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投12亿美元被动补仓大摩:投资水平再遭非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1日 03:50  时代周报

  楼继伟的双面中投

  虽然数次大手笔投资海外市场均铩羽而归,使得中投公司一度心灰意冷,对西方金融机构敬而远之。但随着全球金融市场有所好转,美国多家银行纷纷偿还政府援助款之际,中投出征海外的雄心,在时隔半年之后再次勃发起来。这一次,中投还是选择了摩根士丹利。

  既有急于证明自己的冲动,同时又对海外市场抱有恐惧感,中投给人的这种双面印象,实则反映出它对自己的不自信。这一次,中投能否证明自己,还得拭目以待。

  时代周报记者 李冰心 发自上海

  全球金融危机阴云未散,去年年底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投”)董事长楼继伟“不抄底不救市不再投资西方金融机构”言犹在耳,中投突然180°大转弯,再次出资12亿美元增持摩根士丹利(简称“大摩”)股权。作为备受关注的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今年的对外投资额可能高达86亿美元,投还是不投?投给谁?如何投?一向笼罩在云雾中不见庐山真面目的中投公司,其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体系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被动”补仓大摩

  6月2日21时,大摩宣布发售约22亿美元普通股,以争取6月底前全部偿还美国政府“问题资产收购计划”的优先股贷款。

  中投公司随后发布的声明称:“基于与摩根士丹利的合作关系且中投公司拥有摩根士丹利优先购买权,摩根士丹利与中投公司进行了接触。经过双方充分沟通,中投公司决定购入12亿美元普通股。”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虽然摩根士丹利受到了冲击,但市场预计摩根士丹利的核心业务将会随着市场的复苏而复苏。而且,当前国际投资银行业已经历重大重组,我们认为摩根士丹利的金融生态环境将有所改善,会更有竞争力。”在谈及增持大摩的原因时,中投表示,大摩是全球一流的投资银行,拥有全球化经营网络和品种齐全的产品线。“通过再次注资,中投公司与摩根士丹利进一步加强了合作关系。”

  2007年12月19日,上任刚3个月的中投掌门人楼继伟决定购买大摩56亿美元面值的到期强制转股债券,约占其当时股本的9.86%。而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大摩股价狂跌,去年10月曾经跌至6.71美元/股。2008年9月,关于中投洽商增持大摩最多49%股份的消息风传,当时中投高层回应称“对海外投资始终坚持审慎态度”。2008年10月,由于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向摩根士丹利注资,中投公司的股权被稀释至约7.68%。中投方面表示,在完成本次注资后,中投在大摩的持股比例将恢复到约9.86%,“同时将明显降低持有股份的成本,增大盈利的空间”。

  据悉,此次中投增持大摩的股价为27.74美元/股,而6月1日大摩的股价为29.89美元/股,折让了8.2%。如计入大摩每年支付的利息,中投持股成本已经降至33.2美元/股。

  沉寂了一年之久再度出海,中投选择的对象依然是一度致其巨亏的大摩,中投的动作引人关注。知情人士透露,中投和大摩就继续增持沟通已久,而近期大摩良好的市场表现和压力测试的乐观结果显然增强了中投的信心。不过,从增资保持持股比例这个角度来讲,中投追加的投资具明显“被动”色彩。

  甚至有一位基金经理笑称:“股价下跌时追买加仓,稀释单股买入价格,中投的投资手法与我等小民在股市上的投资手法并无不同,未见高明之处。而且,大摩近来陷入‘贿赂门’纠纷,理论上并非最佳投资对象,中投的策略,难道与我们投资ST类股票类似,专买不好的?真要想买,去年大摩股价跌至每股不到7美元的时候就买嘛,为何要等到现在接近30美元一股的时候才买?还美其名曰‘打9折’,中投的(投资)水平实在不怎么样!”

  投资面临巨大变数

  “在变化当中,我们看到了长期的投资机会,也看到了短期的价格错位并正在进行谨慎的投资。”中投董事长楼继伟于日前公开表示,中投研究发现,目前银行的经营模式正在向传统回归,“现在利息收入占比将回归到50%以上,这会是种趋势”。

  然而,就在去年年底,中投负责人曾表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继续恶化,经济中不确定性大,不敢投资金融资产,更青睐于股权直接投资,包括实物投资,如参股海外资源类资产等。是对市场形势的研判发生了变化,还是中投公司的投资策略发生了转变?

  国金证券研究总监杨帆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投对大摩的投资显然是长期战略布局而非注重短期赚钱效应。“大摩、高盛是非常稀缺的金融资源,持有其股权比持有美国国债更加安全。”杨帆认为,随着目前国际金融形势的企稳,中投此次出手价格合理,有利于增加盈利。不过,杨帆也指出,中投增持大摩只是个案,整体上应慎言抄底海外金融资产。

  “中投公司投资大摩显然在博取时间收益”,知名财经评论人士叶檀认为,去泡沫化的高峰时期已经过去,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将在资产泡沫重新吹起时受益,最近期货市场交易价格的上涨,并购案例的增加,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都是好消息。叶檀对中投的价值投资理念提出质疑,她指出,美国金融机构并非稳如泰山,且投资银行的所谓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大摩的市值可以从500亿美元直落到100亿美元以下,市值可能回升,但不可能再回到黄金时期”。

  环球财经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也表示,压力测试的结果并不表示美国金融体系已经稳定。无论是上次还是本次投资大摩,风险和不确定性都是很大的。

  今年4月17日,楼继伟在亚洲博鳌论坛上曾表示,感谢欧盟的保护主义,使我们没有在欧洲投资一分钱,也就没有损失一分钱。但在没有“保护主义”的美国,中投屡次出手屡次亏损。中投搏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实在令人堪忧。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衔玉而生的中投公司并未在公众面前呈现出显著的成功案例,其对黑石集团、Primary基金和对大摩的投资,结果都是巨亏。

  据悉,中投在境外主要投资于股权、固定收益和另类资产。另类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对冲基金、私募市场、大宗商品和房地产投资等。投资区域涵盖发达国家市场和新兴国家市场。 但由于前期海外投资金融机构均出现巨额浮亏,中投曾一度转向实物投资,如房地产、另类投资(直接投资、私人股权投资等)。

  内部架构大调整

  截至去年年底,中投资产配置中有近90%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中投董事长楼继伟此前表示,此次金融危机中,作为被动投资者的一些机构投资者损失惨重。因此,有必要对长期坚守一种资产配置模式进行反思。

  为应对投资环境变化,2009年4月底,中投公司对投资部门进行了职能重组和结构调整。根据资产类别、市场领域、投资方式、合规经营等因素和要求的不同,设立了相对收益投资部、策略投资部、私募投资部、专项投资部四个部门,取代原来的股权投资部、固定收益投资部和另类资产投资部。

  新设部门职能定位分别为,相对收益投资部负责公开市场股票和固定收益产品传统投资业务;策略投资部负责公开市场自营的资产管理业务以及绝对收益投资;私募投资部负责以委托、有限委托、跟投等方式的私募市场投资,以及房地产各类投资;专项投资部负责单笔投资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且计划持有较长时间的机会型主动投资等。

  从上述四个部门职能来看,中投的投资方向区划比较早时期已显得更加条理清晰。

  独立研究机构北京麦健陆顾问公司5月1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投去年录得约100亿美元的盈利,已做好再次进军海外的准备。该份报告分析,可替代能源是中投特别感兴趣的领域之一,中投正在考虑投资澳大利亚的能源资源。同时,中投也可能买下德意志银行在新加坡的不良资产。不过,一贯“不透明”的中投公司并未对上述报告内容作出任何回应。

  呼吁决策透明化

  用楼继伟的话来说,中投每天必须赚大约3亿元人民币,才能完全支付其资本金成本。不管危机是否见底,中投重启海外市场投资已是势所必然。在投资过程中增强风险控制和增加透明度,这正是公众对中投的期望之一。

  “外界总以为中投在做赔本的投资,其实不然”,一接近中投公司的知情人士表示,中投去年投资收益的确略有盈余。不过,公众有担忧也属正常,作为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在进行大宗海外交易的时候,其透明度确实不高。

  一位外资银行中国研究部门主管认为,中投大部分资产是安全的,投向货币市场基金或以现金形式存放,但缺点在于刚开始时缺乏清晰的投资策略,也未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因此头几笔投资并不好做。

  对于中投的运作模式,也有业内人士称符合国际惯例。去年9月,包括中投在内的全球26家主权财富基金齐集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谋求统一行为准则。根据这次会议达成的共同协议,主权财富基金在投资国进行重大投资,需进行适当的披露,但也强调“给主权财富基金一定的自主权”。

  “前期谈判的时候涉及商业机密,当然不能公开。但投资后,或者每年一次对其投资进行适当说明,还是很有必要的。”叶檀强调,作为主权财富基金,中投的钱都是全体纳税人的钱,作为代理人的中投理应向纳税人适度公开其投资行为。

  实际上,中投在海外市场的投资几乎都是首先由当地媒体报道出来,从来未见中投一开始就主动披露。例如,上周澳大利亚媒体报道称,澳大利亚投资公司Goodman集团正在与中投公司进行交易磋商,中投可能收购Goodman的大量股份。Goodman是一个综合性地产集团,管理着391家商业地产并提供地产基金专业服务,总资产为213亿澳元(约合105亿美元)。

  此外,中投意欲入股意大利电力巨头End,亦是由当地媒体于9日率先报道。

  据称,中投在今年准备的数项投资计划所涉金额高达86亿美元,将接近此前其在黑石及大摩的投资总和,如此巨额投资计划,不应该完全内部运作。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