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资退潮航企:东星集团状告民航中南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2日 15:04  金羊网-羊城晚报
刚刚起步,东星航空就因种种原因被迫回到地面,直至破产清算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刚刚起步,东星航空就因种种原因被迫回到地面,直至破产清算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东星航空破产一事再被提起,折射出民营资本在航空业的桎梏 为“亡儿”,东星集团状告民航中南局

  羊城晚报记者 曾颂

  仿佛一出波澜壮阔的电视剧,突然出了续集。2月28日,“东星航空”母公司东星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已于2月9日起诉民航中南管理局,原因是中南局两年前违背法律依据,以一纸通报扼杀了东星航空的命运。

  2月24日,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被告方中南局则一直保持缄默。

  东星“陨落”:民资退潮航企

  时间回到两年前。

  2009年正是金融危机肆虐时,国内航空公司的日子都不好过。民营航空“东星”更是举步维艰,其租借、购买的大量飞机成为沉重债务负担,资金链几近断裂。

  为解决资金问题,公司控制人兰世立想引入投资者,但央企中航集团也有意参与收购。经与中航谈判,“东星”认为对方条件太苛刻,有“强制收购”之嫌。同时,与兰世立有私交的投资人汪潮涌伸出橄榄枝,愿意参与东星重组。

  眼看有人接盘,形势却急转直下———武汉市人民政府突然发出《关于停飞东星航空公司航班的函》,称“东星”欠债过重、实际控制人擅自出境,应当停飞;3月14日,民航中南管理局发出《关于暂停东星航空公司飞行的通知》,根据武汉市的函件,决定暂停东星航空的飞行。

  仿佛一夜之间,“东星”走向陨落。当年8月,东星航空被法院裁定破产,母公司东星集团的旅游业务也开始萎缩;2010年4月,兰世立因欠缴税款获刑4年,其曾经拥有的24亿元财富终究被雨打风吹去;2010年12月,东星航空完成破产清算,公司法人主体资格不复存在……此后,多家民营航空被国有资本收购,民资办航企的潮流告一段落。

  代理律师:“不在乎胜负”

  2月24日,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欢迎私人办民航企业,“民航业是开放的”———巧合的是,就在这天,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东星的民事诉讼。“民告官”,而且还是为已破产的航空公司“讨公道”,此案出乎各方意料。

  3月1日晚,羊城晚报记者联系到东星聘请的律师严义明,他表示,按照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处罚行为时,一定要有具体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但中南局的通报仅仅提到武汉市函件,没有任何依据,“这是不合法的”。严义明说:“就好像我举报某个人,政府不作任何调查把他抓了,合理吗?从时间上看,中南局根本不可能做调查,武汉市的函件一出来他们就发通报了。”

  至于起诉目的,他表示主要是为东星航空“正名”,让民航管理局“承认当年的通报是错的”。“行政诉讼中原告方很难胜诉,这是常见现象。我们不在乎胜负,哪怕是输了,至少能让相关部门以后谨慎一些,不要这样对待民营企业。”

  此前东星集团亦起诉过武汉市人民政府,但当地法院未受理。严义明表示,广州的案件尚无进展,正等待白云区法院的通知。

  中南管理局:暂未回应

  案件牵涉到民航业内的法律法规,记者又联系了民航法专家、北京律师张起淮。他表示,东星集团的起诉确有法律依据,武汉市政府当年的做法欠妥。

  “航空企业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或者起飞没有报备,都可以责令停飞,整改后恢复飞行。但没有哪条法律规定说经营不好就要停飞的。”张起淮说,武汉市政府以东星航空负债过重为由,通过行政命令来处置民营企业,法律上站不住脚。“经营有问题,企业可以内部解决,也可通过外部力量,但政府不能下手。不管兰世立这人有没有问题,企业本身没招谁惹谁。真要下手,也得先通过听证程序。”

  张起淮表示,武汉市政府当年的函件,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首先,使人对国家是否支持民营航空产生怀疑,挫伤发展势头;其次,这显示政策不规范,民营资本得不到保护,外国投资人就更不敢注资了;最后,东星航空是个小社会系统,强令其破产造成很大社会影响。“我认识很多东星的飞行员、空姐,甚至兰世立的秘书,东星破产的时候大家都蒙了,像无头苍蝇一样,”张起淮回忆说,“东星受的伤害,远远大于它当时的问题。”

  案件被告方民航中南管理局则缄口不言。记者2月28日联系其媒体联络负责人,对方表示在外出差,尚未收到局里的通知。

  民企办航空:困难重重

  站在民航业大门口,民营资本常常进退失据:航空业有诱人的现金流,东星的案例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2004年大门开放,民营航空如雨后春笋,到2009年又纷纷偃旗息鼓:东星航空破产,鹰联航空收归国有,深航因掌门人出事而回归国航。

  熟悉行业的人士认为,民企办航空困难重重。首先是行业运营资金巨大,租赁或购买飞机、支付机场租金、培养飞行员……“使劲往下砸钞票,你连个声响都听不见”。

  好不容易入行了,你又发现市场竞争极度残酷:坐飞机无非是此地到彼地,各公司的服务高度同质化;消费者通过网络比价订票,机票稍贵就卖不出去;飞机一起飞,没卖掉的座位就作废了……这简直就是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完全竞争市场,“价格战”是唯一生存之道。

  国金证券分析师黄金香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上述业态决定了“整合”是行业潮流,民营企业办航空公司都是凶多吉少。

  “国有航空亏损了,背后或许还有国家,民营航空却没有这个待遇。所以很多航空公司都要拉地方政府入伙,哪怕空挂个名字,都感觉安全一些。”张起淮说。典型例子是“河南航空”,伊春空难后该公司被改回“鲲鹏航空”,官方给出的原因是“河南未持有河南航空股份,也未参与河南航空公司的经营与管理”。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