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徐沛宇
未来可达万亿规模的页岩气油服市场,正上演一场剧烈的乙方争夺战,中国本土萌生的后起之秀,需要克服怎样的挑战?
在四川盆地南缘的崇山峻岭之间,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内各种机器设备正干得热火朝天——国内首次页岩气开发“工厂化”作业正在那里开展:目标井组长宁H3井组位于宜宾市珙县上罗镇,井场共布井6口,成2排分布,井间距5米,排距10米。
在井场作业的机器设备中,既有国际油服商哈里伯顿的产品,也有国内民营企业杰瑞的身影。这个国内外油服企业同场竞技的场景是国内页岩气开发服务行业竞争的一个缩影。
与常规天然气开发不同,页岩气属于贫矿,要实现大规模产量需要完成比常规天然气开发更多的作业量,而我国页岩气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要实现“十二五”、乃至“十三五”的产量目标,自然就需要更大的勘探开发作业量。
对于拥有页岩气矿权的甲方公司来说,面临着很多成本和盈利的压力,但对提供服务和设备的乙方油服公司来说,页岩气开发是一个旱涝保收的生意。
与已经获得页岩气成功的美国相比,中国页岩气所处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不管是拥有先进经验的国际油服公司,还是后起之秀的本土油服企业,面对的都是一片没有经验的“空白区”,同时这也表明市场潜力的巨大。在中国页岩气开发的过程中,哪些乙方公司会成为最后的大赢家呢?
“工厂化”带来的机会
在传统的油气开发领域,国际三大油服公司——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哈里伯顿早已深耕数十年,与此同时,国内的三大石油央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也早已建立了自己的油服队伍,其他企业想进入油服市场可谓难于上青天。
不过,对于页岩气开发来说,“各个地区的页岩气地质条件都很不同,需要在各个地区有自己的经验积累。”世界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Daniel Yergin)对《能源》记者说。
诚如耶金所言,各个地区的页岩气开发都将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中国的情况与美国相比,还存在更多的困难,比如地层结构不明朗、布井经验少、井场环境恶劣、设备连续作业能力缺乏等,但中国的页岩气储量与美国不相上下。在巨大的储量和风险面前,石油公司不得不与更多的服务商合作,采用更多样的设备进行尝试。这就给了诸多后来者进入市场的良机。
根据页岩气本身的特性——单井产量低、衰减快,要实现大规模开发都需要大量打井,各个地区之间的区别只是如何在复杂、多样的地质条件中大量打井。“工厂化”的作业方式则是业内公认的最佳方案。
何为“工厂化”作业?“陆上一个井场钻50多口井,海上一个钻井平台钻 100多口井。高度集中的流水线施工作业,使开采成本大大降低,也使投资者实现效益最大化”,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曾这样概述“工厂化”作业的特点。
在北美市场,“工厂化”作业已十分成熟。而在国内,布井模式经验缺乏、井场面积小、作业缺乏连续性是横亘在行业面前最难逾越的“三座大山”。
以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所在省四川为例,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井场环境更是错综复杂,普遍作业面积只有900平方米,这与北美大平原井场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别。
不过,实现“工厂化”作业是商业开发页岩气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我国页岩气产量目标的最佳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日前在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实地调研座谈会上,提出的第一条要求即是“继续加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发挥引领作用,尽快实现页岩气规模化、“工厂化”生产。
“在国内的页岩气井场,同时进行30多口井的作业是非常不现实的,整个山头削平也做不到,同时进行6-10口井的作业已经是极限了”, 杰瑞集团技术中心研发主任崔日哲对《能源》记者分析说,因此,各个油服公司都必须要研发出“中国式”的工厂化解决方案才能适应中国的页岩气开发。
在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进行国内首次页岩气开发“工厂化”作业时,中石油就同时选用了国内外多家乙方公司的设备和服务。在施工前期,中石油川庆钻探公司进行通井作业的连续油管车为油田增产设备巨头杰瑞集团所生产;在“工厂化”压裂作业过程中,其选用了1台哈里伯顿混砂车和1台杰瑞混砂车交替进行混砂施工、10台哈里伯顿压裂车与11台杰瑞2000型压裂车共同压裂的作业方案。
谁是大赢家?
从前两轮页岩气探矿权出让招标的中标企业名单来看,传统的三大油气公司几乎“全军覆没”,绝大多数中标企业都是从未进行过油气开发的企业,甚至包括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专门从事投资的企业。
传统油气开发公司尚且需要与乙方油服公司合作开发页岩气,那些没有任何经验的企业更需要倚靠油服公司了。
中国页岩气开发的设备、服务市场到底有多大?按照页岩气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要完成600-1000亿方的产能建设,据国土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此前透露,如果要完成600亿-1000亿立方米/年页岩气产量的目标,最少要打2万口生产井,而且这2万口生产井还必须有一定的产量,否则还需要打更多的井。
以单井成本8000万元计算,打2万口井的话需新增投资超万亿元。如此巨大的市场,国内外的油服公司自然都不肯放过。
除了杰瑞股份,宏华集团、吉艾科技、恒泰艾普、江钻股份、安东油田服务等多家国内设备供应及油田服务商均表示已为页岩气开发提供设备或服务;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哈里伯顿这三大国际油服公司也已经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中国的页岩气开发。
某位国际油服公司内部人士对《能源》记者透露说,国际公司进入中国页岩气开发市场还有一些不便之处,而很多中国本土的油服公司就竞相拉拢国际公司一起合作,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优势,“我们与中国的公司既是竞争的关系,也是合作的关系。”他说。
对于这些乙方公司的优劣势,甲方公司看得最清楚。中石化的某位页岩气开发技术人员对《能源》记者说,国内油服公司一般只能达到较低的水平,大部分核心的关键技术都由国际油服公司掌握。不过,现在国内的公司正在逐渐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其实,中国的页岩气开发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服务、设备市场的需求最高峰尚未到来。原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胡卫平日前在“大国远见”财经峰会能源分论坛上表示,页岩气是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的一个方向,但是开发的难度非常大,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三五年之内赶上美国的水平还差得有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