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料为:医药工业注入上实医药,医药商业注入上海医药,中西药业壳资源出售
东方早报记者 周文天
“上实系”旗下上海实业医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600607.SH,下称上实医药)、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00849.SH,下称上海医药)和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00842.SH,下称中西药业),昨日齐发公告,称实际控制人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实集团)正在筹划与公司相关的重大重组事宜,公司股票自昨日起停牌5个工作日,此间将向有关部门进行政策咨询和方案论证。
这意味着,酝酿已久的上实系医药业务资产重组,终于赶在承诺期6月30日前正式拉开序幕。
“鹌鹑蛋”要变“鸵鸟蛋”
2008年7月,上实集团从上海市国资委手中获得上药集团60%的控股权后,意味着上实集团已经取代华润集团成为这场医药产业大并购的主角。但随着上实接手上药,如何避免这两家集团内的医药资产多有重合的企业展开同业竞争,如何整合旗下的上实控股(0363.HK)、上实医药、上海医药、中西药业以及上药集团未上市的医药资产便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其中,3家上市公司如何解决同业竞争显得尤为重要。
重组之初,有人曾给上药集团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过去的上药集团就像是一大堆鹌鹑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每一个鹌鹑蛋外面都有壳,相互隔离,又小又散,集而不团。因为过去,上药集团一级企业和二级企业加在一起有200多家,层级最多的企业有7层,大大小小的法人单位有近700家。如果用2008年的销售收入230亿元除以700家企业,得到的平均数很小。
重组后的上药集团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一篮筐鹌鹑蛋变成鸵鸟蛋。
根据2008年9月2日签署的收购报告书,相关重组或通过吸收合并,或将相关上市公司按工业制造和分销零售专业分工,旨在消除潜在的同业竞争。收购报告书还曾承诺,将于2009年6月30日前提出并启动实施消除同业竞争的具体方案。
新上药或整体资产上市
早报记者昨日联系上实医药董秘汤德平,对方称,目前具体重组方案并不清楚,一切以公告为准。早报记者又联系上海医药董秘曹伟荣,其称“上海医药只是配合控股方做出停牌公告”。
上海医药内部人士对早报记者坦言,上实系医药资产的重组,很大程度上源于行政力量的推动,由上海市国资委主导,按照其要求,上实集团将打造一个“统一的医药业务管理大平台”,整合上市公司上实医药、上实控股、上海医药以及上药集团旗下的未上市医药资产。
具体方案仍在细化,但目前多家券商研究员分析,上实集团重组上药集团有三种方案可选:一是上药集团吸收合并上海医药和上实医药资产整体上市;二是将上药集团工业资产分别装入上海医药和中西药业;三是将上药集团工业资产装入上实医药,上海医药定位于医药商业,中西药业卖壳或整合上实其他资产。
实际上,各方案差异点在于,究竟是上药集团还是上实医药会成为未来新上药资产整合的平台。
上实集团内部的比较倾向于以上药集团为平台,通过内部业务整合和现金注资,充分发挥上实集团境内外双重优势和双重背景,对接国内国际产业市场,通过较短时间,提升上海医药产业的竞争能力。
目前,上药集团下属医药零售业务除了上海华氏大药房、上海雷允上连锁药业和信谊大药房三家大型连锁企业外,还包括了上海医药嘉定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上海金石大药房有限公司等区级公司。
目前华氏大药房门店数已超1400多家,位居上海医药零售连锁企业之首,其中上海地区门店数超200家。而且,华氏大药房的盈利能力也相当可观,2006年销售收入已经突破10亿元,贡献的净利润达1500万到2000万元,以上药集团作为整合平台顺理成章。
中西药业去留成为焦点
上实集团受让上药集团60%股权后,上药集团与上实医药构成同业竞争,新一轮的资产整合也是大势所趋。
这就意味着,上实系下周出炉的资产重组方案就将明确“中西药业”的去向问题。
上海医药已专注于商业,其未来是要成为领先的医药分销供应商似无疑问;而制造业方面,上药集团尚需要一个资本平台,将其打造成基本药物的供应商。目前,上药集团绝大部分工业性资产均未上市,工业性资产收入近80亿元,净利润不低于4.5亿元。
目前,3家上市公司中,上实对于中西药业的控股比例最高,达55.09%,上实医药为43.62%,上海医药为39.69%,中西药业被认为是上药集团工业资产上市的最佳平台。
多家券商研究员曾推测,此次重组方案的一个较大可能性是,将集团内的医药工业整体注入上实医药,医药商业注入上海医药,而盈利能力不强的中西药业则作为壳资源出售。但上实医药方面对此推测均未予置评。
中西药业远非市场预测的卖壳或整合上实集团其他资产那么简单,同时,工业性资产进入中西药业后,与上实医药的同业竞争,又成为上实集团无法回避的问题。
上实系3家A股上市公司中,上实医药业绩最佳,上海医药次之,中西药业最差,以今年一季报为例,上实医药每股收益1.08元、上海医药和中西药业每股收益分别为0.07元和0.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