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汉龙或携手央企共建穆巴拉铁矿

2012年12月27日 08:09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练琴

  随着2012年年末的到来,四川汉龙集团对澳大利亚上市公司桑德斯资源有限公司(Sundance)的收购进入倒计时。不过新情况时有发生,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从汉龙集团获悉,汉龙将不排除携手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组团开发桑德斯所有的穆巴拉铁矿项目。

  或引入央企合作

  2012年8月27日,桑德斯资源有限公司董事会接受了汉龙 (非洲)矿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计划收购协议,汉龙以0.45澳元每股的价格100%收购桑德斯。

  桑德斯是一家国际性的铁矿石勘探和开发公司,正在西非中部建立全球铁矿石业务,拥有世界级的穆巴拉铁矿项目的绝对控股权。桑德斯的目标是通过开发穆巴拉铁矿石项目成为全球主要铁矿石生产商。

  日前,汉龙集团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透露,汉龙将不排除携手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组团开发穆巴拉铁矿项目,带动中国大型机械设备、基础设施、劳务和技术出口,进而开发整个中西非地区的巨大资源,为国内钢铁企业提供长期可靠的铁矿石资源保障,从而争夺铁矿石定价话语权,有效制衡“三大巨头”,实现“挺进大非洲、开拓铁三角”的铁矿石“中国梦”。

  该负责人表示,应国家相关部委要求,目前已有多家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以及特大型钢铁企业正和汉龙洽谈合作事宜。

  据记者了解,穆巴拉铁矿石项目是一个集矿山、港口和铁路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汉龙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桑德斯项目开发分为两个阶段:一期工程包括年产量3500万吨铁矿石的矿山开发计划、总长度超过550公里的运载铁路建设计划及吞吐量超过3500万吨/年的深水港口建设计划,预计总投资超过50亿美元,项目预计于2014年达产,达产后年内部收益率高达30.23%。二期工程包括:年产量1亿吨的矿山扩产计划,覆盖喀麦隆、刚果(布)、加蓬等中西部非洲地区的长达1200公里的铁路网及吞吐量超过1亿吨的深水港口扩建计划。

  中投顾问冶金行业研究员苑志斌认为,一些主营大型机械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和钢铁制造的央企将可能与四川汉龙合作。

  “汉龙联合央企合作采矿可造就双赢局面,汉龙可借央企资金弱化海外采矿风险,央企也可借机将过剩的产能分销到国外,有利于拉动企业业绩企稳回升。”苑志斌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作为民营企业,汉龙开发穆巴拉铁矿投资巨大,资金流减少和负债率增高易造成企业危机,央企入股可弱化资金流风险。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刘志鹏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提醒说,民营企业和央企合作存在一项通病——即主导权归属问题,因此,汉龙在与央企合作中应注意这个问题。

  机遇风险并存

  汉龙集团对于桑德斯的收购始于2011年3月,当时汉龙集团旗下的汉龙矿业收购了桑德斯18.6%的股份,成为桑德斯单一大股东。同年7月,汉龙向桑德斯发起了全资要约收购,9月,双方达成全资收购协议,收购总金额约17亿澳元。而2012年8月,收购价格作出了最终调整,收购每股价格减少了0.12澳元,为汉龙节省了约20亿元人民币。

  上述汉龙负责人说,根据汉龙集团同桑德斯公司就全面要约签署的《安排实施协议》更新文件,汉龙集团将于2013年2月12日向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递交法院命令,并将2013年2月19日确定为股权登记日,收购的起始日为2013年2月26日,结束日为2013年3月1日。

  据记者了解,以穆巴拉项目为核心的铁矿石三角区域初步探明资源总量为50亿吨高品位直运矿和250亿吨铁英岩赤铁矿,直运矿远景资源量超过100亿吨,铁英岩远景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

  汉龙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穆巴拉项目的高品位铁矿石产品品位完全可以和力拓与必和必拓在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石产品相比,运往青岛港的到岸价为44美元/吨,仅次于巴西淡水河谷。在全球范围内,它是最具投资价值的尚待开发的铁矿石项目之一 。”

  同时,在2012年8月获得国家发改委关于汉龙对桑德斯公司全面要约收购的信息报告批复后,汉龙集团便开始了关于穆巴拉铁矿项目的铁路建设、港口建设、矿山开发、产品包销等多方面的战略规划工作,与多家国有大型企业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就合作开发的多项细节达成共识。

  关于汉龙海外并购桑德斯公司一事,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界人士认为,汉龙针对国家紧缺的铁矿、钼矿和铀矿资源实施并购及开发,为民族企业赢得了重要资源领域的话语权,提升了民族企业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

  但苑志斌认为,基建匮乏是此次项目的最大风险,并且喀麦隆属于海外投资高风险区。此次收购,汉龙没有采取独家开采喀麦隆铁矿的计划,为防范重蹈覆辙海外采矿中途夭折的风险,汉龙通过修建铁路和港口等基建,再引入其他投资者共同开发这一项目,从而规避风险。

  刘志鹏也表示,海外采矿面临巨大的挑战是复杂的市场环境,由于存在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差异,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期。尤其是文化的融合,这在以往中国企业并购外资企业都是凸显的问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习近平:毛主席历史周期律谈话仍是警示
  • 体育曼联3度落后91分钟绝杀 麦蒂获CBA首胜
  • 娱乐传邓超江一燕约会气爆孙俪 经纪人否认
  • 财经郎酒董事长陷被调查传闻 或涉李春城案
  • 科技新专利显示iPhone未来或采用弧度屏幕
  • 博客马未都:高铁服务是软肋 舌尖上的京剧
  • 读书文史观天下: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 教育禁奥10年屡次死灰复燃 背后是择校乱象
  • 育儿美国一妇女3分钟内产下5胞胎(组图)
  • 曹凤岐:如何解读十八大报告
  • 赵伟:为何经济预期屡屡失误
  • 陈思进:在美国也是投保容易索赔难
  • 刘泳华:2012年十大最囧品牌
  • 白明:从说得对与干得累看中国经济
  • Kingsley:食品安全摧毁中国房地产市场
  • 孙立坚:安倍这次再能走多远
  • 沈晓杰:是为人民服务 还是为人民币服务
  • 王小广:中国宏观经济将会走向哪
  • 何亚福:中国超低生育率的三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