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金元足球”还能踢多久:疯狂投入没有可观收益

2014年11月22日 00:57  中国经营报 微博 收藏本文     

  收入结构堪称“独特”,商业开发颇多掣肘

  中超:“金元足球”还能踢多久?

  王小明

  2014年中超联赛刚刚落下帷幕,一份由专业体育公司调查撰写的《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就已出炉。据该《报告》透露,2014中超公司整体营收创下新高,突破了4亿元,中超联赛方面也持续火爆,上座率达到场均18571人,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十。

  光鲜的数据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超联赛近年来的影响势头,但依然无法掩饰其当前的经营困境。上述《报告》同时指出,2014年中超各俱乐部的总收入突破20亿元,但总支出达到22.37亿元,16家中超俱乐部里,除了恒大、贵州、上港、申鑫以及富力之外,其他俱乐部仍处于亏损状态。

  “表面上看,中超盈利减少的原因之一是门票收入缩水,整体门票收入由2013年的3.3亿元降至2014年的1.2亿元,但实际上这与整个中超俱乐部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有关。”在体育界人士看来,高度依赖于投资方输血的“金元足球”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疯狂的中超

  过去的4年无疑是中超投入水涨船高的4年。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16支中超球队的运营投入还在6.96亿元的水平,4年之后,2014年这个数字已经刷新到22.37亿元,足足增长了3倍有余。

  各俱乐部引援支出的增长和球员薪资的上涨是过去4年中超投入翻倍的直接原因。

  以恒大为例,在2010~2013年的4个赛季里,平均每个赛季的转会投入都超过1亿元,加上各种赛事奖金、教练团队薪酬等投入,4个赛季里恒大在足球上的投入资金已经超过20亿元。

  山东鲁能、北京国安、上海申花等老牌中超球队在引援投入上也不惜重金,4年来上述俱乐部的引援资金也均以亿计。

  而在球员薪酬方面,自2011年后中超球员薪资连续4年保持了20%以上的涨幅。到2014年,中超球员的薪资总额达到了17.81亿元,16家俱乐部中有7家俱乐部的球员薪资总额超过1亿元,其中恒大、鲁能、国安的球员薪资甚至超过2亿元,球员薪资总额低于5000万元的俱乐部只有6家,其中包括降级的大连阿尔滨。

  堪称疯狂的投入并未给中超俱乐部带来可观的收益。

  2014年中超16家俱乐部的总收入20.15亿元虽然相比2013年已经有所上涨,但仍未实现盈亏平衡,16家中超俱乐部总体仍处于亏损状态。

  “虽然相比2013年,中超俱乐部的总体亏损额已经有所减少,但这并不代表亏损俱乐部的数目减少,随着一些俱乐部加大投资力度,尤其是球员转会费用的大幅增加,这些俱乐部都还无法实现扭亏为盈。”一名中国足协职业联赛理事会人士表示,中超俱乐部当前的经营和生存模式仍然非常单一,要实现长期盈利,需要更细致的商业开发和市场运作。

  “冠名”支撑发展

  从2014年中超俱乐部的收入结构可以发现,其收入主要依赖于三方面:广告赞助收入、转会收入以及门票收入,其中广告赞助收入约为8亿元,转会收入约为2亿元,门票收入大约1.2亿元,另外还有特许商品收入约2000万元。剩余的收入包括场地广告、政府资金以及中超公司的部分分红等。

  这种独特的收入结构堪称中超独有。纵观英超、西甲、意甲、德甲等世界几大足球联赛,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收入都主要来源于三大方面:电视转播权收入、门票收入和商业开发收入,这三项在总收入中占据着绝对的位置。唯一的区别是,根据联赛性质不同,三方面收入的表现各有高低。

  以意甲为例,电视转播费占据俱乐部收入的绝对大头,而在西甲联赛,皇马、巴萨等俱乐部的商业开发能力极强,其带来的商业收入是俱乐部盈利的主要来源;英超方面,受益于其悠久的足球文化,门票收入是英超各大豪门收入的重头戏。

  但在中超俱乐部的运营当中,上述收入来源给俱乐部带来的贡献却是微乎其微。

  “目前国内足球俱乐部的收入组成包括几大方面:球队的冠名权、队员队服胸前、胸后的广告、场地广告、球票收入、球员转会费(一般单列)等,其中,又以球队的冠名权为俱乐部最主要的收入。”一名足球界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这种收入结构导致中超俱乐部每年都要依靠企业以“冠名权”的方式向俱乐部输入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才能正常运转。

  2010年恒大集团以1亿元的代价接手广药队之后,获得了后者的冠名权,广药队由此更名为广东恒大队。此后的4年时间里,恒大持续投入重金引援,先后引入郑智、孙祥、郜林、张琳梵、穆里奇、孔卡等国内外球星,并邀请到世界冠军教练里皮团队执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恒大足球队4次拿下中超冠军,2013年更是获得亚冠冠军,这些辉煌的战绩背后,代价就是4年总计超过20亿元的投入。

  在恒大足球起步之初,许家印甚至只是将足球视为恒大品牌推广的手段之一。其曾表示:“我们每场比赛只给广东体育4万元的转播费,换来的却是90分钟的品牌曝光机会。央视的广告是一秒15万元,我用4万元就能换回来这么多的回报,你说这个投资值不值得?”

  由此可见,早期的恒大足球甚至需要给电视台付费才能获得赛事转播,可见赛事转播不仅无法给俱乐部创造收入,反而是一门倒贴的生意。而反观世界成功的足球俱乐部,电视转播收入都是俱乐部收入提高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财务负担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对于恒大来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13年夺得亚冠之后才有所改观:之后恒大陆续获得了与东风日产、耐克、美的等企业的合作机会,其中东风日产以1亿元的价格买下了恒大球衣的胸前广告位,恒大俱乐部的商业开发由此初入正轨;与此同时,随着恒大冲击亚冠成功,其门票销售也日益看涨,2013年其门票销售过亿元,“广州恒大未来两三年的目标就是实现独立盈利,然后再上市。”恒大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刘永灼由此指出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然而,相对于恒大俱乐部的“苦尽甘来”,企业冠名依然是大多数中超俱乐部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从杭州绿城到河南建业,从贵州人和到长春亚泰,每一家投入巨大的俱乐部背后都是一家企业巨头在支撑。

  “目前企业的冠名权或者说赞助收入已经占到中超很多俱乐部总收入70%以上,一旦‘冠名权’赞助资金不到位,俱乐部就会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实际上许多俱乐部的‘冠名权’资金来自本身的投资企业,从严格意义上并不能作为俱乐部的盈利项目。”上述足球界人士表示,这种模式导致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盈利很难具有持续性,一旦背后的股东经营出现危机或者失去对足球的兴趣,俱乐部的存活就陷入被动局面。

  这样的案例在当前的中超并不缺乏先例:2014年初,由于股东内讧,申花俱乐部“无奈”易手上海绿地集团;而刚刚降级的大连阿尔滨俱乐部由于经营不善,传闻也在寻求转让,上周的11月18日,东亚足球俱乐部也告别了“老东家”,更名为上港集团足球俱乐部。

  难以复制的欧洲模式

  在行业人士看来,中超俱乐部的营收之所以唯“冠名权”独大,一方面是俱乐部层面缺乏良好的商业经营意识,另一方面则与体制限制有关。

  一名体育界人士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案例:多年以前,国内有家著名媒体想为北京国安俱乐部出一本书,甚至考虑给国安俱乐部支付一笔版权费,此举对于国安而言显然是一件好事:一方面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又宣传了自身品牌,但这两全其美的事情却被北京国安俱乐部否决了,理由则是,国安自己有中信出版社,为什么要借助他人之手来出书?

  “从这件事情就能看出俱乐部的经营意识,有钱都不赚。”该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很多中超俱乐部都沦为投资方营销的工具,本身缺乏基本的商业经营思维。

  一方面由于自身观念“画地为牢”,另一方面,体制上的羁绊更难以冲破。由于俱乐部的电视转播权由中超公司统一运作再分成。

  同时受国内电视台体制限制,中超俱乐部想通过赛事转播权获利难上加难。自中超联赛有史以来,仅有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文广购得了转播权,其他地方卫视均难以染指。

  2012年底,一家名为“云传媒”的公司从中超公司手中斥巨资拿下了5年的独家卫视转播权,原本计划跟宁夏卫视合作转播中超赛事,但最终由于合同条款纠纷,该合作计划中途夭折,至今云传媒也未能寻找到合适的转播平台。

  “我们拥有中超独家的卫视转播权,但跟甘肃的合作每年还要交1000多万元,这其实是很悲催的事情。电视台这个环节我们目前突破不了。”云传媒董事长李璐瑒对此感叹,连恒大都要付钱给地方体育台来转播比赛,可见中超俱乐部依赖赛事转播来盈利的路途还很遥远。

  公开数据显示,在电视转播费用方面,2014年中超公司总计获得3600万元的收入,占总收入的9%,以中超16支球队、240场比赛计算下来,平均一场比赛只有区区15万元的转播收入。相比国际惯例,成熟的欧洲足球俱乐部电视转播费平均可以占收入的30%,其中英超版权收益更是可以达到总收入的50%。

  而在门票收入方面也是多有掣肘,原因并不在于上座率多少,而在于大多数中超俱乐部都无法拥有自己的球场,只能租用比赛场地。这意味着每一场门票收入中,至少要拿出60万元左右的现金来缴纳场租和安保费,进一步拉低了中超俱乐部的盈利能力。

  显然,在当前的诸多体制限制下,中超俱乐部想要摆脱“金元模式”还言之尚早,而“金主们”需要考虑的则是,在诸多商业法则难以施展的“球场”上,重金“播种”又将会有怎样的“收获”?

文章关键词: 中超许家印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港媒:中国与梵蒂冈达成主教任命协议
  • 体育CBA-辽宁全胜领跑 马布里0分北京胜
  • 娱乐香港影坛大佬向华胜在京病逝 享年64岁
  • 财经央行降息:20年期100万房贷月供少234元
  • 科技马云:假货只能靠互联网解决
  • 博客郭德纲:观众分三种有一种威猛无穷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濮存昕将现身教育盛典 教育APP哪家强
  • 沈建光:央行降息的逻辑与意义
  • 张化桥:基准利率越低 市场利率越高
  • 清议:央行此次降息的八大好处
  • 孟祥远:央行大降息 楼市将反弹
  • 管清友:降息周期开启 股强债弱
  • 周彦武:打开降息窗口 明年最少降3次
  • 洪榕:从券商蜕变看A股梦幻未来
  • 刘光宇:楼市中此时此刻谁最怕叫跌
  • 郎咸平:制造业已下滑到30年的最低谷
  • 许一力:日本央行“偷袭”成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