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中储粮连发贪腐案后被分权:一家主导收储模式打破
大豆棉花收储改为直补 中储粮紧急瘦身
胡军华
[ 所谓的目标价格补贴,是政府部门根据种植成本等要素制定农产品目标价格,如果当年农产品收获时,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相关部门将按照差额补贴给农民 ]
日前,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提出,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推动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政策向“价补分离”转变,组织开展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上述表态意味着,中国执行了近十年的农产品托市收储政策将迎来历史性转折。
近年来,收储政策被批评违背市场化运作原则,拉高农产品价格,让下游加工企业叫苦不迭;数百亿元甚至更多的收储资金由于缺乏监管,为部分腐败行为提供了“温床”;大豆、棉花收储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使农产品大量进口,政府最想保护的国内农业,受到的冲击并未减少。
中储粮取消法人分库99家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是现行农产品收储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收储改革对中储粮是一大利空。
似乎有些巧合,在楼继伟做出农产品收储改革的表态后,中储粮即宣布大幅“瘦身”的动作。
公开消息显示,中储粮目前已完成370家法人库点一体化整合,取消法人分库99家,450家整体接管库全部并入总公司大账。2015年,中储粮法人库点控制在350个以内。也就是说,明后两年,中储粮继续削减20家法人库点。
在中储粮体系,中储粮总公司是一级法人,而各地直属库是另一级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也是中储粮经营的主要业务单元。2009年,中储粮全国拥有338家直属库,而到2013年12月下旬,中储粮的法人库点已增加至370家,增加32家;如果算上来自于地方粮食局系统的整体接管库,增加的库点数字将更为庞大。
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大量收储农产品进入国库,是中储粮库点做“加法”的背景。
2005年~2009年,中储粮政策性粮食收购数量分别为1192.5万吨、4990.5万吨、2941万吨、6911.5万吨和9876万吨。2010~2012年,有舆论称收储推高粮价,中储粮政策性粮食收购数量有所回落,分别是3486.66万吨、2478万吨和3747万吨。2013年,中储粮1~11月累计完成各类政策性收购和轮换收购超过1亿吨,创下近年来收购量最高水平。
要装下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近两成,中储粮只能在库点上不断跑马圈地。
按照国家规定,农产品收购入库、农产品储藏、农产品出库,中储粮都可以获得相关的费用,这些是无风险收入,对中储粮业绩作用不小。数据显示,中储粮净资产收益率从2007年的5%飙升至2011年的10.5%。
即将展开的大豆等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如果成功,后续进一步扩展到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中储粮将不再需要庞大的库点。
所谓的目标价格补贴,是政府部门根据种植成本等要素制定农产品目标价格,如果当年农产品收获时,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相关部门将按照差额补贴给农民。
农民拿到差额补贴,以市场价格将农产品销售给市场上的买家,而不是卖给国库,这样政府部门不需要承担农产品的收购和存储费用,而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也不会产生进入国库后造成市场供应缺口的问题。
美国农业部总经济师Joseph W.Glauber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美国从1930年代开始建立了国家的谷物储备体系,曾经大量储备粮食,但是1980年代末期取消了国家储备,因为建立储备花费高昂,而且对市场价格产生了扭曲。
人为造成的市场缺口
收储制度改革也许会让中储粮失去一部分收入,经营指标不再那么亮丽,但是可以让市场按照本来的节奏运行。
外电报道,中国过去2年收储了约1000万吨棉花,而大豆库存约有500万~600万吨。这些农产品由于价格和质量的原因,市场接受度不高。
2012年以来,受中国实行棉花收储的影响,国内棉花价格稳定在每吨19000元左右的水平,在某些时间段,国际市场的棉花每吨要比国内便宜3000元~4000元。这让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时面临极大的压力,鲁泰A(000726.SZ)、百隆东方(601339.SH)受棉花价格内外倒挂等因素的影响,经营指标出现三成以上的大幅下滑。国库棉花价格过高不受待见,储存时间长了以后,棉花质量下降,企业更不愿意购买,成骑虎难下之势。
大豆方面,2013年11月,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文,规定今年国家临时存储大豆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2.30元/斤,即每吨4600元;而根据中华粮网的监测数据,截至12月27日,广东、上海等地的进口大豆分销价格仅为每吨4180元,远低于国产大豆价格。
美国农业部预计,2013/2014市场年度,中国将进口6900万吨大豆,比上一年度增加约1000万吨,而中国国产大豆将减少至1220万吨。2年前,国产大豆的产量是1448万吨。
收储大豆由于价格较高,退出市场流通,本来用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只能靠进口国外大豆,进口大豆由此乘虚而入。
中储粮一家独大
农产品收储具有典型的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这让腐败也就有可乘之机。
此前,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原总经理李长轩被“双规”,随后引出多人被查。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河南中储粮窝案中牵扯到直属库主任、副主任等近百人。
中央第一巡视组早前向中储粮反馈巡视情况时指出,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中储粮内部监督管理不够严格,纪检监察力量薄弱,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此外,日常经营管理方面,有的投资决策不够科学,安全生产管理存在较多隐患,虚报库存、掺杂使假等问题时有发生。
业内人士说,今年粮食收储资金的监管方面,已经改为中储粮、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监管,改变了中储粮在收储中一家独大的局面。
对于中储粮被“削权”的说法,另一位人士表示,中储粮也不愿意独家掌管收储资金,权力大,风险也大,但是农发行希望由中储粮出面统管,减少农发行的风险;现在改为三家管理收储资金,减少了资金使用上的腐败风险,未尝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