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石油联合BP中标伊拉克最大油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8日 13:15  中国能源报

  开辟大型国企与跨国巨头携手竞标国外油田新模式

  □本报记者 王旭辉

  6月3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和英国石油公司(BP)联合中标伊拉克鲁迈拉油田(Rumaila)的服务合同,这次竞标也是伊拉克近40年来的首次油田竞拍。

  联合投标实现优势互补

  “中石油国际经验相对较少,但有着较为低廉的开采成本,资金也较充足。BP是世界上的老牌石油公司,在国际合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对伊拉克的石油经济和地缘政治更加了解,也有众多优秀的人才,两家公司联合投标是优势互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而且BP通过与中石油加强合作可以获得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的商机,中石油在海外作业的模式上也可以上升到大量合作开发油田的阶段。”

  这次招标是伊拉克1972年将石油产业国有化后近40年来首次向外国企业开放境内油气田开发,包括6处油田和2处天然气田,其中油田位于伊拉克南部和北部,共含430亿桶原油。伊拉克石油部此前表示,约有120家公司有意参与竞拍,但最终只有35家公司有资格投标。半岛电视台分析称,伊拉克石油部在服务费上掌握了强硬的主动权,他们在竞标过程中提出的条件,令竞拍石油公司的盈利成为难题。

  中石油-BP联合体承诺,将鲁迈拉油田的日产量从目前的110万桶提高到280万桶。两公司最初提出,超额生产的原油收取每桶3.99美元的服务费,但最后中标时接受伊拉克开出的每桶2美元的价格。“油田是伊拉克国内的经济支柱,而油气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伊拉克政府对于资源出售条件相对苛刻。中石油和BP既然接受超额生产的部分收取2美元/桶的服务费,表明应该还是能够盈利。”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BP和中石油以联姻方式进行竞标,不仅减少了伊拉克政府对一家国外石油公司垄断石油市场的顾虑和意见分歧,也减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消除了其他政治因素对竞标的影响。

  “服务合同”模式显现多赢

  董秀成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这次投标有两个亮点:一是中石油和BP联合投标,二是采用‘服务合同’的模式。以往我国石油公司在海外作业时主要采取并购的方式,参股或控股。而这次中石油在伊拉克是作为一个服务商,卖服务。这对今后中石化、中海油海外作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董秀成介绍说,80年代以前,国际上石油合作开发主要采取“产品分成”的合同方式,这与风险勘探紧密相连。即在前期的勘探过程中,国外公司独自出资勘探,油气资源主权国并不投入资金,但却可以无偿获得区块内任何商业发现的权益。如我国东海区域的油气资源开发就是采取“成品分成”的合同方式。90年代初期以来,收购股权、控股等石油“并购”方式越来越多,如我国石油公司在非洲、南美都采取了这种方式进行海外作业。

  林伯强表示:“鲁迈拉油田的招标采取的是技术服务合同模式。由于对中石油和BP之间的具体合作安排尚不清楚,就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双方达成的应该是共赢模式。但在未来合作中,中、英双方公司都必须警惕地缘政治风险。”

  对于如何评价“服务合同”的海外作业模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常务秘书长王炜瀚有不同的看法,他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截至目前,中石油和BP联合竞标的相关信息有限,所以还不能对‘服务合同’模式的好坏做评判。而且,伊拉克、伊朗等石油主权国家,此前的政策也多是‘服务合同’的模式。”对此,中石油相关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公司选择了恰当的(竞拍)方式。”

  伊拉克是世界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已探明储量达115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位居世界第三。由于局势长期动荡,目前伊拉克石油日产量仅有220万桶左右。此次拍卖的这6个油田据称共有430多亿桶的储量,相当于伊拉克总储量的37.3%。伊拉克政府希望通过此次拍卖,能在4至5年间将石油产量增至日均400万桶左右。可以说,中石油联手BP中标恰逢其时。

  资源国拥有石油;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巨大,需要拓展市场、开发资源;跨国石油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国际开发经验。三者之间的共赢合作有望成为未来国际石油领域的全新合作模式。

  海外作业方式需灵活应对

  据了解,除已经拍卖成功的鲁迈拉油田(中石油),中国公司还通过联合投标形式分别参与了祖拜尔油田(中石化)、西古尔纳油田(中石油)、米桑油田群(中海油)、基尔库克油田(中石化、中石油)、巴伊哈桑油田(中石化、中海油)和阿卡兹气田(中石油)的竞拍,但最终都因为伊拉克石油部的压价而搁浅。

  2008年11月,中石油获得了开发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的合同;今年以来,我国与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已分别签署了“贷款换石油”的协议;6月24日,中石化以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石油出口商阿达克斯石油公司(Addax)……“我国的能源集团在海外作业采取何种方式不仅要根据主权国的对外政策具体对待,还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董秀成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由于国际石油公司对伊拉克国内的动荡局势十分担心,也对伊拉克政府所提出的“共同管理”条款产生疑虑,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石油此次竞购“风险十分大”。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伊拉克问题专家殷罡认为:“虽然赚钱不多,但还是值得干的。”中国石油企业需要尽快在伊拉克站稳脚跟,增大油气开采的份额,至于收入多少、利润是否丰厚就是次要因素。

  林伯强也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此次竞标为中国企业与伊拉克以后扩大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纽约时报》报道称,一些专家指出,西方国家不应对中国企业经营伊拉克油田感到担忧,因为这能让中国在促进伊拉克地区稳定方面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