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萍
特高压电网建设近期遇到“麻烦事”。国家电网[微博]公司正在推进的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在这个冬天“进展得很不顺利”。
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开俊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早在2011年该项目就已完成可研设计并通过了评审,但之后却被要求再次接受评估。
拖了将近一年才召开的评估会议,其评估结果却不被采用。对此,电力行业专家认为,评估工作的重心应放在电网规划的整体评估上,而不是单一具体项目的评估。同时,在评估专家选择上也应增加在职专家和一线专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让专家构成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被“卡住脖子”的项目
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的前期工作早在4年前便已启动。曾经参与过该项目评审的一位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2009年6月,国家电网委托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牵头,组织国内6家电力设计院,两年时间完成了工程可研设计报告。
2011年5月,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对可研报告进行了评审。2012年8月,国家能源局同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之后的当年10月份,全部核准支持性文件落实并上报核准请示。
“至此,该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经济性、安全性等专业技术论证全面完成,已具备核准开工条件。”刘开俊说。
特高压交流项目核准此前已有先例。今年3月18日,浙北-福州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4月11日,该工程建设全面启动。而这一工程是继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淮南—浙北—上海工程之后的第三个特高压交流工程。
此次被审批“卡住脖子”的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也属于华北、华中、华东“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规划方案中的一部分。按照规划,这条线路将与10月份新近投产的特高压淮南—浙北—上海交流工程、今年4月份开工建设的浙北—福州特高压交流工程共同承担连接华东四省一市电网的受端电网支撑功能。
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张正陵介绍,华东特高压主网架建成后,相当于建设了一个电力输送的高速公路主干网,电网的输电能力将大幅提高,为大规模区外送电提供支撑,同时解决目前已经面临的短路电流大面积超标问题。
然而,就在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暂时搁置之际,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遭遇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南京环保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南京在建工程3000多个,全年消耗煤炭4400万吨,仅消耗煤炭的数字,就是北京的两倍左右。
国网能源研究院曾经做过的一项测算表明,通过发展特高压输电,到2015年和2020年,电力工业对东中部地区PM2.5污染的影响程度将分别下降27.5%与30.3%。
评估中的争议
不过,在该项目全部核准支持性文件落实并上报核准请示的两个月后,国家发改委委托第三方机构再次对工程进行评估。这在此前的特高压工程核准中并非必要程序。
据一位接近国家能源局的专家称,国家发改委的这次再评估起因于评估机构中个别专家委员会成员的强烈要求。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定,评估机构须在1个月内完成评估工作,而这次却有些“不一样”。
在将近一年时间之后,直到今年10月25日,评估机构才终于正式召开专家评审会议。参加本次评审会议的一位专家透露,评审会议由包括两院院士、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行等领域总共19位专家参与了投票。最终评估结果是14人支持,5人反对,支持该工程建设。
上述专家还表示,评审会上反对者和支持者进行了争辩。其中,反对者认为,交流特高压存在安全风险,经济性上也并不划算,主张对现有电网进行优化,可以应对大量区外来电形成的压力,采用500千伏主网架方案。而支持者则认为,未来华东地区会接受大量的外来电,现有的500千伏主网架无法承接,因此出于安全性考虑,必须升级主网架。
“华东500千伏电网不能承受多回直流同时闭锁的冲击,而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可以承受更大规模的潮流转移和冲击。”上述专家解释说。
同时,中国电科院总工程师印永华也表示,华北、华中、华东特高压同步电网如果建成,直接解决了制约电网发展的短路电流增长问题,又解决了东中部地区严重的电压不稳定问题,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经济优势。
让人不解的是,上述专家评审会结构并未被评估机构采纳。11月下旬,评估机构又组织了一次内部评审会,在这次内部评审会上,有一位专家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因此该项工作再次被搁置下来。
搁置引发了争议。接受本报采访的几位评估专家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以个别人的意见搁置专家评审组集体的意见,显然是不合适的”。
“原定一个月的评估期限,现在耗时一年仍未完成。”对于这样的进度,国家电网负责该项目的一位工作人员也颇为无奈。
评估机制亟待变革
本次特高压项目审批遇阻让电力行业人士重新思考现有的评估机制。
对此,原电力工业部总工程师周小谦认为,评估工作的重心应放在电网规划的整体评估上,而不是单一具体项目的评估。目前以评估项目为重点的模式,使项目的确定不是在规划指导下由市场决定,不仅导致行政审批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也容易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今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已成为大势所趋。
当前政府应主要制定政策、审批规划、完善制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督。让企业成为规划执行的主体、项目决策的主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但令人遗憾的是,“十二五”已近尾声,中国的国家电网总体规划至今仍没有出台,以评估规划替代评估项目,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中科院院士卢强此前曾表示,不能把未来二三十年的电网安全构建在以往经验基础上,面对迅猛发展的智能电网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用老观念、老方法来判断,那是“一厢情愿”的做法。
在人员构成上,长期从事电力规划的中电联副秘书长欧阳昌裕表示,能源局聘请的电网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已历经数次调整更迭,但一些一线和在职的知名专家很难入围。他认为,在评估专家的选择上,可增加在职专家和一线专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让专家构成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才能体现出当前阶段下评估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如果项目评估缺乏市场竞争,其评估结果也就无法参照和比较,不利于评估的公正性。而在这方面,铁路、石油石化等行业引入多家评估机构的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