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出“重拳” 规模大缩水

  银行同业“依赖症”或走向终结

  □本报记者 陈莹莹

  近日,广东银监局一张针对同业业务违规的200万元罚单引发市场震动。专家表示,监管部门针对同业业务出“重拳”,无疑给行业敲响警钟,预计今年全行业的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将大幅收缩,同业业务利润也将缩水,银行同业“依赖症”或走向终结。

  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同业去杠杆已初见成效,未来同业业务将去“影子化”,以真实的资产信用作支撑,并回归以同业投资为主。

  200万罚单再敲警钟

  这张200万的罚单,其案由为“同业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处罚单位是浦发银行广州分行。

  以单个案由开出如此巨额罚单,实属罕见,给银行同业从业者造成较大震动。某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王建(化名)对记者表示:“案由写得比较简单,但是涉及的肯定不止一个项目。”

  银监部门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监管部门对银行同业业务的现场检查仍在继续,接下来一段时间内针对同业业务违规的罚单不会少。

  银行业内人士坦言,相比往年,银监部门这一轮现场检查“动真格”了,预计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放松。王建称,“每个项目的全套资料,包括有没有现场照片、有多少人去现场核实、后续资金投向等细节都查得非常细。”

  监管部门对银行同业业务如此“高压”有其深意。专家直言,近几年银行同业业务急剧膨胀,带有“影子银行”特征,导致金融乱象横行和资产泡沫集聚。

  CF40高级研究员、中投公司原副总经理谢平认为,银行同业业务和理财产品是金融体系风险的重要方面,是当前金融体系复杂性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产生的通道业务具备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的金融交叉特征,对当前监管框架构成挑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直言,目前存在很多利用影子银行形式进行的监管套利,表外、场外,线上的活动已引起监管当局高度关注,将成为下一步整治的重点。

  不过,专家建议,针对同业业务风险的排查和清理,要注重新老划断、过渡期安排。交叉金融业务的关联性决定了某种业务模式在短期内发生重大调整可能发散传导,对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因此,在面对风险隐患主动作为、及时规范的同时,要做好过渡期安排,避免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造成重大冲击。

  利润与人员齐“分流”

  不少券商研究机构表示,同业去杠杆已初见成效。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认为,今年以来对银行同业业务的严监管成效显著,业务规模处于下行通道,更多银行愈发注重提升存款业务能力。

  对于王建这些银行同业从业者们来说,同业业务利润的大幅缩水让他们深有感触。王建说,“前几年我们银行的同业业务占了全行利润的半壁江山,今年估计砍半都不止了。我们广州分行下面的支行,前两年同业业务的利润都是几亿元计算,而今年上半年有个两三千万就不错了。”

  利润缩水的直接效应,就是人员分流。王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有人转岗,但更多的人只能离开,因为现有的这些业务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

  王建以同业存单嵌套同业理财进行委外投资为例,银行A向其他金融机构发行同业存单,募集资金,再将这些资金投资银行B发行的同业理财产品,这样银行A发行同业存单募集的资金原本需要交纳存款准备金,用于购买同业理财后则不需再缴准,而银行B则将发行同业理财产品所得资金再委托基金、证券公司等资管机构开展委外投资,相关基金、证券公司再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提高投资回报率。“这是一条典型的通过拉长资金链条、规避监管、空转套利的业务模式,类似的套利模式前几年养活了不少同业从业者。”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过去几年,部分银行同业业务增长过快,对银行盈利的贡献快速提升。其中,部分中小银行通过同业加杠杆实现了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随着监管政策收紧,未来同业资产、负债规模都会呈现回落态势。接下来不排除个别银行的同业业务出现阶段性负增长,并对银行盈利带来负面影响。

  亟待回归本源

  天风证券分析师刘晨明直言,银行体系一度表现出高度的同业依赖,其背后是银行体系资产钝化造成负债短缺。大量资产堵在长久期、低周转率的房贷上,资产和负债之间的硬缺口,靠同业负债和金融创新来弥补。

  王建也承认,“在同业业务疯狂扩张的那几年,商业银行都被‘惯坏了’,患上了同业‘依赖症’,挣的都是快钱,而且几乎没有风险。”

  专家认为,为了摆脱“依赖症”,银行同业业务亟待回归本源,且资产、负债增速都需回归理性。

  温彬认为,未来同业存单应纳入同业负债的监管范畴,促使同业业务回归本源,即满足银行流动性调节的需要。另外,还应尽量降低期限错配,保持期限结构合理、流动性安全等。

  银监会2014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明确同业投资的业务范畴,即金融机构购买(或委托其他金融机构购买)同业金融资产(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债、次级债等在银行间市场或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同业金融资产)或特定目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投资计划、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保险业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等)的投资行为。

  然而,在同业业务扩张最快的几年,业务发生了“变异”,多通道模式下套利链条拉长,底层资产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同业投资极度青睐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两高一剩”等领域。

  如今,包括王建在内的多位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监管不可能把同业业务一刀切没了,而是要引导同业业务回归本源、回归简单。简言之,就是底层资产不要太复杂,最好就是货币基金、债券这些标准化产品。”

  谈及资产规模增长,不少业内人士直言“不会再有以往的空间”,除了监管压缩套利空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往同业业务链条的资产端都是房地产领域,随着房地产市场也回归理性,利润空间变得很小。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