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还只是开始。专家指出,为贯彻落实新的粮食安全战略,未来中国的农业政策,特别是粮食方面的政策也将进行相应的调整。
专家指出,在新的粮食安全思路下,以前的“泛安全战略”将随之改变,“适度进口”和“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思路确定后,三大谷物中,稻米和小麦作为口粮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玉米的地位随之下降,而大豆等油料作物的地位进一步降低。
在这一转变下,农业补贴政策、粮食进出口政策、临时收储政策都有望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突出重点”,特别是一直以来便饱受争议的临时收储政策有望率先进行调整。
据了解,2008年以来,针对部分农产品出现的价格下跌及难卖现象,国家适时出台了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解决了部分农产品销售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稳定、市场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说,临时收储政策扭曲了价格机制,造成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的倒挂,结果国内仓库里的价格太高卖不出去,进口价格又下不来造成浪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产品价格专家毛学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过去我们的收储政策仅限于稻米和小麦,后来觉得稻米和小麦搞得好,又开始扩大收储的范围,玉米、大豆、油菜籽先后纳入到临时收储政策中,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而随着新的粮食安全战略的出台,以后收储的范围不但不会扩大了,而且有可能进一步缩小。”李国祥表示。
而这也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的精神相契合。中信证券报告指出,未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将提高,并分为两个层面。针对主要口粮,最低收购价格将保持不断提高,政府对价格上涨的容忍度将提升,将通过增加贫困城市人口补贴的方式,来解决粮价上涨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针对棉花、糖等经济作物品种,托市价格收储的制度料将逐步退出,可能参考国际做法改为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补贴(或价格保险)制度,但价格形成遵循市场机制。
另一方面,中信证券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施亮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的粮食安全战略愈发关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休耕、轮作的制度也有望出台。他指出,过去30年,为了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总量安全,我们以远高于世界水平的复种指数、过量的农用化学品进行资源掠夺式的农业生产,导致我国相当比例的耕地板结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并且农业源的污染已经达到总污染的近50%。据统计,我国18亿亩耕地中,达到严重化学污染破坏的面积约8700万亩。未来我国有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例如在遭到土壤破坏的地区种植绿肥、或者该种养地品种等,来推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至于政策调整的节奏,李国祥告诉记者,“中央政策调整的基本原则就是先立后破,下一步会先进行部署,在一些地方和一些方面进行试点,然后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