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笔四兄弟现状:第一铅笔变身老凤祥

2013年04月25日 16:48  新闻晚报 

  上海制笔“四兄弟”携手闯天涯梦想不再

  “丰华”多次重组患得患失 “英雄”金字招牌难分难舍

  晚报记者 邵丽蓉 报道 制图 任萍

  4月底,四家公司2012年年报陆续披露完毕,老凤祥全年营业总收入255亿,净利润6.1亿;丹化科技全年营业总收入11亿,净利润2774万;永生投资全年营业收入 1.5亿元,净利润1370万;丰华股份全年营业收入2338万元,净利润410万元……这些数据虽起源于制笔,但大多已与制笔无关。

  “一铅”镀金 主营铅笔变“金银饰品”

  关键词:“第一铅笔”变身“老凤祥”

  也许很多新股民不知道,如今在股市风生水起的黄金股老凤祥,前身是一家铅笔公司。曾经,这家公司依靠“中华”“长城”品牌铅笔名扬天下。但如今,数亿只“铅笔”所创造的利润,只能抵上老凤祥利润的“一只角”。

  一支常青色的中华牌铅笔,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1935年,中国第一家铅笔厂——中国标准铅笔厂在上海诞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艰难起步一路跌宕的铅笔厂在创业57年后,风光登录资本市场,同时发行A股和B股,募集资金1亿2千万,更名为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股占总股本45.2%。

  1998年,第一铅笔首度涉足黄金珠宝加工业,收购了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50.44%股权。 2007年,“第一铅笔”股票代码更名为“中国铅笔”,2009年,中国铅笔向控股股东黄浦区国资委定向增发不超过6000万股购买黄浦国资委所持有的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27.57%的权益及上海工艺美术总公司100%的权益,当年,中国铅笔更名为“老凤祥”,B股股票简称由“中铅B股”变更为“老凤祥B”。而公司原名由下属全资子公司“上海福斯特笔业有限公司”承接并更名为 “中国第一铅笔有限公司”。

  据悉,当年老凤祥公司净资产预估值约为 17亿元。中国铅笔此前已持有老凤祥50.44%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持有老凤祥公司的权益比例将从50.44%上升到78.01%。重组之后,主营业务彻底转型为黄金珠宝业加工零售经营,但原有的铅笔资产仍保留在上市公司中。

  收购老凤祥的战略,可以认为是公司的一次成功“跨界”,或也可以解读为迫不得已的自我救赎。2008年以来,中国铅笔行业遭遇成本大幅度提高、出口退税率下调,产品价格难以上调等多重经营困境,其铅笔业务去年收入同比下降7.39%,毛利率下滑到28.11%。也就是说,尽管铅笔业务毛利还是挺高的,但从长远看,随着海外出口市场需求放缓,这项业务对上市公司提供的利润贡献仍处于下降通道。而如果没有当时那次的收购,上市公司的日子一定不会像今天这么好过。

  “永生”改行 从钢笔转型“制药”

  关键词:“永生制笔”变身“永生投资”

  同样在上海制笔业的另一著名老牌子永生钢笔,似乎在资本市场上留下的印迹要多一些。

  提起“永生”,很多人感情犹生,中年人中恐怕没有几个人没有用过“永生”金笔。可是今天在A股市场中,仅有“永生投资”这几个字能唤起过去的记忆。

  股民老张告诉记者:“印象中自1997年起的连续几年,每股收益只有几分钱,说其在亏损的边缘上挣扎,那是一点也不过分。但永生是沪上有名的袖珍盘三剑客之一,盘子小股性活跃,业绩越差越光荣,每一次重组都让股价走强,自己经过几次买卖倒是小赚了一笔。 ”不过提起永生品牌的没落,老张立即收敛了笑容。 “虽然上市公司还保留永生二字,但已经和老上海心中的永生金笔没任何关系了,有关于这支笔的点滴记忆也只能成为永远的回忆。 ”

  正如老张所说,作为A股市场“辈分”较高的“老一代”本地股,永生投资从制笔到制药,历经坎坷。 1947年永生金笔厂成立,1992年经改制成为上海永生制笔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在A股上市。20年的资本市场岁月洗礼,永生股份也早已数易其身,由一家制笔企业变身为如今的一家纯生物制药企业。

  记者了解到,永生股份上市后没几年就风光不再,全因主营的制笔业务下滑而陷入困境,随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资产重组之路。1998年,经上海飞天投资入主后,永生逐步淡出制笔业,更名为“永生数据”。不过主营城市地理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永生数据依旧经营惨淡,曾在2001年至2003年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暂停上市。为摆脱退市危机,永生数据又一次进行重大资产置换,原第一大股东飞天投资与神奇集团于2003年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神奇集团持有的贵州金桥药业有限公司92.58%的股权与飞天投资持有的永生数据50%的股权进行置换,由此引进新的控股股东,股票简称更名为“永生投资”,高调宣布进军医药业。

  那时,金桥药业是永生投资旗下的唯一控股子公司,它的制药业务是永生投资的主要利润来源,不过那也只是依靠其单一的产品“珊瑚癣净”勉强支撑业绩。

  九年后,永生投资的控股股东贵州神奇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将估值20亿元的医药资产整体注入。当时永生投资A股流通1亿股,总股本1.48亿股,总市值23.5亿元,经过资产注入后,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永生投资。

  “丰华”不再 从圆珠笔转型“房地产”

  关键词:“丰华圆珠”变身“丰华股份”

  “1948年国产第一支圆珠笔的诞生地就是在我们丰华! ”电话那头,提起丰华的创业历史,证代张国丰清晰地记得1948年这个值得骄傲的日子,尽管如今丰华圆珠笔早已销声匿迹。

  “当时制笔业务不但不能给公司带来收入,反而残食公司的利润,2002-2004年连续亏损,公司濒临退市,之后被多次重组,2005年开始部分减产,工厂运作处于半停滞状态,直至2007年全部关停,丰华圆珠笔有限公司注销,仅保留丰华品牌。同时,引入新股东后,主导业务逐渐转换成房地产开发与销售。 ”张国丰寥寥数语综述了丰华的历史,显然他对这段过往不愿过多提及。

  一位曾经是丰华圆珠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上海丰华圆珠笔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48年,原系上海轻工控股集团旗下。1992年改制为上市股份公司,上市时是我国圆珠笔行业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制笔骨干企业,圆珠笔产量占国内圆珠笔总产量的60%,出口量占全国圆珠笔出口总量的80%以上,年销售额达2亿元。可随后,在民营企业大潮的冲击下,丰华犹如一名身负重担的老者,被市场无情抛弃。

  记者了解到,1998年制笔业务下滑,轻工控股集团将所持丰华圆珠国家股转让给冠生园集团。控股丰华圆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它日益萎缩的原主营业务,转向大股东的食品业主营。但由于食品行业的盈利能力较弱,大股东只能靠关联交易维持上市公司生计。此时,单靠大股东冠生园集团的力量难以托住“丰华圆珠”这个盘子。 1998年,持有丰华圆珠53.23%股权的国有法人股控股股东冠生园集团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入上海烟草集团及其下属企业作为冠生园集团的出资人,占冠生园集团55%股权,想借此扩大冠生园集团支撑的“底盘”。当时,公司进行了一系列资产置换,其主业中加入了食品和酿酒,却依旧没有出现令人信服的增长。此时,丰华圆珠成了大股东冠生园集团肩负的一大包袱,如何寻求“解脱”成了冠生园的一大心病,于是就有了汉骐集团“入主”丰华圆珠的第二次资产重组。

  2000年丰华圆珠进行了二度重组,冠生园集团退出,北京汉骐集团和三河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入驻。汉骐集团接手之后,用北京红狮涂料有限公司的股权置换公司原来的食品、酿酒类资产,丰华圆珠主业向汽车涂料转变,纸笔业务进一步萎缩。然而令人心寒的是,汉骐集团入主两年半,不但丰华股份基本面没有得到实质改观,反而业绩大滑坡。当时有内部人士透露,汉骐集团实际上已经从丰华股份套走了数亿元。其中,作为置换进来的“优质资产”红狮涂料第二年就“变脸”,成为公司累赘。

  2006年,沿海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入主丰华股份,成为新的第一大股东,此时,公司变身房地产企业,原本残留的零星制笔业务彻底“清盘”。

  “英雄”气短 从钢笔转型“化学原料制造业”

  关键词:“英雄股份”变身“丹化科技”

  与上述三家相似,“英雄”这本故事的情节发展同样跌宕起伏。故事的开篇,同样是在30年代,由上海民族工商业者从西方引进设备开始自来水笔生产,之后在大跃进时期改名为“英雄金笔厂”,有了这一品牌名,英雄金笔如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婴儿,注定一生不会平凡。

  1994年,和其他三兄弟“齐步走”,英雄改制成为上市公司,轻工控股为控股股东。当年公司发展达到顶峰,仅笔类销售额就达1.5亿元。但此后,过度分散投资也让它渐渐走上了下坡路。在英雄股份1998年的年度报告中,出现了“公司培育和发展的厨房设备已成为公司的第二支柱产业”的字眼。 1999年开始,英雄的主营业务首亏,2000年年底突击变卖资产,才得以扭亏为盈。

  上市仅7年,英雄股份就被迫退市。当时根据上海有关国资改革重组的思路,英雄股份出现在了轻工控股拟退出资产的名单上,受让方的控股股东为上海农凯发展集团,老板是彼时已持有中美洲伯利兹护照的周正毅。周正毅对“英雄股份”的企图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养殖与农产品物流,这是一个要到十年后才有丁磊之辈跨界投资的产业。

  2003年2月,英雄股份更名为大盈股份,公司主业转向农业和房地产。但农凯系入主以后,农业资产效益不佳,房产项目规模尚小,盈利能力一般。 2002年借壳重组后的大盈股份当年亏损上亿元。 2003年5月周正毅案发后,公司更是举步维艰。 2006年12月,周出狱只7个月后,罕见地二度被捕。这次涉及的五项罪名中,检方明确点出了英雄股份的角色——转移上市公司数亿资金于周氏关联企业用作他途。颇有意味的是,此时已没有什么英雄股份了,也不存在大盈股份,江苏丹化集团接盘,公司变更为丹化科技。

  事实上,12年前,“英雄股份”已不复存在,留下的这块金字招牌也不过是中国制笔业东山再起的幻象罢了。

  其他三支笔趴下了,只有一铅至今屹立不倒

  支支铅笔创出大市场  小小日子过得蛮滋润

  九号线松江新城站下,驱车25公里,记者来到了位于松江新浜都市型工业园附近的文兵路120号,中华铅笔的制造地——中国第一铅笔有限公司。初见一铅,很难想象这样一家地处乡村、占地不大的公司可以创造出一年销售额5亿元、盈利7300多万元的骄人业绩,并且谁能猜到,创造这一业绩的产品,竟是批发价仅几毛钱一支的小铅笔。

  “其他三支笔都趴下了,只有我们一铅至今还屹立不倒!”厂内一位员工向记者说起铅笔业的现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作为当年四兄弟中硕果仅存的“最后一支笔”,年逾“古稀”的老品牌一直保持着规模、产量、技术、质量、出口、效益多项全国第一。过去10多年中,全国生产铅笔的25家国有企业几乎都倒闭了,唯第一铅笔独存。

  一铅的底气  稳坐中国铅笔市场第一

  “产品品种逾350种,销售额近5亿元,盈利7300万元。除覆盖全国各大文具用品市场外,还出口美国、欧洲及中东、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等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达3680万美元,其中对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比重超过85%,公司成为世界铅笔制造业三强之一……”在介绍第一铅笔的最新资料中,这些代表业绩的数字有力地证明了,虽然作为老凤祥的全资子公司之一,铅笔制造日成“弱势”业务,但就在中国铅笔市场的地位而言,第一铅笔稳坐第一把交椅。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铅笔生产规模100多亿支,国内消费20亿支。一铅的生产规模每年稳定在18亿至20亿支,占中国总铅笔生产量的20%左右,其中出口内销比例对半。如此算来,一铅制造的“中华”“长城”等品牌铅笔占国内占国内市场的40%左右,在中高端市场占比更高。

  “上市之后,第一铅笔将上市募得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发展主业,二十年后,铅笔产量扩大近4倍,面对国内300多家同行民企的竞争,一铅的毛利率依旧保持在30%左右。 ”黄骅表示,别小看了一支批发价仅几毛钱的铅笔,只要做好成本控制,放大规模效应,小铅笔依旧可以作出大市场。

  一位做铅笔批发生意的老板告诉记者,中华101铅笔最畅销,甚至去年还出现几个月的断货现象。

  据悉,目前第一铅笔在上海职工数约900名,加上全国的也仅1500余人,这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人均创利有明显优势。目前企业正在着手整合上海的生产基地,将来更利于优化管理和人员成本。

  独活的艰险  产业三大战略转移

  年利润7000多万,“小日子”过得可算滋润。而回顾过去十年间全国国有铅笔企业全军覆没的惨状,一铅的“独活”不可不谓艰险。

  “铅笔产业处在一个传统的竞争性领域,行业集中度不高,来自数百家民营企业的低价冲击,让一铅不得不探索求变,十多年来,公司为此累计投入的资金规模不下2亿……”谈起第一铅笔的成功转型,黄骅认为首先应该归功于产业三大战略转移。

  第一步转移,是运入“原木”改为引进“笔杆”。 90年代,第一铅笔制笔用的原木,都是从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运入上海。这不仅需要化费大量的运输成本,而且原木在上海的加工过程中损耗太大。为此,公司将铅笔板生产线转移到接近原料地的东北,在当地用技术换原木,扶持一批加工厂发展壮大,大大降低了每年的运输和加工成本。这一步转移,提高了一倍运力,节约成本1000多万元。

  第二步转移,是利用当地较低的商务成本,在东北木材基地建立铅笔白杆铅笔生产基地,既解决了铅笔扩产的需要,又节约了成本。

  第三步转移,是用速生杨木替代传统的铅笔用材椴木。这既是响应国家环保的要求,同时对企业原材料多元化使用,控制原材料成本,保障原材料供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举多赢。“铅笔用材对木质要求很高,不易变形,切削性好,木质滑爽等特点决定了长期以来铅笔制造公司只能使用椴木为笔杆原料。而椴木40年才能成材,无法人工种植,多年过量采伐导致资源日益匮乏。预感到了风险,当时公司就积极投入组织研发替代木料,制成了人工速生杨木软化加工的化学处理配方,杨木在黄河古道和江浙一带广为种植,原料提供更有保障。 ”黄骅告诉记者。

  记者同时从业内了解到,数年前东北在当地成立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私人少砍一立方米椴木,政府就给补贴几百元,于是当地很多砍伐工不再大面积伐林,每年砍伐量下降了近50%。同时,当地卖家随行就市,2010年一罗(144支)椴木的采购价为6.5元,2010年末涨到12元一罗,很多未来得及做原材料转移的企业就吃了大亏。如果还是盯着当地市场“等米下锅”,一铅的采购成本变得极不可控。

  2005年至今,第一铅笔仅仅将高档加工、营销、研发、管理等核心部门留在上海,而将生产基地全部转移到周边地区,扩宽了产品毛利空间。 2011年,上海市有关领导到一铅调研,对企业的做法总结了一句话,称企业的制造转移模式为“两头在沪,中间在外”。

  除了三大转移在压缩成本上的贡献,“中华铅笔”的品牌效应让一铅能不惧低价冲击,牢牢占据中高端市场,这是品牌带给公司的先天优势。

  创新的实力  创新带来新的活力

  在第一铅笔的新浜生产基地里,伴随着机器运作的“咔咔”声,一支支五彩的“中华牌铅笔”在流水线上依次穿梭:常青色的经典款中华绘图101铅笔唤回记忆,红黑相间橡皮头最为熟悉,还有各类标注外国商标的五彩出口铅笔看的记者眼花缭乱……

  “一支铅笔材料看似简单,实际上它要经过制芯、制杆、油漆、装橡皮、辊印、沾头等上百道工序。比如铅芯是铅笔产品的核心,我们对铅芯的配方、工艺、质量等实行国内行业的最高标准。在进入下道工序前,每批铅芯都会进行全方位的体检,包括滑度、浓度、硬度、强度和芯尖受力五大物理指标检测,以确保铅笔的书写品质。

  “比如浓度测试发现不达标,可以在后道工序调整10%,保证我们的所有型号的浓度都精确无误,而市场上的铅笔HB型号的浓度基本还算标准,越往上,偏差越大,号称4B6B的铅笔,能有3B的浓度就不错了。 ”黄骅告诉记者,铅笔厂不属于高科技制造业,门槛低,投资50-100万就能开一家,但要做到精工艺高品质,还真不容易。

  2008年,第一铅笔用“中华牌”铅笔记载了“太空”的历史。当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员身上携带着由第一铅笔研制的“太空笔”升空,为国家填补了航天书写用笔的空白。“由于失重和无氧环境,要求笔芯保持高浓度和高硬度,而一般的铅笔浓度高了,硬度相对较低;太空向阳面和背阴面的温差100多摄氏度,因此要求胶水粘合的笔杆在巨大温差下不能脱胶,膨胀系数要高,我们为此派专人花了近2年时间攻关,终于研制成功了太空笔。 ”

  对手的困扰  反倾销、假货多面夹攻

  虽然78岁高龄的第一铅笔一直以来用实力说话,然而在竞争中依旧免不了内忧外患的困扰,其中“中华”遇假和应诉美国反倾销就是两个最好的例子。

  据悉,目前市场上中华铅笔假货现象泛滥,尽管第一铅笔已经采取了很多的防伪技术,但对缺乏铅笔专业知识的广大消费者来讲,购买到假货的可能性还是不小。

  一位批发市场卖笔的老板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中华笔的假货很多,大致十支笔中,就能遇到三支假货。 “在义务批发市场,卖假货的店铺比买真品的要多,或者一盒铅笔真假搀和着卖,因为卖假货比真货赚得多。 ”

  说起“中华”遇假泛滥成灾,黄骅颇感无奈。他说公司派了两名员工专职打假,但由于冒牌的出厂价比正牌平均低三至四成,在趋利商贩的助长下,假冒成风,虽然公司联合公安、律师事务所联合打假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假货依旧不能杜绝。

  再说到每年一次应诉美国反倾销案,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赛。由于一铅出口市场80%在美国,即使再有困难,也必须打赢美国的反倾销诉讼。“自92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了与美国的反倾销斗争,现在的‘斗争’经验可谓丰富。公司在律师费等各方面投入加起来高达上千万。所幸长达20年的应诉过程中基本没有输过,目前公司使用的是单独税率,税率为1%,这与114%的惩罚性倾销税率有天壤之别。这一具有优势的倾销税率为企业稳定出口市场奠定了基础”说到这点,黄骅颇感欣慰。绍说,目前公司了使用的是单独税率,这比其他做铅笔出口的公司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一些声音,认为第一铅笔有些安于现状和谨小慎微。有业内指出,第一铅笔目前不是没有对手,比如生产马克铅笔的美商独资企业安硕文教上海有限公司,经过20年发展,目前有近2000名员工,也是全球位居前三的单体木制铅笔生产商,其营收与一铅仅一步之遥。更有业内指出,预计2015年所有公司都可以同样的税率将产品外销美国,届时一旦放开出口,可能会有公司为抢占市场大打价格战“搅局”,届时如何应对还是问题。

  对此,黄骅表示,第一铅笔一直以来也想利用现有优势扩大产业规模,但却因“中华铅笔”品牌商标受特殊称谓限制而无法涉足系列文具产品开发。 “中华牌属特殊称谓,只能用于铅笔制造,制约了品牌效应的进一步放大。而若重新申请一个品牌,缺乏品牌影响力的新产品从零起步,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而对于竞争,他认为是好事,至少能让公司警醒,促使不断改革创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新疆暴力恐怖案疑犯正准备参加“圣战”
  • 体育欧冠-莱万4球 皇马1-4客负多特 视频
  • 娱乐蕾哈娜脱衣舞俱乐部狂欢疯狂洒钱(图)
  • 财经国内油价创近9个月最大降幅 各地油价表
  • 科技腾讯诉360案宣判:360被判赔500万
  • 博客李承鹏:在震区一线的见闻 地震专题
  • 读书抗美援朝:苏方要斯大林撤查彭德怀
  • 教育小升初家长压力大 焦虑超高考生家长
  • 育儿人贩拐卖4婴儿满1岁被拔乳牙禁走路
  • 雷永军:红十字会调查郭美美不如公开账务
  • 李玲:医改为何叫好不叫座
  • 西向东:日本其实也是资源大国(图)
  • 姚树洁:官二代贿赂教授被英国判一年徒刑
  • 朱大鸣:保尔森大溃败让黄金保值神话崩盘
  • 甘犁:中国能否实施租房补贴券
  • 陶冬:全球资金大腾移
  • 章玉贵:中国如何突破贸易与金融新壁垒
  • 林采宜: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依然严峻
  • 刘建位:如何见到巴菲特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