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华完成生产布局后,跨国汽车公司们希望以这些产能为核心开枝散叶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于欣烈
30年来,跨国公司在华高管最佳的职业上升路径,便是被调回总部任职。他们将因此面临困境:获得了更多权力,却很可能在复杂的管理层级中被稀释。而这种路径的出发点在于,权力不会随着业务的全球化而远离故土。
但近来汽车业发生的诸多现象,却试图撼动这一路径及其集权式的根本逻辑。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苏伟铭的职位变更就隐藏这种力量。42岁的苏伟铭全面负责大众汽车在华销售,曾在2006至2008年兼任一汽-大众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今年8月开始,这位新加坡人将掌管大众汽车新成立的一个关键国际销售部门,负责大众品牌乘用车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及东盟市场的拓展。在新业务方面,苏将直接向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负责市场和销售的董事会成员克里斯蒂安·科林格勒尔(Christian Klingler)汇报。
今年6月,大众品牌在中国单月销量首次超过10万辆,今年上半年在华总销量约54万辆,同比增长22%,大众汽车是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汽车公司—这份佳绩或许是苏伟铭新职位的坚实基础。而在更深层意义上,这也意味着在全球权力层级上,中国市场累积的影响力最终能够辐射到亚洲乃至更为开阔之地。
当然,这其中不乏“世界工厂”的传统思维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国在IT、电子、玩具、服装等行业的低成本优势并未随着经济下行而被彻底否定,包括汽车在内的制造业仍然尽可能地将产能逐步转移至中国。今年,通用汽车计划未来在中国生产雪佛兰小型车,然后出口至美国市场,而且,该公司已开始尝试将合资公司生产的微型商用车出口到其它国家和地区。而特立独行的日本本田汽车则在中国广州成立了一家专门生产出口汽车的公司,目前主要生产向欧洲出口的微型轿车Jazz,截至去年年底本田已累计出口汽车10万辆。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中国汽车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彻底提升了中国市场的地位。今年上半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也极有可能成为2009年年度冠军。跨国汽车公司的战略正在向中国倾斜,授以在华最高管理层更多的职责与权力。
不过,对于原本以西方欧美发动汽车市场为决策重心的跨国汽车巨头来说,这种转变一直在发生,只是,速度太慢了,这些传统制造业巨头通常会固步自封、行动迟缓。金融危机的到来在实质上加速了这一进程。今年4月的上海汽车展览会上,戴姆勒集团董事长蔡澈曾公开表示,重心正在东移。
全球汽车市场的集体性衰退惊醒了那些以西方为重心的汽车巨头。知名CEO们几乎是凭本能意识到,不该在中国执行什么类似欧美市场那类削减预算、降低产能的消极策略,相反,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业务拥有更高的决策权和话语权—原因很简单,这是为数不多的丰厚利润来源。
事不宜迟,跨国汽车巨头近来纷纷加速推动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业务的重构。福特已计划将位于泰国的亚太区总部迁至中国上海;刚刚走出破产保护的新通用汽车,迅速成立了国际运营部,并将其总部将设立在上海,由前通用汽车亚太区总裁罗瑞立负责。该部门是新通用在总部之外唯一国际业务拓展部门。在经历了一轮涅磐之后,此举将成为汽车业下一步全球布局的新起点。不过对整个行业来说,比制造出口革命来得更早的,或许是一场管理方式及权力结构的革命。值得玩味的是,谁会再度领先呢,大众?福特?还是浴火重生的通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