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熊继良/金华报道
正当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制造业企业纷纷“喊冷”的时候,以电动自行车起家的浙江绿源集团却从这场危机中获利颇丰。今年头两个月,绿源集团实现销售总额2亿余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0%。该公司董事长倪捷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是农民工返乡就业拉动了电动自行车的消费。”
“电动车也下乡”
家电下乡、汽摩下乡被认为是眼下拉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一项重要举措。绿源集团的核心产品——电动自行车并不在下乡产品目录中,然而倪捷却不想就此罢休,他在绿源集团内部搞起了“民间版”产品下乡。
倪捷向记者介绍说,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为5000万辆,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等南方地区。北方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绿源集团自2006年开启农村市场以来,“消费群体重点指向中低收入者、农民工”。
2008年,倪捷又把目光投到了革命老区沂蒙山,投资3亿元在山东省沂南县兴建电动自行车产业园,该园区占地260亩,计划年产电动自行车100万辆,实现产值20亿元。
倪捷说,以农村现有的交通设施和农村人口的实际购买力而言,电动自行车比较适合作为人们出行和简单运载的交通工具。农民工打工的地点基本上集中在乡镇或城乡接合部,一辆电动自行车完全可以圆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梦想。以一个从事家政服务的打工者为例,一般收入为6-8元/小时。假设他的客户分布在城市的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如果骑自行车,他一天最多只能服务1-2个客户;用上电动自行车,他就能够服务3-4个客户,一个月下来,就多增加300元左右的收入。
“基于电动自行车的某些生产工具特性,早就应该面向广大农村市场了。现在‘下乡’拓市场有些亡羊补牢。”倪捷告诉记者,他曾经算过一笔账:一辆6000元左右摩托车每天的综合使用成本,是一辆3000元左右的电动自行车的5倍。而电动自行车比普通自行车节约交通时间292小时/年,如果按每小时可以增加收入6元来计算,1辆电动自行车最少可以让使用者增加年收入1752元。
倪捷认为,正是这些实际的益处,让绿源集团的电动自行车销量能够逆势上升。
已研制成功电动汽车样车
“推动绿色能源,发展轻便交通是我们的方向,从‘绿源’的命名就能看出”。倪捷告诉记者,创立于1997年的绿源集团,今年迎来了第一个“本命年”,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
UGB(United Green Battery ,即绿色电池联盟),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UGB,绿源集团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各种专业电池,并进行检测和修复;同时与优质再生铅企业联手,确保废弃电池的高效循环和环保利用;除此之外,UGB服务还可提供电池租用、以旧换新、应急充电、充电器配置优化等诸多增值服务。
倪捷坦言,尽管电动自行车目前还不能算是人们最为理想的交通工具,有些地方还以有损交通安全为由颁布“禁令”。但不可否认,就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调整和提高电动自行车发展水平不无必要。
采访中,记者参观了一间停放着不同样式电动汽车的厂房。“这就是绿源‘二次创业’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在继续拓展电动自行车的发展,以满足其在国内的刚性需求的同时,还要以在电动自行车上的专业精神来研究开发我们的电动汽车。”据倪捷介绍,在电动汽车方面,目前绿源集团已经投入了约300万元,作为先期研发费用,聘请专家成立了“特种车”研发中心,并已生产出部分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