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独揽大单却没做大:原领导层决策被指保守

2014年11月03日 11:34  企业观察报  收藏本文     
大型国企排队上市的繁荣虽然一度给中金公司带来了财务上的巨大“成功”,却长期掩盖了其自身的重重问题 东方IC / 供图  大型国企排队上市的繁荣虽然一度给中金公司带来了财务上的巨大“成功”,却长期掩盖了其自身的重重问题 东方IC / 供图

  元老退场 中金变阵待涅

  因为诞之于深厚的政治背景,这家国内最早的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从来无法远离外界的关注与争议,无论其历经昔日的辉煌抑或今日的衰落。

  企业观察报记者  张宁

  仅半个月间,三名核心高管排队般离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高管层分崩离析。

  10月10日,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宣布辞职。10月14日,总裁朱云来宣布辞职。10月23日,董事长金立群宣布离职……中金公司这场高层人事地震惊动了整个金融界。人们不禁要问,曾经的国内投行“贵族”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三位高管的离职皆属个人原因。”对于外界的疑问,中金公司这样告知。按照中金公司的说法,这三位高管离职之时,公司均安排了相应的接替者,而中金公司也将在全球范围内遴选新的首席执行官。

  但在诸多资本市场人士看来,朱云来等核心高管的相继离开,意味着中金公司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一事件足以载入中金公司的发展史册。

  高管层更迭之际,留给公司的是诸多未竟之事。动荡之中的中金将走向何方?这家打着“大国企”烙印的国内投行大佬,其命运的浮沉又留下了怎样的记忆与思考?

  中金“王国”的宿命与浮沉

  “近20年光景,中金公司可谓国内投行中盛极而衰的典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对企业观察报记者感慨。

  1995年,中金公司以中外合资的形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宣布成立,中国建设银行和世界顶级投行摩根士丹利为其两大股东。由此,中金公司被视为中国投行界的贵族与标杆。

  曾有中金公司前高管这样告诉外界,“中金开出了一条什么样的路,中国的投行就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的确,渡过了初创期的中金公司,在2000年-2010年间展现了“非凡”的能力。这与中国大型国企的上市潮在时间点上充分吻合。

  这十年间,中石化[微博]、中石油、建行、农行、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大型国企,都是经过中金公司改制并完成上市的。金融数据商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金公司IPO承销金额为113亿美元,市场份额在亚太区所有投行中名列第一;承销收入为10.9亿元,市场份额为20.64%。

  接受企业观察报采访的多位资深投行人士均表示,那时的中金公司真是势不可挡。如果说薪资待遇,中金公司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可以和国际投行媲美的本土投行,很多愿意留在国内工作的行业优秀人才都去了中金。根据企业观察报记者获得的财务信息,2010年,中金公司投行部门的年收入已超过5亿美金,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券商投行部的平均水平。

  以行业重组为导向、帮助龙头企业整体改制上市,尽管中金公司的业务模式渐被业内熟知,但同时,国内其他券商投行很快就会发现,中金公司开出的这样一条路自己却走不通。“当时的情况是,只要有中金在,旁人就别想轻易拿到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国企上市的大单。”国内某上市券商投行部资深人士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彼时,中金公司俨然成了大国企IPO项目中唯一的“玩家”。

  “朱云来时代,中金公司包揽了几乎所有国企上市的大单。”时至今日,仍有这样的外部舆论在发酵。在外媒眼中,中金公司是一家在中国有“特权”的投资银行。

  但廖理却并不全然这样认为,“可以说,这其实是中金公司的宿命。”他说,真正了解中金公司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国家领导层筹备成立中金时,将其视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一步。毕竟,如果一家中国投行能够帮助国有企业获得外国资金,这将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国家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以及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朱云来在任期间,国家赋予中金公司的使命和战略,便是改造中国的国有产业,使其免遭国外投行大鳄的吞噬。

  尽管连接着国家“大”经济的脐带,可2010年后,随着大型国企纷纷完成上市、高潮减退,盛极一时的中金公司辉煌不再,条件反射般地走上了下坡路。

  根据证券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起,中金公司IPO项目市场份额明显下滑。其中,2010年当年市场份额急剧下滑至4.13%,2011年跌至1.27%。

  经营业绩方面,中金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为22.57亿元,在券商中排名滑落到17名;其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仅2604万元,较2010年下滑96.35%,在券商中排名低至71名,公司净利润率只有1.15%。2012年,中金公司各项经营指标持续低迷,其中投行业务承销项目仅为5家,主承销收入仅2.6亿元。2013年,中金公司净利润仅3.7亿元,而当年排名第一的中信证券净利润已达到52亿元。

  更糟的是,这个曾经的投行“贵族”如今已是形象折损。其实,中金公司近两年在大型IPO项目上并非没有作为:2012年,中金公司完成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复星医药H股发行等IPO项目;2013年,又完成了光大银行与中国信达的两笔香港上市大单。值得一提的是,光大银行[微博]上市曾让中金公司重新夺回一缕光辉,32亿美元的总融资规模,使得该项目成为2013年亚洲市场(除日本外)最大IPO以及2013年全球第三大IPO。但另一方面,中金公司也在下坡路上频频出格。根据公开资料统计,中金近1年保荐的13只新股有10只跌穿招股价,仅上市至今累升逾1倍的复星医药令人满意。今年3月,企业观察报曾就中金公司保荐上市的奥赛康陕煤股份、吉艾科技等涉嫌违规项目进行了独家报道。今年6月,证监会[微博]公布称,中金公司违反承销规定,对其予以警告处分。

  叹。

  独揽大单的中金为何没有做大?

  盛极而衰的中金公司,其净资本多年来仅靠过往的利润留存维持。据其财务报表,2013年底,公司净资本积累到43.3亿元左右。这一数字已比中信证券的348亿元落后很多。曾经“独揽”国企IPO项目大单的投行巨头,何以走到今日之境地?

  “根源在于中金公司内部长期的决策分歧。”一位中金公司投行部前中层人士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2010年后,由于前述国内资本市场的变化,中金公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彼时,中金公司决策层出现了“左”、“右”两派——一派主张发力经纪业务、做大营业部规模并建立自己的零售渠道;而与之相对立的策略则是,坚守一以贯之的精品投行路线。

  他说,从后来的发展走向看,中金领导层实施的多项决策均偏向保守,这使得中金公司在与同期证券公司的竞争中,“谨慎”致掉了队。

  亦有曾任职中金的投行家这样向外界形容近几年的中金公司——“在那些放弃的领域,中金没有赚到钱,也没有出风险。”

  梳理中金公司近几年的业务发展流变可以发现,该人士所指中金“放弃的领域”,主要发生在其经纪业务。

  由于自“幼”依赖投行业务,中金公司的经纪业务几乎处于尚未发育状态。2007年,国内A股市场全面飘红,多家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上赚得盆满钵满,可中金公司却因彼时证监会严格控制证券公司新设营业部的规定,错过了赚钱的大好时机。直到2009年该条例放开后,中金公司才得以在经纪业务上布局,可发展至今也仅有20个营业部。

  “其实,当时的中金并非没有赚钱的机会。”前述中层人士向企业观察报记者谈到,依据那时证监会的规定,像中金这样经纪业务弱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并购的途径来拥有营业部。证券业综合治理期间,拥有营业部的南方证券宣布重组,当时,中金被市场认为是最有动因和机会并购南方证券的公司,但最终中金领导层拒绝了对后者的并购,理由则是“基于对风险的判断等多种原因”。

  基于中金公司后来的惨淡经营,有业内人士甚至指出,拒绝并购南方证券,是当时朱云来等中金公司领导层的一个战略性失误。

  直接投资业务,也是中金公司经纪业务上曾经放弃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主导投资的总额达1.2亿美元,年均收益率超过30%……直接投资部曾经是中金公司最赚钱的部门之一,后迫于政策限制,该直投部从中金公司分拆。“其实,以中金的身份背景,是有能力保留住直投部门的。但由于没有预见到直投业务的重要性等原因,中金公司最终没有这样做。直至2009年证监会放开券商的直投业务,中金直投业务才重新起步,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已不再有当初那样的优势了。”另有来自中金公司内部的声音这样指出。

  即便中金公司投行业务触及创业板的中小项目,但过往“精品路线”、“抓大放小”的固有思维仍然支配着其潜意识。据了解,面对着日益严峻的投行业务形势,领导层开始关注创业板上的中小项目。那些被中金“相中”的中小项目,皆为细分行业的小龙头。但即便如此,根据证监会公布的可查数据,截至目前,中金已完成的创业板项目仍然不多。“这是因为中金高度重视中小项目的风险,在朱云来‘决不能出风险’的指示下,投行业务均须在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后推进,而当中金认为中小项目已成熟时,却也错过了有利的上市时机。” 该中金公司投行部前中层人士解释。

  如是种种风险厌恶之下,中金公司步步走入资本困局则不难预料。而当中信、海通等新的领军券商纷纷通过上市补充资本金时,“朱云来却因对信息披露的疑虑,而一度拒绝将中金公司上市”。同样因厌恶风险,中金公司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据此,有业内人士将拒绝上市列为中金的另一大战略失误。

  “事实上,对于中金公司全力规避风险的意图和做法,不能下结论说是错。但从结果上来看,的确导致公司在一些关键性问题及转折点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与中金公司的国企出身、与成熟的国际投行相比经验尚浅、业务能力稚嫩有着极大关联。”廖理表示,可以说,尽管中金公司是一家与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国际投行巨头合资而成的公司,但实质上,它仍是一家十足的国企。

  亦有曾任职中金公司的摩根士丹利投行人士向外界回忆,中金公司成立后,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士丹利两大股东事实上难以融洽。这位人士说:“摩根士丹利集团把中金公司看成是进入中国方兴未艾的金融市场的敲门砖。虽则他们努力遵循摩根士丹利多年来成功的体制和方法,但建行员工依然按照中国方式做生意。同时,公司的控制也全部掌握在中国人手中。摩根士丹利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财务投资者。特别是在朱云来时代,中金公司的管理成为了一个黑洞——信息完全不流通。”

  不过,对于这样的描述,廖理指出,实际上,这几乎在所有中外合资公司内部都会发生。

  涅槃之日尚可待

  尽管有失误,但中金公司后期也做出了积极的改变。用朱云来的话说,中金公司近两年进行了“深入市场的分析和系统梳理”。

  努力也开始见到了成效。根据证券业协会信息,2013年,在国内所有券商中,中金公司A股股本承销排名第一,港股中资IPO排名第三,国内并购业务排名第二。“毕竟,多年来中金公司积累下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投行业务上。”丰煦投资管理公司某投资总监说,后期中金发展投行业务的根据地主要在港股市场。2014年,中金公司的10个IPO项目中,有8个是在香港上市,这其中包括哈尔滨银行、中国北车以及中飞租赁等。

  另一方面的改变体现在中金公司的经纪业务。据公开资料,2014年,中金公司大幅降低投资门槛,先后推出了“私募工场”、“中金金网”等兼容高端和普通客户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对于经纪业务的相对薄弱,中金公司目前的代理首席执行官林寿康曾指出,其实,中金没有只做高端的策略,也试图吸引大众客户来营业部开户,但后来发现,最后沉淀下来的还是高端客户,“我们承认,中金在一些布局上存在问题,希望中国金网能够改变目前的状况。”

  中金公司最被外界关注的改变在于已不拒绝自身的上市。2014年7月,中金公司官方宣称,中金公司对包括上市在内的各种资本运作方式一直都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凡是对公司发展有利的战略举措都在考虑范围内。

  但此时朱云来等核心高管的先后离职,却又一次打断了中金公司的步伐。没有了朱云来这张王牌,中金公司的下一步怎么走,未来又将会是怎样?

  “面对国内外政策和市场的新形势,中金公司在战略上如何定位,并且能够继续发挥一己之长。这是前任领导留给新任管理层的一道关键问题。”廖理认为。

  关于中金公司的未来,朱云来本人这样寄语:“中国继续改革之路,经济向好,中金就一定会好。”他在公开离职信中表示,无论是继续支持国企改革,还是寻找经济转型增长的新代表,无论是产业整合并购或是支持国有企业走出去、帮助中国的投资者做好资产配置,都需要中金这样高标准、国际化的中国投行。未来,“中金仍然大有可为”。

  朱云来此番预言已经开始部分成为现实。“当下,国企新一轮改革——混合所有制如火如荼,这无疑是中金公司发挥其传统投行优势的新的历史契机。”多位业内人士均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据了解,2014年4月,中石化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金公司成功获得其财务顾问席位。另外,即将赴港上市的大国企中广核,其保荐人重任同样交给了中金公司。

  中金公司还拥有优势明显的掘金之地——境外市场。据中金公司资料,2005年,中金公司在美国首开海外全资子公司,2008年、2009年又分别在新加坡、英国设立全资子公司,从而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销售网络。其IPO项目已经扩展至纽约、新加坡和伦敦;并购业务方面,凭借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中金公司协助完成了包括中国移动[微博]东风汽车、中海油、联想等大型中国企业在内的海外并购项目,同时也为美国福特、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瑞士诺华等全球大型跨国企业提供了投行服务。来自中金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金公司完成的跨境并购交易额已得到了526亿美元。

  廖理认为,坚守国际化方向这一跳板,对于中金公司的翻身至关重要,这应该是中金公司下一步继续深化的战略方向。

  在接受企业观察报采访的多位金融界人士看来,或许可以把朱云来等核心高管的离职视为中金公司的一次涅槃。公司上市等重大计划的最终实现也许不是难事,但前提是中金目前迫切需要选择一个长期的领导,使公司管理层安定下来。并且,新任管理层的管理文化最好足够开明。

  链接

  中金CEO朱云来辞职对上市影响争议

  10月15日消息,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ICC)首席执行官朱云来离职。知情人士称,此举可能为这家投资银行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铺平道路。银行家们则表示,这将使该行在短期内难以推进上市计划。

  中金公司10月14日宣布朱云来已辞去首席执行官和管理委员会主席职务。“他的辞职将有助于为一个更流畅的过程铺平道路,”一名知情人士在谈到未来股市上市的时候表示。

  据媒体报道,中金此前希望在年底前上市。不过,该行尚未向香港交易所(HKEx)提交初步招股说明书——为时三个月以上的上市过程的第一阶段。银行家们表示,朱云来辞职将使该行在短期内难以推进上市计划,因为它将需要选择一个长期的领导,并让管理层安定下来。朱云来是在1998年、即中金公司创立仅三年后加入该行的。自那以来他一直是该行的代表人物。“对于IPO,从营销角度看,你不会不希望朱云来仍然掌舵——他是呼风唤雨者。”一位资深股票专家表示。

  中金公司的部分股权由美国私人股本集团KKR和TPG拥有,它们领导的财团在2010年斥资约10亿美元买下摩根士丹利所持的三分之一股份。据熟悉KKR和TPG思路的人士透露,两家都在寻求退出这笔投资,但此前朱云来出于对披露要求的担心而拒绝了上市呼吁。

文章关键词: 中金公司朱云来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内蒙冤案受害者母亲:上访9年定有包青天
  • 体育国足23人大名单:蒿俊闵回归
  • 娱乐接地气!网曝谢霆锋王菲甜蜜吃麻辣烫
  • 财经外汇局长:避免福利水平过高诱发福利病
  • 科技MOTO将回归中国:瞄准3千元高端市场
  • 博客易中天:《三国演义》为何历久不衰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中国女生美高考作弊被抓 数万学生被耽误
  • 慕容小散:强庄谢霆锋
  • 林采宜:沪港通是资本市场的自贸区
  • 金岩石:依法治国能够化风险为财富
  • 李大霄:致空头 A股大时代来临
  • 徽湖:30万亿地方债靠什么偿还?
  • 易宪容:稳住房消费核心是去赚钱功能
  • 天天说钱:房地产正失去“父爱”?
  • 许一力:QE退出 美国才是最大赢家
  • 邱林:中国高铁在美国难有立足之地
  • 曹彤:中国开启第二轮人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