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移世易,变法宜矣。这一说法用在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身上最为合适。半年前,中投董事长楼继伟多次表态,因为中投的海外投资带来大量亏损,中投不敢再投资海外金融机构;半年之后,中投于前日宣布再次出手,以12亿美元增持摩根士丹利(简称“大摩”)。
此前中投在2007年向黑石、大摩分别投资30亿和56亿美元,由于两家公司股价在金融危机中大跌,中投账面损失最高达到60亿美元。因此,对中投此时出手再次买入大摩股份,时机是否合适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投此次增持大摩时机是否合适尚难以判断,但作为国家主权基金,中投在进行大宗海外交易的时候,必须接受严格的监督,必须增加透明度。
中投增持大摩
6月2日晚间,中投发布声明,称决定参与摩根士丹利22亿美元普通股发售计划,购入12亿美元普通股,恢复中投在大摩9.86%的持股比例。
2007年12月19日,中投购买大摩56亿美元面值的到期强制转股债券,约占摩根士丹利当时股本的9.86%。去年的金融危机,让大摩股价狂跌,去年10月曾经跌至6.71美元/股。
此时,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向摩根士丹利注资,中投公司股权被稀释至约7.68%。而经过这次的注资,中投公司在大摩的持股比例将恢复到约9.86%,同时将明显降低持有摩根士丹利股份的成本。
此次中投增持大摩的入股价为27.74美元/股,而6月1日大摩的股价为29.89美元/股,折让了8.2%。如果计算上大摩每年支付的利息,中投持股成本已经降至33.2美元/股。
在谈到增持原因时,中投表示,大摩是全球一流的投资银行,拥有全球化经营网络和品种齐全的产品线。当前国际投资银行业已经历重大重组,摩根士丹利的金融生态环境将有所改善,会更有竞争力。通过再次注资,中投公司与摩根士丹利进一步加强了合作关系。
舆论质疑
中投看好大摩,但社会舆论却对中投的增持行为几乎一边倒质疑。大量网民留言质疑:为什么在大摩股价很低的时候中投不接盘,现在大摩的股价已经涨到了30美元的高位,中投却高位接盘?会不会重蹈覆辙大笔亏损?
环球财经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上次还是本次投资大摩,风险和不确定性都是很大的。压力测试并不表示美国金融体系已经稳定。
大摩已经被迫改变为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美联储监管,它未来的盈利模式究竟是什么?目前看不清楚。这就是中投投资必须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向松祚指出,作为拥有2000亿美元巨资的主权投资基金,中投的总体投资战略应该致力于控制海外资源类和高科技类企业。无论从战略角度还是从财务角度,投资大摩可能都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经济肯定还没有触底,反弹更需要相当长时间。美国正在迈向长期通胀之路,美元的长期贬值必然发生,中国投资美元资产(或许包括美国金融公司的股权)面临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中投投资美元资产的收益,肯定要考虑这些因素。
对此疑问,中投公司相关负责人强调,去年底,尽管大摩股价很低,但由于当时整个金融形势恶化,作为谨慎的投资者,中投没有贸然出手。
现在,尽管经济是否已经触底还难下定论,但银行业的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5月6日公布的美国银行压力测试结果,以及美国银行的一季度财报都清楚地说明了这点。“中投坚持的是长期投资理念,大摩的股价已经从不到7美元涨到了30美元,此前的账面浮亏已经大幅减小。从中长期看,我们相信中投在大摩上的投资会获得理想的回报。”
主权基金投资需加强监管
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投此时出手增持大摩,价位是高还是低无法判断,作为一家知名的投行,大摩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出现复苏也不是什么意外。但是,现在,中投此前的两笔投资应该说算不上成功。因此,舆论质疑此次中投的增持行为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叶檀强调,作为主权基金,中投的钱都是全体纳税人的钱,中投不过是代理人。因此,中投对其投资行为,必须要适度公开,要向纳税人交账。“前期谈判的时候涉及商业机密,当然不能公开。但投资后,或者每年一次对其投资进行适当说明,还是很有必要的。不然代理人就成主人了。然而,目前,中投没有这样做。”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中心教授潘席龙也强调,一方面,中投作为国家主权基金,其投资行为必须得到有效监管,以增加透明度;另一方面,全部资金不能交给一个机构运作,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将国家主权基金切分,公开招标,引入更多的机构来管理主权基金,这些机构要投入资本金。赚了奖,亏了罚,权责分明,用市场手段解决问题。
不过,去年9月,包括中投公司在内的全球26家主权财富基金聚集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商讨主权财富基金自愿行为准则。这次会议达成共同协议,即主权基金在投资国进行重大投资,需要进行适当的披露,但也强调“给主权基金一定的自主权”。因此,对中投的运作模式,也有业内人士称符合国际惯例。
本报记者田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