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绿地集团总裁回应马鞍山项目质量问题称是个案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1日 13:25  人民网微博

  张玉良终于在绿地集团成立20周年之际,将这家中国房地产行业前三强的企业带入了世界500强。7月9日,美国《财富》杂志正式公布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绿地集团以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478.74亿元的业绩成功入围世界500强榜单。

  人民网(微博)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曾亮)张玉良终于在绿地集团成立20周年之际,将这家中国房地产行业前三强的企业带入了世界500强。

  7月9日,美国《财富》杂志正式公布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绿地集团以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478.74亿元的业绩成功入围世界500强榜单,位列第483位。绿地成为中国首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世界500强企业。

  20年,在张玉良带领下,绿地集团实现了一连串的“绿地奇迹”:1992年7月18日,在上海以2000万元注册资本金起步,20年后年业务经营收入、资产规模双双突破2000亿元,实现资产近万倍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超40%;地产业务遍及国内24省64市,并走出海外落子韩国济州、澳大利亚悉尼;15栋“绿地中心”垄断中国高楼的一半,其中3幢位列世界排名前十。

  与此同时,在能源、金融等行业,也逐渐浮现出这位地产大鳄的身影。2011年,绿地集团第二支柱能源产业迅速崛起,煤矿资源总储量近6亿吨,年产量超1500万吨;2012年初,绿地金融控股集团及绿地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正式成立。

  7月9日,张玉良在向人民网记者回忆起20年创业的筚路蓝缕,坎坷艰辛, 这位绿地集团的董事长、总裁感慨颇多。

  20年筚路蓝缕

  人民网:1992年7月18日,在您的带领下,绿地在上海成立,距今已经20周年了,回顾20年创业的峥嵘岁月,您有何感慨?

  张玉良:绿地是我92年下海组建的, 20年给我的感觉是,20年风雨、20年的辛酸苦辣,但20年的成果让我更加自豪。

  我特别感谢这个时代,是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给了我们发展的经济大平台;同时绿地的成长还要感谢上海市委市政府对这个企业的认同、信任、支持;要感谢我们所投资项目的兄弟省市对绿地的认同;还要感谢我们广大的消费者,感谢我的员工团队,我们共同的努力使绿地有这么一个令人满意的成就。

  人民网:绿地集团已经进入全国61个城市,许多绿地的建筑都成为当地地标,这种“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的政商之道,为当地政府和绿地分别带来了什么?

  张玉良:绿地有一个发展理念“做政府所想,做市场群众所需的事情”,所谓“政府所想”,政府代表了这个社会主流的需求,代表了社会倡导的需要,在这种倡导环境下,它的市场潜力一定很广阔。

  同时为什么做市场需要和群众所需呢?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决定的。我们要按经济规律实现我们的宗旨,并不是说领导怎么说你脱离市场怎么做,而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去实践我们这个愿望,然后把党的导向、政府的导向与社会的需求有机地结合,满足了社会需要,也满足了企业自身的快速成长。

  转型保稳定发展

  人民网:有种种迹象表明,绿地集团虽然作为一家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地产公司,但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种种的转变,从以前的一家以地产为主的公司演变为地产、金融、能源为主的多元化集团,这当中转变的深层次诱因在哪,这样转变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在哪?借鉴意义又在哪?

  张玉良:我们觉得每个产业都有周期,都有它的高峰、低谷,都有它的波动规律。一个大企业要持续稳定增长,而且要快速增长,就要注意企业的稳定性,绿地年经营销售收入超过500亿以后,我们就非常注重这种稳定性。

  我们不仅要做强房地产主业,还要适度的发展能源产业,即所谓第二产业的培育,这对我们持续稳定地增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房地产这个产业,这几年调控政策力度很大,一方面我们适应政策需要,把房地产主业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去转型、去调整产品结构;同时我们还要发展我们的能源跟金融产业,使这些产业能够互相互补,使整个企业平稳增长。

  绿地是做房地产起步,现在发展为相对多元的企业集团,但是我们还是一直坚持的坚持做强房地产主业,我们发展其他产业,并不是说放弃了我们的主业,我们仍然把做强房地产主业,放到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

  超高层是城市仰望楼

  人民网:擅长超高层建筑以及大型城市综合体,是各方给绿地贴上的一个标签,绿地集团为何如此青睐于超高层建筑?

  张玉良:就像马来西亚前总统所说,每个城市老百姓都希望有一个空中的仰望楼,需要一座台阶。超高层建筑就是这个城市的台阶。

  前几天到湖北参加一个会议,当地领导跟我讲,他们想建一个超高层,不是我们武汉那个606米的高楼,是另外一座楼,他(当地领导)说这是群众的需要。

  前一段时间,我接受了日本NHK电视的专访,他们问我为什么做那么多高层,我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城市的需要,同时也是这些城市市民的愿望,是一个精神的追求,代表了一个城市的高度,尽管不是全部,当地市民在他们的心目当中都认同。

  城市综合体和超高层建筑有几个需要:一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水平以后的需要,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除了住宅以外,商业地产进入经济结构深入调整,人们对生活水平有提升的需要;二是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高度,现在很多城市都做大了,有的地方也需要做高。

  人民网:超高层建筑在国内受到的关注也很大,据我们了解到,今天下午绿地集团将要和正大集团签约,为我们展现的也是两栋超高层建筑,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张玉良:这次泰国正大集团牵头有关企业,在北京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对面,做两栋高楼,他们全权委托我们建设管理,这是绿地在超高层建筑当中的产品技术、管理品牌的输出,总价约40亿投资额,我想这是社会对绿地超高层建设管理方面经验的一种认同。

  我们觉得我们自己有经验,人家也是这样看的,因为中国300米以上的高楼,近一半都是我们在投资、在建设、在管理。另外对于绿地转型来说,我们也有这个能力,把我们的技术、品牌向外输出去。

  人民网:超高层已经成为绿地的一项专利了?

  张玉良:在中国的地产企业当中,现在做超高层建筑的这类产品,绿地是最有经验的。我们在建的超高层规模量最大,在建栋数已超过16栋。

  立足国内布局海外

  人民网:2001年,绿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扩张,2011年,绿地进行海外化战略,积极走出去,目前绿地集团已经顺利落子韩国济州岛,您怎么看您过去11年带领进行绿地全国化扩张的战略?

  张玉良:20年的成长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十年,那时我们主要在上海经营,逐渐成长为中国500强。2001年底,我们觉得中国的城市化以及经济发展将一体化,基于这样一种经济发展趋势,我们走出上海,到今天正好是十年。

  这十年的发展,让我们由一家中国500强变成了一个世界500强,在全国的发展当中我们做到了对当地政府的税收、就业、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当地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绿地自身,因为迅速在全国铺开了市场,使它快速扩大。我们现在的业务结构当中,30%的业务在上海,70%的业务在全国各地,正是因为服务全国,才能够有今天快速发展的局面。

  人民网:目前绿地在海外化战略的最新进展在哪

  在下一个十年,我们一方面继续做大中国的市场,在国内要有足够的竞争力,尤其在房地产行业;第二要国际化,我们国际化的理念是用国际化的资源做国际化,我们要用中国的市场、中国的资源做国际化。

  在济州岛的投资,我们就是这种理念,我们用韩国的土地和资源,同时我们有中国资源的延伸,有中国大量的消费市场会延伸到国外。济州岛是个旅游城市,中国大量游客会过去,如果这种市场中国企业不占领,其他国家的企业也会占领。如果我们的企业去占领,我们在国内的品牌号召力更强,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讲,我们的竞争能力更强。

  基于国际化的理念,我们下一步不仅要济州岛,还要在澳大利亚、泰国等地进一步拓展。近期我们酒店业务还和西班牙酒店公司签了一个框架协议,下一步还要在酒店业务当中进行管理互换。在未来,绿地在做强国内的同时,还会大规模的加速在国外业务的拓展。

  保障房是大企业的社会责任

  人民网:绿地不仅是中国的绿地,也是世界的绿地。作为最懂政府的开发商,您能介绍一下绿地集团在保障房领域的一些好的方法、好的经验吗?

  张玉良:保障房是我们国家近年来特别重视的,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民生工程,绿地作为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我们是非常关注党、政府和人民所关心的事情,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安徽、山东、辽宁、陕西等地在建的保障房超过了600万平方米,去年一年我们在保障房上就投了两百个亿。

  保障房需要专业公司去做,需要社会参与,可光政府需要还不够,从这方面来讲,房地产企业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另外,企业要把他们的技术惠及普通百姓。绿地这样的公司,专业水平、规划能力、以人为本的技术应用等都走在前列。保障房是大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

  我们的保障房在上海的虹桥机场边上的新江城小区,这个小区的节能减排技术、规划理念都是上海和住建部的一个保障房示范小区。

  人民网:希望房企能够涌现出越来越多像绿地这样的企业。

  商业地产冲刺400亿

  人民网:近年来,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收紧,绿地集团在酝酿一些主营房地产业务的转型,比如说大量的发展商业地产,这种转变为绿地带来了哪些变化?

  张玉良:中央鼓励企业向商务地产、普通商品房等领域倾斜。我们在做这两类产品的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这不仅是地方政府调整导向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市场发展的需要。去年我们商业地产销售额增长100亿元,今年上半年,商业地产比同期又增长了100亿,预计今年全年我们的商业地产会增长200亿。

  近几年我们国家的房地产调控给了很明确的方向。作为地产企业,按照中央要求进行业务结构调整,这既是呼应中央、响应号召。更是一种重要的是市场行为,让我们自觉调整。

  这两年房地产调整的比值很大,之前商业地产占我们整个地产的比重当中的10%到20%,今年商业地产开发量占到整个集团的40%,这种业务结构调整极大地推进了我们的发展。

  转型商业地产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企业发展需要。这种产品结构调整对社会来讲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建商务设施、酒店等等。

  人民网:在资金链这一块,绿地能否接受这一挑战?

  张玉良:在发展当中,转型增加了我们企业稳定性增长,由于不同产品的现金流不一样,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结合起来,使得企业的现金流更加平衡。

  另一方面,金融在改革,过去商业地产获得银行支持的力度不大。现在商业地产开发期间不仅可以融资,而且在运行中也可以获得经营性贷款。这种金融改革配合以后,使我们整个地产转型更健康、更持久。所以大企业一定会按照中央调结构的要求,进行适度转型。

  人民网:您说到去年绿地集团在商业地产的销售业绩是200多亿,今年上半年要比去年多100多亿,今年总规模怎么样?

  张玉良:去年商业地产大概200多亿,整个地产是800多亿,今年我们的地产会超过1000亿,上半年完成了458亿,下半年比例会提高。我刚才说的增长是绝对额,不是百分比。

  人民网:商业地产集中发展区域还是在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吗?

  张玉良:我们对整个社会的城市化,对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分析。目前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远远大于二、三线城市的需要,这是事实,所以你刚才讲的对。

  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商业地产需求量很大,未来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也会有需要,当然需要的产品和数量可能有差异,但是一般来讲能级越高的城市越需要商业地产。绿地在商业地产的布局会重点往一线城市,其次二线城市,然后三、四线城市。

  人民网:在商业综合体酒店开发等方面,绿地加紧筹措,自营的酒店品牌铂瑞和铂丽目前已经开业运营了,和沃尔玛等的合作也在紧密推动,是否意味着商业地产领域绿地集团已经在逐渐完成事业的拼图?

  张玉良:我们把商业地产已经放在房地产开发的重要部分,首先商业地产既是为了把我们的地产做的更强,也是对住宅地产的一种支持。

  现在绿地把40%的开发量都放在商业地产上,在建面积4500万平方米,2000万平方米的在建量,已经建成的3000万平方米。现在我们又成立了酒店自主品牌以及一揽子捆绑式的发展,都是我们的发展战略。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加大与国内外一线商业地产运行公司的合作,另外还要加强自己酒店品牌的发展,而这不仅限于国内,国外亦如此。

  最近我们在北京大兴刚开了缤纷城,十几万平方米的商业运营体,第一天就非常火爆。这些大型运营体的运行我们在加强。在未来,绿地不仅要把酒店业纳入自身运行的结构中来,在大商业运营体中,我们也会介入。

  人民网:说到酒店,绿地集团有什么想法?

  张玉良:酒店现在在建和已经运行的酒店超过60多家,两年内,我们酒店总量会超过100家,将来在中国酒店持有物业当中,绿地应该是国内数一数二的。

  马鞍山质量门是个案

  人民网:我们关注一下产品品质。品品质作为绿地维持品牌的载体,5月份安徽马鞍山绿地一项目出了一些质量问题,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对绿地的质疑,面对这些纷至沓来的质疑,绿地当时怎么处理的?

  张玉良:马鞍山这个项目中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媒体做了报道,我们也觉得很痛心,作为全国大企业不应该有这样的问题。

  不管怎么样我们会举一反三,当时迅速整改,第一执行副总裁在那里待了一个月,全权负责处理这个事情。同时,我们也在全集团把这件事情延伸,告诉员工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和对消费者负责的精神处理好其他所有项目。

  当然这个项目以鉴定结果来看,是一般建筑的质量问题。安徽省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将这些项目破损检验,结果总体合格、良好,当时说钢筋从12mm变成8 mm、6 mm,这样的情况是没有的,破损检验结果已经证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也存在着一般质量问题,这些一般质量问题已经整改。

  我们在事后及时听取了消费者的整改意见,以改进我们的工作。事后我们举一反三,我本人召开这样的质量会议就开过三次,当时最晚开到晚上十点多。

  这个项目在全面检查以后,我们觉得它在全公司四千万平米的施工项目当中是个案的个案。当然这个个案我们也是不允许存在的,我们一定把质量放在企业生命的重要位置来抓。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媒体的关注也是我们坚定自己不会被打倒的信心,有时候企业被打倒是自己被自己打倒的。社会对我们存在问题的关注度越高,会使我们的进步更快。我们真的是痛定思痛,也感谢媒体在这方面对我们的关注,媒体的关注也是对我们工作的督促。

  人民网:绿地肩负着众人瞩目的责任。对于产品品质的严格管理,下一步绿地集团又会做什么改变呢?

  张玉良:这方面有一个系统的管理。一个企业的发展、进步,制度始终要跟进。这次马鞍山发生了一般质量的问题,我们还是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说监理、总包、分包、材料集中采购等这些重要环节,需要我们给予了全方位的制度梳理与完善,坚决杜绝以后有类似问题的发生。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