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含氟物质泄漏 晶科能源部分生产线叫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1日 06:09  南方都市报微博
南都漫画:陈婷 南都漫画:陈婷

  节能减排大局下,电池行业被推到公众视野的风口浪尖。继江森自控铅酸蓄电池爆出的血铅超标事件后,光伏电池生产商、海外上市公司晶科能源再爆含氟物质泄漏。目前公司已经全面停产1.2G瓦电池生产线,复工时间待定。

  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绿色环保的光伏产业缘何出现重污染事件?这或许与光伏电池市场密切相关。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出口比例却高达95%左右,形成了“产品出口国外、碳排放留在国内”的节能减排倒挂现象。

  “偶然”事故的背后

  “经初步核查,本事件与我司关联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含氟固体废料堆放不当,致使该固体废料在被暴雨袭击后经雨水管线排放至附近小河。”9月19日,晶科能源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景朝晖否认氟泄漏是长期事件,认为这是一种巧合。“我们8月20日终止了与废料回收合作伙伴的合作,在新废料回收合作伙伴确定前的8月24日,突然暴雨,渗透废料污染河流。”

  但污染事实已经确认。9月17日,海宁环保局已经正式做出了晶科能源污染事实的确定,通过对河水质的检验,发现水体中氟化物超标10倍。对于环保部门检测出小河中出现氟化物较高的问题,景朝晖也透露,在生产光伏电池产品时,有一道名为“制绒”的工艺,这道工艺中含有氟化物。

  这揭开了光伏电池制造生产工艺存在污染的面纱。“光伏行业污染问题主要存在于上游多晶硅制造企业,多晶硅生产的副产物主要为四氯化硅,1吨多晶硅对应10-20吨四氯化硅,四氯化硅废液如果直接排放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民生证券分析师陈龙表示,四氯化硅国内处理方式主要有高温低压热氢化和低温高压冷氢化。其中冷氢化的单位能耗比热氢化低五到七倍。“随着国外冷氢化专利2004年到期,国内开始逐步研发冷氢化工业流程,现在多晶硅厂商只有少数完成冷氢化技改。”

  事实上,光伏产品生产过程确存污染,这在国家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和产业发展规划中就已经体现无遗。今年3月出台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中规定,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 .5%、9 9%。而最新上报的《“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到2015年,多晶硅生产实现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环保水平的同步提高,平均综合电耗低于120kWh/公斤,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在能耗方面不合格的企业将被关停、淘汰。

  企业环保技改动力不足

  “随着成本压力增大和环境保护执行力度加大,未来2-3年将是国内多晶硅扩产和改造的一个密集时期,冷氢化改造或将提速。”陈龙预计,采用改良的冷氢化技术,可以实现了四氯化硅的回收利用,提高还原四氯化硅尾气的回收利用率是多晶硅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晶科能源采用的冷氢化技术还是热氢化技术,晶科能源并未给予说明。但晶科能源强调的是,公司已经全面停产1 .2G瓦电池生产线,这将影响每月约8 0 -100MW的产量,晶科能源因停产可能每天损失2300万元。

  南都记者留意到,晶科能源停产将受巨大经济损失的背后是光伏电池行业庞大的出口市场。2010年,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与此形成巨大落差的是,我国生产的光伏电池出口比例依然保持在95%左右。正是凭借海外市场的旺盛需求,我国的光伏产业得以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目前从事光伏产业的企业数量接近600家,从业人数约为30万人,形成了包括高纯多晶硅制造、硅锭和硅片生产、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以及光伏系统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九成出口的格局导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形成了环保产品出口国外、碳排放留在国内的节能减排倒挂现象。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就势必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向南都记者表示,对目前的光伏企业而言,生存的压力是第一位的,“活下去成为光伏企业的第一要务,技改根本就没有动力。特别是激烈的竞争压力下,热氢化成本低,在地方监管不严的情况下,企业肯定不会选择更环保但是成本较高的冷氢化技术。”

  在他看来,光伏行业正在开始洗牌。上周在德国汉堡举行的欧洲太阳能光伏展上,由于市况持续冷清,各大厂商之间展开激烈的价格战,浙江某中小企业爆出每瓦0.68欧元(约0.93美元)的价格让业内大跌眼镜,随后,中国一线企业报价也跌破1美元,开出每瓦0.95-0.97美元的地板价,与目前的平均价格相比下跌超过15%。

  南都记者李乾韬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