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夏粮收购违规 遭遇角色定位尴尬
虽然不能抹掉其对市场的贡献,但中储粮的定位却越来越尴尬
昨日,有消息援引国务院国资委知情人士的表态称,“由于对新一轮央企重组思路有所调整,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为主的三大粮油央企的整合可能生变。”该人士表示,目前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改委等还未达成共识,“今后会不会再提重组很难说,怎么重组也很难说”。
并购或已夭折
该消息与2010年沸沸扬扬的重组传闻产生了鲜明对比。从去年年初至下半年,市场始终充斥着以中储粮为核心,重组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华孚”)和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棉”)的传闻。去年8月上旬,消息人士言之凿凿,为了与中粮集团竞争并吸引上述两家央企,特别是华孚公司,“中储粮方面可能会安排华孚负责人进入中储粮领导班子,任副总经理。”当时,华孚相关人士也对媒体称,“并入中储粮确有其事,但何时正式宣布尚不得而知。”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昨日,中储粮相关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从侧面承认了重组事宜的“夭折”。“现在已经没有重组华孚和中储棉的声音了。”该人士坦言,“重组事宜其实一直是国务院国资委在负责。”
角色定位尴尬
对于似已“夭折”的重组计划,媒体给出的原因是中储粮在2010年夏粮收购中出现了严重违规收购小麦、哄抬价格的乱象,“正是这根导火线,使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把对中储粮为主的整合,变成了对中储粮的整顿。由此展开的就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等多部委对中储粮一系列连查”。
资料显示,“2010年夏粮收购期间,中储粮在安徽、山东等地小麦收购价格,同比上涨约10%,远高于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政策收购价。此外,收购过程中还引发了企业抢粮现象。”为此,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去年6月底专门带队赴相关省市调研小麦收购情况。还有媒体援引去年7月中旬国家粮食局撰写的“粮价上涨”原因的调研报告称,中储粮对推高小麦价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媒体报道的种种原因,中储粮上述人士予以了驳斥。他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我们一直按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价格政策收购粮食,并未出现所谓的‘哄抬’或是‘违规操作’。”
“虽然不能抹掉其对市场的贡献,但中储粮的定位却越来越尴尬。”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此前曾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方面,在国际粮价高企和国内粮价不断上涨的压力面前,企业需要维持好自己的经营和盈利情况;一方面,作为一家央企,其需要在国家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面前,保持好应有的责任和角色。两者相较,当初国家定下的中储粮等粮食央企的定位就只能打折了。”
事实上,中国粮食协会负责人早已建议,国家的储备任务不能让企业负责去经营,应由一个正式定位的国家事业型非营利机构经营。同时,“通过管理机构通过招标等手段,引入市场机制,利用企业的仓储物流设施,为政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