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
[ 王莉表示,公司对库存的基酒资源进行了全面的筛查,对过程中所有使用到的密封垫圈等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出厂产品中塑化剂指标进行监控 ]
贵州茅台(600519.SH)昨日在贵阳召开新闻发布会,希望澄清被网友送检引发的塑化剂阴云。与此同时,贵州茅台大股东茅台集团也启动了史上第二次在二级市场上的增持,意图挽回投资者信心。
不过,业界人士表示,年销售额已超过200亿元的贵州茅台仍然被要求保持高速增长,这种要“大象跳舞”的高速发展目标可能会为贵州茅台的发展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被人为放大的问题?
贵州茅台董事长袁仁国认为,白酒塑化剂问题被人为放大,“塑化剂本来不是问题,有人想利用大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关切心理,把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利用和放大食品安全问题,制造公众恐慌,打击白酒行业,损害投资者利益,从中牟利。”
除此之外,袁仁国认为,送检的网友“水晶皇”给中国白酒行业提了一个醒,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和质量,“应该感谢他,但是我也提醒,中国白酒行业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不会因为一个事件而消亡。”
曾因承认塑化剂问题在行业中普遍存在而备受质疑的中国酒业协会也出面认错。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琦昨日说,塑化剂的含量还是主要跟塑料管道、塑料容器上的停留频次等有关系,与是否是高档酒、低档酒没有关系,酒业协会当初声明中“低档酒含量低、高档酒含量高”这个说法是处理文件的一个失误、一个错误,“给大家带来了误导”。
贵州茅台董事、总工程师王莉表示,目前公司对产品的卫生指标的检测要求要远远高于国家对白酒的卫生标准,“国家并没有针对塑化剂的标准,但是我们公司将十项塑化剂指标也纳入了出厂产品的监控体系。”
贵州茅台库存酒的情况也是各方关心的焦点。王莉表示,公司对库存的基酒资源进行了全面的筛查,对过程中所有使用到的密封垫圈等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出厂产品中塑化剂指标进行监控。王莉提到,2011年台湾地区塑化剂事件发生以后,公司对生产过程所有涉及的塑料制品进行了全面的筛查和风险评估,确认塑料管道具有一定的风险,并通过实验证明塑料管道输酒过夜后,次日第一次输酒风险极大,根据风险的分析结果,公司筛选了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不锈钢固定管道和不锈钢软管,替换了所有的塑料管道。
王琦也表示,卫生部针对食品里的香精、香料行业下发了733号文,提出了每公斤60毫克的总限量要求,“建议政府在食品安全大的前提下,抓紧制定这么一个标准,让企业和行业去执行”。
塑化剂事件一度引发了对贵州茅台发展前景的担忧,近日,贵州茅台股价一度连续下跌。贵州茅台11日公告称,集团已于当日斥资约9000万元增持上市公司股票,茅台集团拟在未来6个月内,增持不超过贵州茅台总股份1%的股票。这是贵州茅台大股东史上第二次从二级市场上增持以稳定资本市场的信心。上一次是2010年5月8日,贵州茅台公布的2009年年报和2010年一季报业绩大幅低于预期,引发了市场对贵州茅台发展前景、公司治理结构的猜疑,股价大跌。
高目标背后的隐忧
不过,尽管贵州茅台已经积极消除塑化剂事件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外界对公司发展的信心,但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不少业内人士对贵州茅台未来几年产能大幅扩张和频频加码的发展规划仍有担忧。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季克良时代,他对贵州茅台所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在产能扩张、销售放量等方面均较为保守,为茅台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2011年3月21日公布的贵州茅台年报显示,“十二五”时期公司目标和规划是:到2015年,茅台酒生产达到4万吨,力争多一点;销售收入突破260亿元(含税)。而5月19日公布的股东大会会议资料显示,这一计划已被提速,修改为公司“十二五”时期销售收入力争突破400亿元,短短2个月时间,其发展目标就从260亿元加码到了400亿元。
茅台集团董事、纪委书记赵书跃今年7月2日参加贵州省国资委系统创先争优表彰大会期间,又提到“茅台争取2013年集团收入提前2年实现500亿元,2017年提前3年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由于贵州茅台贡献了茅台集团大部分收入,这意味着贵州茅台股份公司的目标也有所提前。
如今年贵州茅台即提出,收入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51%,在如此之高的基数上,还要实现如此高的增长目标,业内人士认为,如此高目标要求可能会对贵州茅台的发展环境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在频频加码的销售目标和产能扩张目标背后,需要警惕茅台酒未来的“放量”。作为高端白酒,产品一旦供大于求,就会导致价格下降,品牌形象受累,终端销售和经销商积极性下降,并导致企业发展竞争力的衰退。
一位行业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放量”本身并不是问题,毕竟在上世纪90年代,茅台的产量也不高,销售形势并不好。对于茅台而言,未来茅台酒消费渠道和消费群体的扩大是关键,目前茅台开设直营店的动作即与此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