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7日电 (财经频道 黄楠)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26日宣布,于当日6时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收购总对价约151亿美元,收购溢价达61%。尽管收购成功的消息振奋人心,但较高的溢价和诸多附加条件也引来不少争议。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海外并购规模的扩大,中国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民营企业所涉及并购资产类别范围更广,有望成为海外并购的重要力量。
收购成功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6日宣布,于当日6时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收购总对价约151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
尽管收购成功的消息振奋人心,但“苛刻”的条件也引来不少争议:收购交易总对价约151亿美元,并维持尼克森现有43亿美元债务。每股27.50美元的报价比尼克森2012年7月20日的收盘价溢价61%。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收购价格“高得异常”。
此外,中海油还需无条件留用尼克森所有3000名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定期向加拿大政府报告生产数据,加大资源就地转化率,在卡尔加里创建中海油地区总部,负责管理尼克森及中海油在加拿大、美国和中美洲的资产等一系列附加条件。
分析人士指出,收购成功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中海油仍面临公司接管后如何正常运转;如何在保证项目投资、资产增值和发展的同时,实现有效控制、以及商务运作能力、海外社会责任、国际化管理能力以及国际化人才等挑战。
评级机构穆迪26日表示,中海油宣布完成收购尼克森公司的交易后,中海油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Aa3评级和稳定展望将维持不变。作为穆迪负责中海油的国际市场主分析师,王智健认为,虽然中海油的信用指标疲弱,但这次收购将巩固该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独立勘探与生产公司之一的地位,使其业务组合进一步多元化。
海外并购风险不断增加
随着海外并购规模的扩大,中国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联合国[微博]贸发会议最新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在各国新出台的投资政策中,投资限制性政策所占比重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3%至5%上升到30%左右,特别是一些国家针对中国的投资保护有所抬头。另外,不同文化、法律体系、社会制度、经营理念和模式的融合,对中国并购者也是极大的考验。
中国欧盟商会近日发布的《中国对欧盟境外投资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已在欧盟投资的中国企业中,78%的受访企业表示遇到经营性难题。与此同时,国际化经营人才匮乏、构建成功商业模式的能力不足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制约中国海外并购持续增长的障碍。
国际商报19日引述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当前不少中国企业将目标对准了低于5亿美元的投资项目,且更多谋求建立合资企业或与美方达成非正式的伙伴关系,而不是进行全面收购。该报评论说,中国投资者愈发精明和讲究技巧,努力避免与美国外资监管部门发生冲突。
中国社科院25日发布的2013年《法治蓝皮书》指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状况整体欠佳,应鼓励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发挥好中介作用,敦促企业审慎对待海外投资活动,重点加强对海外投资的法律扶持。
民企“走出去”表现突出
2012年,万达集团斥资31亿美元收购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院线AMC全部股权;华为宣布在英国投资近20亿美元开设研发中心;比亚迪在荷兰设立欧洲总部等一系列行动预示着中国民企在海外逐渐展露头角。
普华永道披露的《2012年中国企业并购回顾与2013年前瞻》显示,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量创下65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上涨54%。前四大交易中,民企主导的交易占据了3宗。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总额在2012年增长了171%达到255亿美元,接近国企发起的交易总额397亿美元。
据京华时报[微博]此前报道,2012年前9个月,民企参与的海外并购数量占到总量的62.2%,首次超过国企,在数量上,民营企业在接近4年的时间里,其在海外并购数量的比重持续升高,从2009到2011年接近44%的水平上升到现在的水平。
人民日报2月7日报道指出,在海外并购案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数量上超过国企,这一趋势今后将更为强劲,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国内市场民营企业机会少,准入门槛高,而欧美国家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偏见少,收购过程阻力小;二是吉利2010年成功收购沃尔沃为民营企业树立了榜样;三是政府对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和更有力的支持。
分析人士认为,民营企业所涉及并购资产类别范围更广,并不像国有企业那样集中在资源获取行业和金融领域,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领域已经出现投资多元化的特征。(中新网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