。”而如今,长湖项目也出现问题了。

  谁来秋后算账

  尼克森在2013年油价高企时很多项目已停工,中海油明知风险很高,为何还要溢价并购?

  2012年7月,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溢价61%的现金收购了尼克森,这在3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是中国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

  这只是明面上的投资,实际上中海油还需承担尼克森原有43亿美元债务,这意味着中海油的直接并购成本接近200亿美元。

  “这样高的资产负债,中海油高层难道不知道?”岳来群质问。

  但彼时,中海油将此视为战略投资——通过并购尼克森,中海油证实储量增加了约30%,产量则增加了20%以上。另一层标志意义是,此举一洗中海油2005年并购优尼科的失利之痛。

  不过,在投资冲动下,中海油内部依然有不少人士明确反对。

  时任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原中海石油物探公司总经理、中海油服副总经理陈卫东就明确反对。他的理由很简单,趋势判断,能源需求会大幅下降,高油价很难维持。

  两年后的今天,陈卫东依然维持这一判断。他告诉记者,在高油价难以维持的背景下,花如此代价去收购一个高成本开采项目,很不合时宜。但当时,包括陈卫东在内的很多反对者的意见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眼下,低油价已经成为事实。

  “实际上,过去数年高油价的最大支撑就是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中国如今已经进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目前世界经济一直低迷,可预见的将来,不仅是油价、天然气价格都会一直低迷。”陈卫东分析说,油价已经很难回到前几年的百元高位。

  毫无疑问,中海油不仅输了现在,也输了未来。但是否秋后算账,目前仍待观察。

 

  欢迎关注新浪财经能源频道官方微信“能见派”(微信号nengjianpai),阅读更多精彩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能见派,关注高端与前沿,描绘美好能源未来。

新浪财经能见派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