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国栋
11月1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晨汽车集团与宝马集团签署协议:华晨宝马将投入50亿元,对沈阳工厂扩能和挖潜,由年产4.1万辆提高到10万辆;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第二工厂,一期产能达到10万辆,预留年产20万辆的空间。
宝马第二工厂的建设,标志着华晨和宝马“联姻”发生了质的变化:宝马已由在中国市场的“试水”转变为到深水区“畅游”。
第一次“联姻”时,华晨金杯与华晨宝马共在一个厂区,实行部分部件共线生产。业内人士称,这等于宝马的一只脚站在“水里”,另一脚站在“岸上”,有“租用”借居的味道。此次建立全新的企业,宝马要自己花钱购置全部家当,表明宝马的两只脚都实实在在地踏进“水里”,并决意在中国市场“畅游”了。
是什么让宝马做出这样的决定?
业绩优秀:试水变为畅游
2003年3月27日,华晨汽车与德国宝马集团签订合资合作协议时,宝马把产能慎重地规划为3万辆——给人的印象是,德国人没把“宝”全押在一个地方。但华晨宝马出色的市场表现,让他们大喜过望。
华晨和宝马第一次“联姻”之日,正是中国政府决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时,华晨宝马公司在沈阳立即登上东北振兴的“特别快车”。
从2003年10月第一辆BMW上市,到2007年第5万辆轿车下线,华晨宝马仅用了42个月时间;从5万辆再到10万辆,华晨宝马只用了18个月。2008年,华晨宝马产能由3万辆提升到了4.1万辆,突破了当初的3万辆规划。2009年前10个月,华晨宝马累计生产汽车34720辆,同比增长27.6%。
2008年9月4日,在华晨宝马公司五周年庆典上,宝马集团董事弗里德利希·艾希纳博士兴奋地宣布:“我们建立了一个优秀的工厂”。
文明相融:最佳生产之地
德国宝马集团原总裁庞克博士曾说过,宝马之所以选择沈阳,在于沈阳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雄厚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同时沈阳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技术人才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宝马第二工厂仍选择在沈阳,在很多德国人看来,还与沈阳与德国工业文明相通有关。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今年来沈参加“德中同行”活动,他发现德国在沈阳很有人缘:在沈阳,德国的鲁尔几乎无人不晓,沈阳城市转型时的目标就是成为中国的“鲁尔”。
曾担任华晨宝马负责人力资源的副总裁海诺,在沈连续生活了6年。他认为,沈阳城市性格与德国城市很相近,不但气候相似,而且这里的人性格豪放、讲感情,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懂工业、敬技术。
沈阳城市工业文明打着深深的德国印记。支撑沈阳工业大厦的沈阳机床、沈鼓、北方重工、东药、沈变等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引进世界先进制造技术最多的国家就是德国,同时也引进德国的先进企业管理和职业精神等,从而大大丰富了沈阳的工业文明。
“德国工业文化与沈阳工业文明是相通的,因为两者有类似的工业‘基因’。”宝马集团一位德国管理者对记者说。一位华晨汽车高层领导说:“我们之间拥有相同的“气场”。”
市民支持:企业如鱼得水
11月12日,华晨汽车与宝马集团签约仪式上,辽宁省省长陈政高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说,协议签署标志着华晨与宝马合作进入新的历史,同时辽宁省对宝马的服务也进入了更高阶段,宝马集团和华晨宝马管理者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
宝马选择在沈阳建设第二工厂,沈阳市民和决策者的真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华晨宝马成立不到一年,就达到了宝马集团全球工厂统一的质量标准。2007年12月,华晨宝马获得了OHSA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也成为第一个在中国获此项认证的高档汽车制造商。这些业绩,都是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3500多名华晨宝马员工创造的。
华晨宝马德国前两任总裁施润博、吴佩德都赞赏到:“我们的员工勤奋、敬业、向上、忠诚、守纪律。”
沈阳市民对华晨宝马也十分热爱,和外地人唠起宝马,很多人会随口而出:“我们的宝马”。
市场经济是一个规则经济,但真诚的感情也对投资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众的拥护对一个企业的兴衰至关重要,这是华晨宝马把“第二工厂”选在沈阳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