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巨亏到人均利润全市第一——
沧州商业银行五年大变身
崔洪彬 包向臣 崔怀洲
河北省沧州市商业银行(下称“沧州商行”)作为金融改革创新的产物,起步于1998年9月。经营四年之后,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戴上了严重亏损的“帽子”,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系统排名倒数第五,在整个华北地区倒数第一。倘若选择破产,其涉及面之广、负面效应之大,都是不敢想像的,这对沧州经济发展而言,将无异于一场高等级的地震。
绝望中的沧州商行,急切需要新一轮的深层次改革。
2003年初春,沧州市委的几名主要领导考虑再三,为了沧州的稳定和发展,决定由时任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王宝良,出任沧州商行党委书记。
在副市长岗位上曾主管过沧州财政、流通和企业改革的王宝良,对商行的“老底”暗捏着一把冷汗。王宝良出生于1942年,13岁高小毕业就参加工作,在农村基层金融的岗位上整整拼搏过18年,亲历了互助组、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学大寨等一系列的历史变革。改革开放之后,他由东光县委办公室主任一直升任到常务副县长、河间县长、黄骅市委书记、沧州市委秘书长、沧州市副市长、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当地政界资深人士的目光中,王宝良是个出类拔萃的“改革实力派”人物。
王宝良自走马上任起,就坚持不懈地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灌输到转换机制、改善经营管理的细枝末节之中。在“磨合期”的一次党委扩大会议上,王宝良例举了这样一件事:一客户在沧州商行暂存现金10万元,以备随时缴纳购房款。可当客户要分批支取4万元现金时,竟接连跑了四家支行……为此,王宝良有些发火拍起了桌子:这哪里是老百姓的银行!他连夜撰写了《论服务立行》的文章,由此在沧州商行内部引发了一场换位思考、转变服务观念的大讨论。全行上下查亏损的症结,找经营中的问题,达成了“创新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的共识,由小服务向大服务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简单服务向全方位服务转变。在此基础上,沧州商行强化了服务考评机制,健全了员工评员工、员工评干部、支行评支行、支行评总部的考评制度。
在经营方面,沧州商行经过先后三次增资扩股,法人股东由初期的8家增加到68家,股本金由创业时的10027万元增加到50279万元。在本地企业法人股东中,股金额在1000万的有15家,皆是一批在产权制度改革中脱颖而出、身手不凡的民营企业。内外部管理体制日益健全,“基本工资保吃饭,岗位工资保安全,绩酬工资保发展”的分配机制,“一个标杆,三个平均线,三个倾斜”的激励机制,以及大胆创新的经营决策、内控问责、营销合作、用人用工、兼并扩张等等机制,为沧州商行的稳健发展夯实了基础。
立足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以安全为保障,以效益为目的,是沧州商行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搞活经营的根本经验。当众多银行将目标锁定大客户、大项目的时候,沧州商行却把“小企业、小项目、小额度”确定为信贷发展战略,并加大对小企业、小项目的营销扶持力度,先后推出了灵活、高效、方便、安全、效益可观的小企业金融品种,对效益好、潜力大、信誉高的客户实行信用等级评估授信制度;对当前市场看好但有潜在风险的客户及项目实施了有效退出。近五年来,沧州商行新增贷款70%以上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中小项目,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近200亿元,贷款收息率达到100%。
“固守城区、进取县市,深入社区、服务市民”,是沧州商行扩大经营规模、扩大资本金、扩大重点客户、扩大网点辐射的又一举措。他们在市区重点商住、居民生活区设点布阵,在经济发达县市开设支行,扩充一线营销队伍走进社区,深入农村,宣传商行业务,推广商行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将贷款对象重点放在民营企业。到目前,贷款客户由五年前的1200户增至6300多户。经济效益一路攀升,人均经营利润连需两年居沧州金融业之首,跻入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先进行列。
目前,沧州商行存款余额达到92.60亿元,比五年前增加8.2倍;贷款余额达到55.76亿元,比五年前增加6.06倍;在21项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已有17项达标,其中资本充足率为13.0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19个百分点;已成为河北省经营最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