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路
有诱惑,但没有威逼。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许多钢贸企业展现出‘输钱不输人’、‘失利不失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硬汉精神……决定授予×××等10人‘硬汉’个人奖。”
——这是2013年3月,福建省周宁上海商会颁发的2012年度钢贸行业“硬汉”个人奖。第一次听到时,本人反应依次如下:还能整出这个奖?!这个奖听着……唉,这个奖……
这曾是一个无比风光的行业,这曾是瞬间就可以聚集百万千万亿财富的行业。然而当洪水退去,躺在沙滩上的几乎所有人都在裸泳。
——钢贸圈为何,又如何走到今天这种困局?事先声明,以下本人所说均为一家之言,仅源于本人与这个圈子多年交道的经历,除众所周知外,不会点出任何一家姓名。
玩家
传说从事钢贸行业的百分之八十都是福建人,而这百分之八十的福建人中又有百分之八十是宁德周宁人,亲戚传亲戚,朋友拉朋友。但这个行业跟做包子馒头不一样,我介绍个亲戚来做包子,他要做得不好,顶多关门回家,钢贸涉及这么高的资金量,根本不懂,那不是自寻死路?
钢厂将货卖给钢贸商,钢贸商再卖给下级分销商或终端用户,这种钢材常规销售模式确实很平常,但对钢贸商来说,关键是一资金需求量大,二钢厂太强势,所有货款预收百分之百,且发货时间,发货量都由钢厂自行安排。
比如某规格热轧卷出厂价4000元/吨,一笔进货五千吨就需要2000万元。简单算一下就明白,比如1月1号把全款打到钢厂,等1月末发完货,你就得交2月份的款了,而1月份的货可能才到码头或是火车站等着拉回来,也就是说你做这一个规格2000万元的货,最少得有4000万元的资金——还全是给钢厂的,且货物还没有办法销售,你公司还要运营,所以少则3套资金多则4、5套资金很正常。
做企业都知道,哪个公司会放那么多闲钱?那资金从哪里来呢?最开始银行嗅到了商机。业务员跑一百家中小企业放贷,还不如放给一个钢贸商。一方面放贷量大,周期快,客户集中,另一方面高峰期有些商业银行光是钢贸行业的保证金就能占到其总存款的60%,赚得盆满钵满。
可时间长了,银行前期放款慢,后期放货慢的弊端就出来了。下游打了款,司机的车都在仓库门口等大半天了,货还没放,甚至从上海到无锡找船拉的,船主等不及走了不拉了。
于是迫切需要更专业、效率更快的出资方来做这个事情了。当今中国,除了银行最有钱,还有谁?
那当然就只有大型国企了。银行慢那是因为银行还有其他业务。而国企呢,发现这个赚钱就可以单独划一个部门甚至再成立个分公司专门做,相当于影子银行。
这就很有意思了,部分国企——我不能说全部,那完全就是钢贸商手把手教出来的,他们根本连螺纹和线材是什么样子,发的货需要带哪些材料都不懂。后来我常跟某些国企领导吃饭时开玩笑,这是钢贸商拿着钱拉着国企来赚。
玩法
有个笑话说某周宁人开着跑车回家溅了过路老大爷一身水,大爷说了句,“小伙子别嚣张,你车是银行的,人是派出所的”——肯定没有段子手站在大爷身边,但这句话却是事实。
看上去,银行和国企确实设计了一套风险很可控的模式,大致如下:银行、钢贸商、钢厂三方签订协议,规定该钢贸商订的货由银行直接支付给钢厂(承兑),钢厂发货的时候货主就成了银行。钢贸商销售时只需将出货吨位对应的钱打到银行指定账户,然后银行下一个放货手续到仓库。当然银行开具承兑,会先预收钢贸商20%~50%保证金。
对钢厂来说——我还是收到钱了,只是发货时换个名字;对银行来说——最低20%的款我先收了,货物出来后我100%的货权,商户要提货就得先付钱,即便货烂在我手里了,我降价20%卖出去都不亏;对钢贸商来说——我只用20%的资金就完成了这笔采购,除了多付点利息和提货时麻烦些。
然而实际上,这种三方合作方式,起码还要涉及以下主体:存货的码头或火车站、承运的物流单位和仓库。由此钢厂只要发货时按照钢贸商要求,在“货主”一栏填上“某某钢贸商(某某银行)”——业内约定这种表达的意思是说由某银行代某个钢贸商订的货——漏洞不就出来了?
接下来到码头、火车站及承运的物流了,钢贸商和码头、火车站及物流公司都很熟悉,货到码头或是运输需要装船清单,沟通一下,把货主名字换下还不容易?甚至有时船期等不到,货一直放在码头,钢贸商要求承运单位出个证明说,你证明下我名下有多少吨货放你那儿,你出不出?不出我几万吨的货不找你拉了。
更关键的是仓库。仓库存个十来万吨的货,即便按每吨4000元计算,那货物也值4个亿了。货物入库之后唯一能证明货主是谁的,就是仓库出具的仓单。这就好比房子里住的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拥有房产证。而仓库就成了能制作房产证的唯一单位。
仓单谁出?仓库吗?不准确,是仓库的工作人员,那这里面漏洞就大了。
再说回银行和国企,由于自身不懂钢材,怕麻烦,又为了业务量或其他,都睁只眼闭只眼,乃至后来银行要求加强监管,钢贸商还理直气壮吼:你这是要搞死我吗,你还懂不懂怎么玩?
一女多嫁
怎么玩?简单举个例,比如一个钢贸商拥有A、B公司,还有关系良好的仓库C。A公司与钢厂、银行签协议。1月初从钢厂进货四千吨,单价5000元/吨,总金额2000万元。钢厂在北方,发完货后船运至南方仓库C。于是A公司先支付20%的保证金即400万元到银行,银行出2000万元承兑(6个月)到钢厂,钢厂收款后陆续发货至码头。
1月5号,钢贸商找到某国企要求做一笔现货四千吨的质押,但这批货的当前状态还是期货,保证这批货最晚在2月15号前抵达仓库C。该国企同意出资,预收钢贸商20%保证金,每月1.2%的费用,现金支付,最长周期三个月,货物单价定为4800元/吨(为控制风险,一般会订得比原价稍低),总金额1920万元。
然后,钢贸商以B公司名义支付384万元现金给国企,该国企收到保证金后支付1920万至A公司。
1月底钢厂发货完毕,钢贸商安排船期运往南方仓库C。船期订在2月4号。那么2月5号,钢贸商拿着装船清单就可以开始卖货了,单价5100元,总金额2040万元,约定最晚2月10号上海某码头交货。
至此,该钢贸商共支出784万元,自己账上收到现金3960万元,并且其中1920万元已经在一个月之前就到账了。
钱弄到了,后面是如何交差了。
2月15号银行和国企分别催促钢贸商要验货(或是提供入库清单),钢贸商会告诉银行,货在北方码头集港,一是船期不够好,而是船不好配,干脆等着下个月的四千吨一起集完港可以不用跟别人拼船了。一般银行也认可这种说法,一来确实解释合理,二来承兑6个月到期,即便不管货,6个月到期之后把钱还上就成。当然我也碰到有时银行要去验货,那也行,我们一起去北方码头吧,到了现场码头的人配合一下,说这堆是我的,那堆是我的,那堆也是我的货。有过现场经验的人都知道,除非是下大决心抄标牌,一圈一圈地看,盘两三天,有时候还得靠吊机,不然你压根看不出来。那银行的人来也来了,饭也吃了,现场的照片也拍了,差不多了,回去交差吧。
与此同时出资的国企也要货啊,两个办法:货刚到码头,我就不入库了,现在就把钱还给你,反正是按天收费。国企也愿意,对他们来说,周转越快当然越好啊。
或者:手头上的钱都花了,现在不想还。那就去仓库开张仓单,告诉国企货入库了,要不你来点货吧。只要疏通好仓库关系,钢贸商大多能出具虚假仓单将货物同时抵押给银行或多家国有企业。
说是“一女三嫁”,其实“一女”都算不上,因为最初只付了少量保证金订货。玩得好,所谓“一女五嫁”,“十嫁”都不是事。
“永动机”
更大的刺激是2008年国家出台“四万亿”计划,我相信即便足不出户,大家也都能直观看到两个最明显的改变:高铁和房价,再加上“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这不就是银行开飞机来撒钱了吗?在钢贸圈,各支行行长亲自出马,拉着你贷,求着你贷,捧着你贷的事层出不穷。
银行给钢贸商基本都是开承兑汇票,当资金量一再扩大,银行贷出去的钱越多,反而收到的保证金越多,这仿佛成了一个可以为银行循环造钱的永动机。
从公开数据就可以看到,2011年全国钢材贸易贷款1.89万亿元,同期全国贷款总额54万亿元——就一个钢材贸易贷款,竟然占了全国银行贷款的3.5%,这可只是一个贸易行业!另外还有一块就是影子银行的巨额资金也流到了钢贸,数字无法考证,但肯定不少。
这是全方位打鸡血式的狂欢啊,结果一方面造成行业性过剩,另一方面,钢贸商个个手握重金,头顶成功人士的光环,开豪车住豪宅,做起了“资本运作”。
想融更多的资,更好的操作,入点股到仓库很有必要,那就入点;炒股炒期货,听说能赚,那就投点;做钢材没意思,天天这么累,时涨时跌的,放贷来钱快,干脆成立担保公司,成立放贷公司合法化好了;现在最缺钱的是谁?融资回报高的是什么行业?房地产。那不得投点?老跟政府部门打交道,我得想法提升下自己的身份,怎么办呢?那不是老有电视电影向某某献礼吗,投啊,必须的啊;这些年受够了钢厂的气,况且银行相信钢厂直接把钱打到钢厂,要不入点股到钢厂好了,大的入不了,我找小的……
开钢材市场,建仓库,甚至去入股钢厂,买煤买矿山,回过头又把买的部分抵押给银行,不但不打折,反而还能贷出更多的钱来,于是又一个为钢贸商造钱的永动机诞生了。
鼎盛时期,传说一张周宁的身份证就值50万元人民币,因为只要拿着身份证就可以从银行贷出500万元,不需要任何担保——这个我没有考证。但不争的事实是周宁商会确实起了不小的作用,他们甚至创造出因为个别老板跑路而兜下几个亿的银行债务这种业内“神话”。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事情,银行对其更加信任。
于是事情发展到最后没几家真正做钢材,都干起了这种“刷大额信用卡”的事,公司的业务就成了成天拆东墙补西墙再找更大的墙。
抢货大战
一句话,如果好好做,即便行情不好,银行收贷,钢贸商肯定会亏本,但是,绝对不会亏到要跳楼跑路!
由于从业人员比较集中,于是成立商会,成立担保公司,其实目的很简单,给外界——银行和国企展示他们的团结,风险小。但其实这种多家拴在一起的担保模式最终也是大面积害死钢贸商的重要因素。小洪水来临的时候,兄弟们手挽手站着,一个没站稳,立马有人扶住你,大水滔滔的时候呢?只能一起被冲走了。
2012年8月份,媒体报道了“中铁物流事件”。虽说之前也陆续出现过老板跑路,虚假仓单被查等事件,但“中铁”这块招牌是行业翘楚,其仓库一直被公认为“最安全”,此次出事,顿时成为整个钢贸行业急转直下的导火索。
参与钢贸各环节的单位开始大面积盘查:银行、国企开始拉货催款,后来更停止了放款;仓库开始发函公告要求货主自己统一来盘点;钢贸商盘算着能不能把漏给堵上,要么筹钱把该还的还上,或者选择性地违哪家的约……结果可想而知。
第一轮:拉货,银行(影子银行)都拿着仓单要求提货,毕竟合同时间没到,你有据可依的是仓单上的货——尽管盘点的时候没看到。于是什么仓库大门被堵,各大货主争相不让,部分仓库人员痛哭流涕的事情不绝于耳。更好笑的是,某国企自己的货明明放在自己的仓库,有监管有各种入库手续,突然哪天另一个国企跑上门来说,这货是我的……
第二轮:要钱,货不见了,还钱吧,这经历了很长时间,要知道一旦闹上法院就相当于事情没有挽回的余地了。第一是彻底翻脸,第二你要有确切把握证明货是你的,得拿得出过硬的证据。
第三轮:起诉,查封,天天派车堵大门不是个事,况且有些有手段的货主趁着晚上把货拉跑你就追不回来了。那只有起诉了。
第四轮:抓人,逼着交资产。
第五轮:无解。起诉了,抓人了,反而让钢贸商轻松了,解脱呀!第一,公司彻底破产了,不用遮掩;第二,反正被抓了,再也不用睡不好觉,不用是想着继续筹钱还是跑路,还是跳楼了;第三,反正我欠了十几家,现在只被一家抓,反而轻松了……可银行和影子银行们头疼了。怎么办?无解!
钢贸危机全面爆发。
倒下的“硬汉”
所谓“硬汉”个人奖,听着很悲壮,但实际想想这其实就是,我现在欠钱了,但我不跑不失踪,你也先别抓我,我再砸砸锅,卖卖铁——但,真的还有锅砸,还有铁卖吗?
说点轶事。某钢贸商多年良好经营,赚到钱了自己也投资开了个仓库。前面都顶住了,可是其亲属的公司与某国企发生业务钱没还上,该国企随后要求这个钢贸商还钱——当然被拒绝,毫无道理啊。没过几天,该国企便找了三辆大卡车将其仓库大门堵住。
就一两天,该仓库的货主知道后,纷纷提货,毕竟你仓库存那么多货,不可能完完全全干净,哪怕只要一单被重复质押了,在所有货主都提货的前提下,你也无处遁形了。于是,该钢贸商破产了。
又比如,某钢贸商融了几个亿投到房地产,房子都快盖好能卖了,行业危机爆发了,天天被银行、被企业逼着还款,随后表示自己有房子马上就能卖,于是银行和企业就帮着想招——这种算是有良心的了,毕竟起诉对谁都没好处——这样吧,你先把到期款给我还上,然后我再续贷给你。不同意?不信任我?这种招被坑的太多了?那行,你先把上笔业务利息还给我,这钱让你延期再还。
于是你看到一个无语又心酸的场面,平日里呼风唤雨,动辄几亿几十亿元大投资,手上还握有地皮房产的企业,却还不上一二百万元的贷款利息,等着听天由命……
还有更滑稽的,某企业陷入困境,银行对其重点监控。过年的时候该老板回福建老家办事,手机没电导致外界一时联系不上,就一两天功夫传其跑路的说法出来了,于是之前还正常做业务的企业都纷纷找上门要求还钱。该老板一看没办法应对,索性就真的跑路了……
说什么好呢?我和很多钢贸商聊天,他们都控诉银行的种种过错。但银行即便有错,一个做贸易的行业,上家买了货,卖给下家,怎么会一撤资就全行业资金链断裂?
说回钢贸商本身,我曾了解到业内一个钢贸商一年销售2.5亿元,除去费用和融资成本的毛利1140万元,算下来毛利率只有4.56%。这说明什么?这其实是个高资金、低收益的行业,并且其间的钱都是“专款专用”,岂容你投到别处?不是笑话他们,有些大字都不识,账都不会算的人都参与进来,若还能在这种游戏里赚钱,岂不真成了笑话?
有诱惑,但没有威逼。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