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萨博收购案启示:北汽2亿美元买到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 13:17  《英才》

  我们且看徐和谊口中这场“独一无二”的并购,能否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历程中同样独一无二的生产力。

  文|本刊记者 贺大卓        出处|《英才》杂志2010年5月刊

  “北汽完成了中国汽车史上迄今唯一对知识产权的收购。”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如是说。

  “在过去是不可能买到的,也不会有哪个公司卖给中国汽车企业。”北汽集团总经理汪大总如是说。这是北汽于2009年12月11日成功收购萨博之后的兴奋,因为这一过程充

  满艰辛,如汪大总对《英才》记者所说:“(2009年)11月24日是很难忘的一天。”当天,正在广州车展的汪大总接到科尼赛克发表的声明——决定终止与通用的交易,这预示着北汽通过入股科尼塞克,曲线收购萨博的计划失败;第二天通用也发表声明,指出在12月1日,对萨博做出决策。

  于是,北汽联手萨博制订了并购方案,在六天时间里,完成法律、技术上的谈判,同时,获得萨博董事会,通用汽车董事会,美国财政部的批准,让一起相对复杂的跨国并购发生改观。

  当北汽团队2009年12月12日中午从瑞典启程回国的时候,飞机上的汪大总一路在打着腹稿——如何向国人展示北汽的收购过程,就像他一直对《英才》记者强调的,北汽一直知道自己要“买什么”,和“为什么”。

  然而,在并购完成之后,汪大总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也只是一个注脚——一起并购是如何被称为成功的:由于历史原因,北汽在自主品牌方面的弱势已是有目共睹。所以,我们更应该持续关注的,是萨博这一出自北欧的优秀技术,如何在北汽手里变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

  现在,围绕萨博,北汽已经制订了详尽的自主品牌发展计划,汪大总也尽可能的对《英才》记者和盘托出,我们且看徐和谊口中这场“独一无二”的并购,能否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历程中同样独一无二的生产力。

  “我们不是在抄萨博”

  “我们不是在抄萨博,只是把它当作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

  如果想清晰地看到北汽自主品牌的前景,必须先知道2亿美元,北汽买到了什么?对此,北汽控股研究总院院长顾镭清楚地列出了收购清单——“322”,即三个整车平台,其中包括三个主力车型,两个发动机系列及两款变速箱。

  不过,北汽收购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被汪大总称之为“萨博60多年来汽车知识与智慧的积淀”,其中包括:产品的研发体系、生产的制造体系、供应商体系、产品的质量保障体系等组建文件和方法,而这些对刚刚迈进自主品牌门槛的本土汽车企业尤其珍贵,“通常说是打死也不会卖,也不能卖的看家本领。”

  有了这些建立体系的文件,就相当于有一帮智囊团辅佐着北汽控股。如果顺利,北汽的自主研发体系的建立时间将大幅缩短,整车研发技术管理体系的搭建也会少走很多弯路。有些引以为傲的汪大总甚至高调地标榜,“我们是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中第一个成功取得‘Know-How’的企业”。

  曾任职于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的汪大总深知其中价值——北汽将用更小代价推出北京牌汽车,并可能复制上汽荣威这一高端自主品牌的诞生过程。

  2月26日,北京汽车工业控股公司动力总成工厂举行开工仪式。这表明,在收购萨博部分核心技术后,北汽加快了自主开发步伐。徐和谊在开工现场表示,北汽将在充分消化萨博整车平台和发动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车型研发、动力总成工厂和整车生产基地建设,力争3年内开发3—4款轿车和2—3款涡轮增压发动机。

  “到2011年北京汽车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品年销量要达到10万辆,并形成国内知名的乘用车自主品牌。”这是汪大总向《英才》记者描绘的北汽自主品牌市场蓝图,而且,他并不担心如何在短暂的一年多时间里,将收购来的萨博物尽其用,并为市场接受。

  在2009年底,萨博9-5的工程、项目团队已经成立,从汪大总的描述中可以得知,90人团队正紧张规划萨博9-5本土化的工作,包括消化技术资料、明确向供应商提出技术要求、拟定整车的物料成本、筹划模具及工厂规划等。

  而在2010年1月,萨博汽车部分技术人员也已经抵京,协助北汽控股开发变速箱、发动机、造型设计、电路系统、新能源汽车及平台升级等方面的工作。

  自从徐和谊在收购协议上签字之后,北汽就认为他们的自主品牌已经成为一件“胜算很大”的事情,汪大总说:“我们不是在抄萨博,只是把它当作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

  北汽自主品牌的基础,是收购而来的“332”以及系列体系;至于如何去发展,除了协议中签署的,萨博派出技术人员协助北汽技术融入之外,汪大总还很自信的强调:“我们有自己的人,今年我们有29个海外专家进入北汽自主品牌项目。”

  全球“挖角”

  虽然一直笑称“北汽的外援还是很不错的”,但汪大总还是强调北汽的自主品牌发展“立足于自己人”。

  “仅2009年,全系统就引进了海外的高层次人才29人,这些人大多在国际大公司有15年以上工作经验,我们的三个研发中心第一把手都是海归。全系统目前有海归人才100多人。”汪大总向《英才》记者讲述北汽的人才构成时,很着重的讲起海归的人数,而他自己同样属于这个群体。

  汪大总在通用任职时,给人的印象是不仅业务精通,而且长于管理,还担任过美国底特律汽车城中国人协会的第一任会长。显然,海外汽车业华人已经被视为能给国内汽车企业带来生机的团体,北汽在徐和谊的指示下,也早已打出全球招募的旗帜。现在汪大总也承担了这一招募职责。“我经常回美国,每次回去都会和他们交流,我跟他们讲,你们想当总工程师吗?想不想真正对一个产品产生特别个性化的影响,在美国这个机会不多,但是中国有。这对他们很有吸引力。”汪大总说。

  中国汽车业人才缺失是普遍现象,尤其从北汽来说,自主品牌起步较晚,比其他企业更缺乏人才。北汽由于急于实现跨越式发展,最近几年,在招揽人才方面的确下足了功夫,也确实招了不少人才。

  现在全面负责北汽自主品牌的顾镭就是2009年7月底进入北汽的,任职北京汽车研究总院院长。顾镭是海内外知名的海归技术精英,最擅长的是“汽车碰撞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在为美国福特汽车效力11年后,顾镭选择回到中国、进入奇瑞汽车任职,并为奇瑞研发出多款畅销产品,如奇瑞中级车A5、奇瑞首款商用车V3等。

  外界形容北汽的人才战略就是挖角战略,不过,徐和谊却殷切盼望着这种“资源整合”:“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是遵循开放创新、集成发展的理念,不断整合北汽国内乃至全球的研发技术资源,开展整车开发,前瞻性的技术研究,基础理论和共性的开发技术研究,构建多层次的自主创新体系,满足北京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可以预见,在将来还会不断有海归人才进入北汽,但汪大总对其团队进行表彰时,却没有所谓海归、本土的偏颇:“这次和萨博谈判整个团队里有一半的人是海归,有一半的人是我们本土的技术、管理、行政的骨干,同时更有一批优秀的本土的研发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出骄人业绩。我想本土研发人员和海归人才一起,北京汽车的自主研发的重任可以说都握在他们的身上。”

  在4月的北京国际车展,北汽这一团队的实力将接受考验,因为北京汽车自主品牌的乘用车将大规模的集体亮相,汪大总说,在自己的主场,北汽的推广方案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北汽的自主品牌乘用车,第二个就是新能源汽车。

  角逐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将是北京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不过,汪大总急的不是技术,而是政策。

  新能源汽车在北汽动静颇大,过去一段时间,北京汽车相继成立了新能源汽车公司,新能源的产业联盟,推出了从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燃料电池的系列产品。

  虽然北汽子公司北汽福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取得了不俗成绩,并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赚到钱的第一家,但汪大总强调,北汽新能源汽车公司的研发产品将集中在乘用车领域,而非北汽福田所擅长的商用车。

  “北京新能源汽车公司,将以新能源汽车为战略突破口,为北京汽车在未来的产业和市场竞争奠定领先优势,其中纯电动车的研发现在已经取得初步的成功。在大厅的台前放了一辆,就是我们701这款车上搭载的纯电动车,前一阵万钢部长和刘淇书记,分别都乘坐和驾驶了我们701这款纯电动汽车,当然还是一个试制产品。”徐和谊讲述北汽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面带喜色,然而,我们相信他的心情是很迫切的。

  因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已经把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放在了实现北京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首位,要求北京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成为在国内从研发到制造方面的“头把交椅”。

  如此一来,北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就浮出水面。徐和谊说:到2013年北汽集团将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达到年产2万—3万辆的水平,到2015年争取突破10万辆。到那时,新能源汽车将占整个集团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的10%。

  新能源汽车将是北京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不过,汪大总急的不是技术,而是政策,譬如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如何实行购置补贴?

  去年2月,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四部委召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会议”。由于一些城市积极申请参与,参与“十城千辆”计划的城市名单目前已经增至13个,北京、上海等城市入选。长度10米以上的城市公交客车是当时补贴的重点,其中混合动力客车每辆最高补贴42万元,纯电动和燃料电池客车每辆分别补贴50万元和60万元。

  如何将这一补贴推广至个人购买领域?现在汪大总发愁的这个问题似乎有了回答,3月8日,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称,由于去年试点收效非常好,已经推广了数千辆新能源汽车,今年打算扩大试点,并在部分城市启动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具体补贴额度目前正在研究。

  而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则透露,“补助少了不起作用,可能补助几万”。对于此前传言中最高补助6万元这个数字,李毅中未置可否,只是说正在商谈中,从节能环保长远考虑,这个价格也不算贵。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