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质疑口服胶原蛋白美容疗效 称如果有效反而危险

2013年05月22日 16:53  中国广播网 
图为胶原蛋白广告。(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图为胶原蛋白广告。(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胶原蛋白广告

  中广网北京5月22日消息(记者侯艳、实习记者徐子惠)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相信爱美的女性对"胶原蛋白"这个词都不会陌生,保湿、紧肤、延缓衰老……胶原蛋白已经被打造成保持肌肤青春的美容卫士。然而近日,微博上关于胶原蛋白的争议达到了白热化。这两天有关胶原蛋白形成的微博热点温度正迅速升高,其中一方坚称胶原蛋白功效神奇,另一方则说这全是骗人的。

  年轻的爱美女性,几乎人人都听说过胶原蛋白,但是要问她们胶原蛋白到底是什么,胶原蛋白存在于哪儿,大部分人也只能含糊着回答是美容的、护肤的。

  "胶原蛋白主要增加皮肤弹性防止长皱纹"

  "胶原蛋白美容的,然后会对皮肤好。

  "护肤的吧,不太了解,是不是骨头里面多一点。"

  "胶原蛋白应该是那种属于一种营养物质,就是说脸上皮肤用于化妆品一类的。"

  大家对于胶原蛋白了解大都源自这些渠道:

  销售推介:它可以帮你补充人机体所流失的胶原蛋白,增生皮肤细胞,恢复皮肤弹性、细腻和抚平细纹,补充水分的。

  美容节目:直接喝,也就是胶原蛋白饮品,这个喝了没有猪蹄里的脂肪,也没有鸡皮上的胆固醇,只有胶原蛋白直接进来了。

  明星广告:整整喝了一大瓶以后,身边很多人都说对皮肤很有效。

  胶原蛋白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在专家眼中,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人类日常饮食中常见的蛋白质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微博]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介绍胶原蛋白的来源:

  范志红:胶原蛋白存在于动物的皮、骨骼、软骨、关节这些地方,所以吃鸡爪、猪蹄、鸡皮各种动物的皮,都是有补充胶原蛋白的作用的。

  既然日常饮食就可以补充胶原蛋白,那么,为什么各种胶原蛋白保健品还会大受欢迎呢?我们来听听广告中的明星是怎么说的:

  明星:它的成份和含量身体吸收是非常容易的,不管是男女老少都是可以去服用的。

  听了这样的现身说法,确实会有很多人动心。不过,5月19号,微博认证为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治医师的"烧伤超人阿宝"质疑口服胶原蛋白,称所有口服胶原蛋白保健品"全是骗人的"。

  随后,肾病医师蒋华,营养医师王兴国、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等多位医学界、营养学界的专家也都通过微博发表观点,支持了阿宝。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对我们的记者表示:

  于莺:因为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任何蛋白包括水解成的多肽,到了胃肠道经过蛋白酶、消化酶的消化吸收,都变成了氨基酸成分,本身胶原蛋白整蛋白的胃肠吸收是非常差的,就算水解成了多肽,它的营养价值也不会高于一个鸡蛋、一个猪蹄。胶原蛋白本身就是维护皮肤弹性、减少皱纹产生的,但问题在于你怎么能通过口服的胶原蛋白吸收补充到皮肤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据新京报报道,某胶原蛋白生产厂家接受采访时回应称,服用产品无效"是因为没有长期坚持服用,或者没有长期观察"。

  20号,"烧伤超人阿宝"又发微博称,"吃高价胶原蛋白(肽)美容,无效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有效反而危险,因为里面几乎肯定添加了雌激素。"

  如果第一条微博还能让人淡定,那么这一条微博无疑让所有正在服用胶原蛋白的人紧张起来。于是有关的讨论和争议迅速在网上展开。

  今天,我们的记者电话采访了以水产品繁育养殖为主业,胶原蛋白为副业的上市公司东方海洋集团副总于春松,于总说,自己的产品不是保健品,而是海洋功能性食品:

  于春松:就按咱们本身的人体的百益无害的,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德国和日本几十年以前就有胶原蛋白了。海洋食品本身的一些性能,我们再加以提取转换。

  关于胶原蛋白吃多了会不会有危险,于莺说:这个不好判断……

  于莺:副作用是这样的,胶原蛋白的产品相当贵,所以说吃多了什么概念不好说。从科学角度来说,你肠胃应该不会有什么不适,但是一些不法厂商可能在制作的过程中添加了很多添加剂,但这个就不好说了,因为我也没拿到过任何一个胶原蛋白成分的具体报表。我不知道生产链,他们的胶原蛋白从哪里提取,如果是海洋鱼类的话,本身海洋鱼类是不可能人工饲养的,抗生素什么的可能不会有,但是现在整个海域的重金属污染还是会有的。

  争论还在持续当中,不过,不管怎样,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有力的证据、相关的信息,一系列的元素都是必不可少,因为,事关我们的健康!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外媒称促成金正恩访华是朝鲜特使使命
  • 体育亚冠-郜林穆里奇破门 恒大5-1进8强 视频
  • 娱乐传张歆艺与杨树鹏领证 回京实拍
  • 财经北京单日卖地35亿 政府控房价决心遭质疑
  • 科技深圳市交委:打车软件不成熟影响监管
  • 博客芮成钢:当名人是种遭遇 恐怖龙卷风(图)
  • 读书市委管家权力博弈:秘书长大结局
  • 教育少年留洋热潮:家长嫌孩子在国内太累
  • 育儿儿童性侵案超4成受害者为留守儿童
  • 罗天昊:卖不卖出海口?考考朝鲜朋友
  • 叶檀:中国应停止大学扩招
  • 黄小鹏:安倍的第三支箭能射多远
  • 李光斗:中国特色的交接班模式(组图)
  • 冉学东:新型城镇化舆论或将淡化
  • 商寅泉:楼市最好的调控是不调控
  • 谢作诗:固定汇率真的不合时宜了吗
  • 陶冬:中国的统计数据很神奇
  • 安邦智库:美国国债市场风险值得警惕
  • 张化桥:中国的就业机会被监管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