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业内人士曝百事可乐冠军盖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8日 15:46  舜网-济南时报

  面对“瓶盖门”,商家一直缄默引来众多猜测

  两位业内人士自曝“冠军盖”内情,使其再添“操控说”和“无盖说”

  百事济南公司未释疑,总公司则拒记者于千里之外

  百事可乐“揭盖劲赢”备受质疑与猜测

  记者陈长礼

  《百事可乐“冠军盖”一盖难求》、《信任打折,百事公司深陷“瓶盖门”》,从8月14日开始,本报连续对百事公司世界杯期间“揭盖劲赢”活动遭质疑进行报道,社会反响强烈。连日来,新浪网、新民网、中国质量新闻网、千龙网、南方报网等全国范围内众多媒体纷纷转载。然而,尽管遭遇公众及媒体的广泛质疑,百事公司方面至今仍未做任何公开回应。百事济南公司明确表示,只有总公司才能有权回应媒体。昨天,记者尝试与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系,但对方拒记者于千里之外。

  与此同时,另外一款著名品牌饮料的从业人员向记者透露“冠军盖”可能的去向;还有一自称是百事可乐前员工的市民,自曝他所认为的“冠军盖”内情。

  质疑四起

  厂家越沉默,质疑声越强

  今年南非世界杯期间,百事商家发起“揭盖劲赢”促销活动——— 凑齐印有夺冠国家队名和“冠军”字样的瓶盖或拉环,就能赢得2010元现金大奖,兑奖日期截止到8月3日。至今兑奖期已过去半个月了,由此引发的质疑声却经久不息。因为众多消费者手头拥有“西班牙盖”,但不见“冠军盖”踪影;“寻盖族”网上发起 “拼奖行动”四处搜寻“冠军盖”,依然鲜有所获。

  因百事厂商至今未对消费者的质疑做出公开回复,没有公开中奖名单,没有公开“揭盖劲赢”活动的关键性细节,以至于各种猜测此起彼伏。因“冠军盖”是控制一等奖得奖率的关键性因素,“冠军盖”到底有没有、去向何方等问题一度成为质疑的焦点。

  采访中记者发现,消费者的质疑主要集中于:“冠军盖”压根就没有?“冠军盖”被百事公司内部人员消化?厂商利用“瓶盖易被消费者丢弃”这一理由诡辩?厂商用寥寥几个“冠军盖”迷惑消费者?这四种质疑被消费者概括为“虚无说”、“福利说”、“诡辩说”和“点缀说”(本报16日A14版曾报道)。

  然而,厂商长久的缄默态度,不断激化着消费者的质疑情绪。连日来,为表示对百事可乐“揭盖劲赢”活动的抗议,不少消费者通过网络发起了抵制百事可乐行动,呼吁消费者不要再相信百事可乐所谓的“揭盖劲赢”活动,拒绝消费百事可乐,直到厂商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为止。

  业内自曝

  再添“操控说”和“无盖说”

  “操控说”:商家能控制“冠军盖”流向

  16日,曾在一款著名品牌饮料任要职的张先生向本报透露,普通消费者在普通的商店内,很难买到带有“冠军盖”的饮料。因为,厂商对“冠军盖”有着较强的操控力,从瓶盖的投放到产品流向,都能人为控制。

  具体表现为:第一,厂商人员知道“冠军盖”投放于哪批产品中,并把这批产品当成与某些大型商场超市谈判的筹码,获得带有“冠军盖”的产品,自然能提高自身口碑。第二,商家利用带有“冠军盖”的产品作为公关物品,例如将之投放给关系单位或一些合作伙伴。第三,公司部分内部人员能够私自操作,让“自己人”获得带有“冠军盖”的产品。

  “无盖说”:我在职时未见有录像

  一不愿公开透露姓名的市民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他曾在百事厂家的质控部门任职,干了一年多,“我的办公室在二楼,一楼就是生产线,透过玻璃墙看得清清楚楚。”

  他告诉记者,瓶盖是通过一个大漏斗形状的设备加入的,然后在流水线上通过设备挨个拧在饮料瓶上。“如果投放带有奖项内容的瓶盖,按相关要求会有录像。我从办公室恰好能看到那个大漏斗,但在任职期间,一直没看见有专门录像的。”

  这位自称是百事前员工的市民认为,目前公众质疑情绪如此之大,如果公司真有录像,可能早就公开于众了,“从这点看,我感觉厂商很可能没有按活动规则大规模投放‘冠军盖’。”

  求证厂商

  分公司不愿回应,总公司难以联系

  济南分公司:无法代表总公司公开回应

  就消费者对“揭盖劲赢”活动的质疑及各种猜测,从14日开始,记者便与济南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取得联系,对方人员均称不便公开就此进行回复,因为他们无法代表总公司。记者希望厂商人员向总公司汇报情况,然后给本报反馈,然而截至17日晚6点,记者等到的仍是沉默。

  其间,有百事厂商工作人员以非官方身份透露,厂家是严格按照“揭盖劲赢”的活动规则来制作瓶盖并投放市场的,整个过程有录像。记者要求查看录像,查看中奖者名单以及公证部门的相关公证材料时,百事可乐方面却予以拒绝。

  总公司:公关部电话必须实名转接

  17 日上午,记者致电设在上海的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其网站和114查询台向社会公开的电话只有一个总机号。记者连续拨打了 4次,每次振铃均4分钟左右,但一直无人接听。最后终于有人接听,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一工作人员称“你应该找公司的公关部,在北京”,随后告知北京的总机号。

  紧接着,记者拨通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公司的电话,表明采访意图并要求转公关部。对方人员问记者找公关部的谁,他们这边要求实名转接!

  记者:“只要能接受采访,哪一位工作人员都行,但我不知他们的名字。”

  工作人员:“那我不能帮你转接,你必须知道具体的人名才行。”

  记者:“你能告诉我公关部的直拨电话吗?”

  工作人员;“不行。”

  记者:“如果不知具体的人名,难道普通人无法与你们公司联系?”

  工作人员:“我没法帮你!”随后便挂断电话。

  传播教授

  企业应在第一时间给出真相

  对于公众对品牌企业的质疑,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林景新教授曾表示,自2005年苏丹红事件以来,品牌产品问题频被曝光,以至于造成消费者的集体不信任。他说:“危机发生后,企业应第一时间给公众以真相”。

  另有专家认为,当质疑信息出现并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时,政府权威部门应率先站出来,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解决、调查事件真相,还消费者一个知情权,及时与消费者进行信息沟通,而不是让信息放任自流,从而造成更大不利影响。(记者孙华)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