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州立人集团债务超45亿元涉及逾7千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 01:17  经济参考报微博

  记者 商意盈 张和平 杭州 温州报道

  2月3日,浙江温州立人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顺生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揭开了这个当地“明星企业”高额民间借贷导致资不抵债的面纱。立人集团民间借贷历时长、金额巨大、涉及人员多、案情复杂,案件爆发后温州泰顺县一时陷入“恐慌”,甚至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较严重影响。

  民间借贷“黑洞”巨大

  2月15日,由泰顺县政府方面组成的温州立人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第3号公告,从即日起,进行债权人的申报登记。此前,温州市公安机关根据债权人报案,经受理调查,温州立人教育集团董事长董顺生等涉嫌违法犯罪,于2月3日对董顺生等相关6名涉案人员刑事立案,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目前,案件正在侦查之中。温州立人教育集团债务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已受政府全面监管。

  泰顺县地处温州最偏远山区,与福建北部接壤,属温州欠发达地区。温州立人集团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金3.2亿元,法人代表董顺生。集团起家是董顺生1998年所创办的泰顺县民办育才高级中学。公司下属共计36家独资、控股、参股企业,分布在温州、上海、内蒙古、江苏等地,经营范围涉及教育、房地产、矿产等。

  据审计部门等多方面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立人集团债务危机苗头在2009年就出现,当时欠款已经达10亿多元,通过月息3分左右的高息勉强维持,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崩盘”。目前集团债务总额逾45亿元,其中极少为外地银行贷款,绝大部分为民间借贷。具体债务正在全面申报登记之中。政府有关方面称,债务涉及人数逾7000人,集团现有资产还在进一步核查之中。审计方面初步核查,与公司所称有50亿至60亿元的数据差异较大,实际已明显资不抵债。

  在去年爆发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中,立人集团资金链濒临断裂。当年10月31日,集团召开“借款人代表大会”。董事会宣布,11月1日起停止支付所融资金和利息,进行资产重组,并提出了债转股、认购待售待建房产、5年内分期偿还债务等三种解套方案。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委书记张洪国说,立人集团崩盘有多重原因,最主要的是长期支付巨额利息所致。据有关审计方面匡算,10多年来公司支付的利息累计高达30亿至35亿元。张洪国称,政府、企业和债权人都希望能够有效化解立人集团的危机,但是在目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情况下,集团多个房地产、煤矿项目都是国家政策调控的范围。政府在企业自救乏力、政府帮扶有限及债权人诉求强烈的情况下,不得不对立人集团采取监管措施,实行控人、控资、控解。

  三大特征交错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立人集团民间借贷案情触目惊心、错综复杂,有三大特征,在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中“登峰造极”,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是时长量大、人多面广。据知情人士透露,董顺生早在1998年创办育才高中时就已经开始民间借贷,至今已达13年之久。由于办学连年亏损,促使董顺生寻求到外地开拓房产、矿业以填补教育之亏。他开发这些产业又大肆借贷,以致民间借贷债务逐步滚至45亿元。集资地域分布温州地区泰顺、瑞安、文成、平阳及周边福建省寿宁等5个县、市,同时“扩张”到上海、内蒙古鄂尔多斯、江苏盱眙县等36个项目的所在地。集资对象涉及普通百姓、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司法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几近触及泰顺的千家万户,甚至包括一些困难群体,有人形容“凡是泰顺人差不多都染指借贷”。

  二是产业困败、资不抵债。董顺生对立人集团自我资产评估为59.6亿元,但据有关会计事务所初步审计评估,实际上是资不抵债。育才教育所属幼儿、小学、中学、高中学校并不盈利,而教育系统欠债约5亿元。集团多处房地产在二、三线城市,在“楼市寒冬”下有的滞销,有的刚刚动工。一些矿产项目虽不错,但受“节能减排”的限产挤压,产量少,回报率低。“这些资产不能按照预计产值来算,只能按照当时的投资来算,加上立人集团的高额借贷以及所需支付的高利息,集团早已资不抵债。”张洪国说。知情人透露,去年立人集团宣布资产重组之际,董顺生个人账户可用余额仅有一千多万元。

  三是融资复杂、处置困难。温州市泰顺县副县长庄兴忠说,立人集团有集团、学校、后勤部及外地的房地产、矿产公司等10多个融资平台,融资方式有集资、借贷、入股、借贷捆绑入股等多种花样,甚至各种融资方式犬牙交错。借贷债权人的结构呈“树干型”,有的是几百万、数千万元主干主户,有的是组织“打包”、“抱团”的支干大户,一个债权人背后连着多个层级或几个、几十个隐性的散户,人群结构形同传销与“老鼠会”。

  县方称,这错综复杂的融资方式和债务结构给后期处置带来极大的困难。

  事件影响甚广

  一些基层干部、老百姓告诉记者,去年立人集团宣布停止支付利息和董顺生被抓后,在泰顺当地引起不小的震动。

  首先,集团“崩盘”使当地部分群众生活,甚至经济发展都受到一定影响。立人集团负债资金绝大部分来自当地和机关人员,它在泰顺县开展形同“银行化”的吸存,“吸”着千家万户,每家或每人借款至少8万、10万元。如此巨额借贷,套住了当地相当多的生活、生产资金。债权人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向亲朋好友借款30万元投股立人煤矿,结果石沉大海。另外,这将对正常民间借贷带来冲击,导致谈“贷”色变。

  而从案件处理来讲,据了解,经过注销、合并后,目前立人集团有22个项目,其中也包括一些优质项目。“最好的办法是政府或者其它企业介入,将一些劣质项目套现,继续运作那些矿产等优质项目并获得回报,实现债权人的利益最大化,但这种想法不可能实现。”泰顺县一位政府官员说,政府的处理原则是“服务不出钱、监管不包办”。一方面政府不能作为经营主体介入,另一方面也没有企业愿意接盘这个“烫手的山芋”,主要原因是经营优质项目也有风险,它不能获得广大债权人的认同。

  温州一位法律界人士说,如果采取的解危措施不当,“立人”现有的资产可能会在这个运作过程中流失或贬值,这好比“夹生米”提前出锅,别说赚不到米饭钱,连大米的本钱也收不回。

  对于该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浙江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傅允生教授说,建议将民间资本直接纳入统一金融监管的范畴,进行引导和规范,并及时掌握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资金投向、利率水平、交易对象等变动情况,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投资者风险识别、判断能力。

  口口相传的“信用神话”

  记者 商意盈 张和平 杭州 温州报道

  在温州泰顺及周边的地区,几乎无人不知“立人”,但无人知晓“立人”产业的真实情况。卷入借贷的7000多人几乎无人认识董顺生,但无人怀疑“立人”的借贷信用。明星形象形成口口相传的“信用”及高利揽存,是“立人”大规模民间借贷神通灵验的主要奥秘。

  一颗“巨星”在泰顺升起

  1998年8月,董顺生瞅准温州市泰顺县教育资源匮乏之商机,联合6名股东合股60万元,租用一家陶瓷厂,首创民办育才高中,他任校长。2001至2003年,又相继开办初中、小学和幼儿园。

  为了办好立人教育,董顺生注入不少心血。他相继在3所学校投入数亿元资金,高薪招聘全国大批名师名教,形成了优质的育才教育资源。经过多年的努力,育才学校目前已形成学生4760人(占全县学生八分之一)、教职员工1000多人的规模。高中、小学成为温州市现代化学校,初中成为省级示范学校。以前泰顺学生外流是常事,现在连周边文成、平阳县的学生挤破头也想进来。

  育才学校实行高收费模式,每学期高达8000多元。2007年起,该校初中每年以公费生标准拨出60至90个名额免收学费,相当每年出资100万至150万元免费培养优秀学子。

  泰顺县教育局表示,客观地看,该集团为办教育注入了心血,连年为泰顺县培养了大批优才生,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竞争,提升了教育总体质量,对当地教育事业作出了较大贡献,这一点是全县上下一致认可的。

  随着育才名声日隆,董顺生和立人教育集团在人们的眼里成为当地升起的一颗的“巨星”,董顺生也被视作“财神”。

  一个立人“信用神话”在四方传起

  董顺生办学之初,为了解决资金之匮,通过亲戚朋友吸收民间借贷。但办教育要大投入,聘请名师靠高薪,教育又是个长远事业,短期一时难以获得回报。办学头几年,育才一直亏损。

  为弥补教育之亏,从2003年起,董顺生另辟思路,抓住当时矿产、房地产业等暴热、暴利的机会,相继到内蒙古鄂尔多斯、江苏淮安等地开拓矿产、房地产,走“以矿补教”、“以房补学”之路。他利用“明星”光环及做人低调、信誉良好、利息利好、产业看好等优势,大量吸收民间借贷。而广大老百姓对此坚信不疑,纷纷倾囊借资。

  债权人吴先生说,大家都愿意把钱投给“立人”,是因为看中育才学校是聚宝盆,看中董顺生是财神,也看中利息较高。“育才学校和董顺生已经成了泰顺的‘金字招牌’,当时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大的学校在,那头矿产、房地产业形势这么好,把钱投进去肯定没事。”他说。

  借助这些信用资源,董顺生在泰顺县顺利而迅速地滚起大规模民间借贷的雪球,高高垒起民间借贷的“宝塔”。他放出的民间借贷利率从初始时期的月息1.2分、1.5分逐步升加到去年的3至5分,甚至个别达到6分。

  10多年来,尽管利息如此之高,对董顺生来说资金成本压力是超大的,但他一直稳兑利息,从未有过违约记录。有时他甚至提前支付利息,谁想拿回本利,随叫随还,从不拖延。这一信用在当地广泛产生巨大的口碑效应,人们口口相传,视董顺生为“信用之神”,以致不用董顺生或立人集团开口,个个争相借钱给立人。债务人李先生等许多人对记者坦言:“人人都是自愿的。”

  温州市司法部门的一位领导告诉记者,2010年他曾提醒下属泰顺县一些参与借贷的干部,此事风险很大,赶紧退。但他们说,十几年来董顺生付息毫不含糊,人人相信他的信用,人人相信他的企业不会垮,人人愿意借钱给他,甚至巴不得倾囊而出。

  一些老百姓甚至痴迷、相信到这样的地步,立人开出的借款收条不写利率多少,只是财务人员口头承诺“利息4分”,这些人就坚信不疑、毫不犹豫地将几十万、上百万元资金打到立人财务人员个人的银行卡里。

  一股威逼利诱之风在学校掀起

  为了吸收巨额资金,以威逼利诱的方式组织广大教师入股是“立人”集资的一大绝招。育才学校数百名教师联名写信向记者投诉,立人集团为了从大批教师手里搞到借款和投资款,先召开学校高层领导会议,把任务压给各校领导,再由校领导层层布置落实。

  更绝的是,立人还有“借款捆绑入股”之招,即要求每个教师入股30万元。为了帮助解决教师的资金不足,校方空头“借”给教师10万元,收两分月息,这笔钱视同投资款,每月从教师工资中扣除。另一头,施以压力要教师入股20万元。校方口头承诺,过几年这30万元的股金将返还3至5倍。校方同时表示:谁不入股,优先考虑解聘。这一威逼利诱的做法颇为奏效。

  立人集团同时夸大自己的资产以骗取公众的信任。在集团的36个项目中,有的是全资、合资、控股,有的仅仅是参股,如立人集团在上海意邦置业公司项目仅占20%股份,在温州信阳中泰置业公司项目中仅占18%股份。但公司却宣传这些项目均是全资控股。

  一个“庞氏骗局”在泰顺肆起

  长期以来,“立人”向公众吸存基本上玩的是翻版国外“庞氏骗局”的游戏,即不断吸纳新投资者的钱,并将其付给前期投资者。前期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投资回报,吸引后期投资者争先恐后投入。由此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盖起了巨额债务的海市蜃楼。

  “立人”是2011年10月30日宣布崩盘的,从当年4、5月起,已到了资金链断裂的边缘。为了把这场“庞氏游戏”玩下去,“立人”立即推出4分、5分、甚至6分利进行揽存。由此,大批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跟入更为庞大的“击鼓传花”队伍中。债权人庄女士在已经借款数十万元的基础上,又凑起11万元搭在别人账头上存入。同时还组织父母兄妹凑起90万元共计101万元投入其中。

  有位债权人在最初投入30万元获得丰厚回报后,连本带息增投到100万元,还到她的亲戚家到处游说,凑足500万元投入。而她的借据中除了盖有育才学校财务章和财务人员的签名外,没有立人集团法人章和法人代表的签名,甚至连利率多少都没有写入。

  立人集团吸存的手法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如“钓鱼法”:单一推出一个矿产项目,以1∶1吸储,投资一年就返回与本金同等的利息,当吸引大量资金蜂拥而进后,又将利息降至3分。又如“短期信用法”:有的矿产或房产项目推出月息5分半至6分的高利,半年后全部兑现以示信用,由此大量吸引债权人卷入借贷。这些暂时获利的债权人又在无形中充当活广告,让立人集团的资金雪球越滚越大。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