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凯
5月24日,欧盟成员国内部将就欧委会对华光伏征税建议案投票表决。12天后,欧盟将正式公布初裁结果。
此前披露的信息显示,欧盟此次初裁的税率高达 37%~68%,平均税率为47.6%。在此税率下,中国的光伏企业将完全丧失竞争优势。
作为应对,中国多家光伏企业已经开始将海外设厂提上议程。英利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告诉经济观察报,除了海外设厂外,没有别的办法应对欧盟“双反”案。“至于去哪里设厂,会选一个性价比较高的地方。目前看来,会选择东南亚地区。因为这些国家相对稳定,成本也低,并且离本土也不远。”王亦逾说。
除了英利外,阿特斯、天合等中国光伏企业也均有海外设厂的想法。不过,阿特斯政府关系及业务发展总监张谦称,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被迫要去海外设厂,毕竟挪一个厂并不容易,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东南亚设厂
欧盟于2012年9月6日正式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于11月8日又发起反补贴调查。有消息称,中国几家光伏企业被建议征收高额关税。
其中,英利被建议征收37.3%的税率,尚德及其子公司的税率为48.6%,江西赛维LDK太阳能和天合光能将分别为 55.9%和51.5%,晶澳太阳能达到58.7%。
在此税率下,中国光伏企业将完全丧失竞争优势。在欧美“双反”前,中国光伏巨头的市场70%以上均在欧洲,尤其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为主。
为了应对欧盟的双反调查,中国的光伏企业除了联合部分欧洲光伏企业共同抵制外,另外一个策略便是在海外建厂来规避高额税率。
王亦逾5月23日告诉经济观察报,海外设厂是中国光伏企业应对欧盟“双反”调查的唯一有效途径。
为此,英利已经开始着手挑选厂地。王亦逾透露,英利不会去墨西哥、非洲等地区设厂,原因是这些地区要么不稳定,要么距离太远。
在经过筛选后,英利将海外设厂的地点聚焦在东南亚地区。“东南亚会是比较好的选择,这些国家人工成本不高,也相对稳定,当地政府也比较欢迎来投资。比如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也都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王亦逾说。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英利海外设厂的首站或将落户于泰国。目前,英利正在关注6月6日欧盟初裁的税率,届时将决定是否正式在海外建厂。
除了英利,天合、尚德、阿特斯等中国光伏大佬均在考虑在海外建厂来规避欧盟“双反”高税率。
接近天合高层的人士称,该公司早就开始考虑海外设厂的问题,目标也可能是东南亚。但最终是否会做出这个决策,取决于欧盟初裁公布的税率。
张谦告诉经济观察报,海外建厂是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需要考虑供应链的问题,衡量成本增量等。
“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在本土扎根十年。海外建厂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需要上下游配套。这的确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案,但实现起来非常难。”张谦说。
事实上,早在美国“双反”调查时,中国的光伏巨头也曾酝酿过在海外建厂来规避税率风险。当时,有消息称中国光伏企业计划在美国及墨西哥投资建厂。
去年10月8日,发改委批复了15个海外投资项目,涉及能源、金融、通讯、基建等领域。其中包括三个光伏海外直接投资项目。
但最终,光伏巨头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作为应对美国光伏“双反”的举措,多数光伏巨头均绕道台湾,成功规避了被征收高税率的风险。
双重打击?
除了将被征收高税率,中国的光伏企业或将遭受上游原材料多晶硅成本增加的双重压力。
2012年7月,应江苏中能硅业、江西赛维LDK光伏硅科技、洛阳中硅高科技、重庆大全新能源等中国四大多晶硅企业申请,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对原产于韩国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3个月后,商务部又发起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双反”调查,并决定对这两个案件合并进行调查。
此举被认为是对欧盟“双反”调查的反制措施。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在欧盟公布初裁结果后,中国商务部也将公布对欧美韩三地多晶硅产品的“双反”调查初裁结果。
此外,一位光伏企业高层人士透露,除了对产自欧洲的多晶硅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外,中国或将对产自欧洲的其他产品,例如汽车、电子产品等也发起调查。
不过,此举遭到下游组件、电池厂商的集体反对。英利、天合、阿特斯等企业认为,若对欧盟韩多晶硅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将提高这些企业的上游采购成本。
目前,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几家大的组件、电池企业的上游多晶硅原料来源中,进口的比重占到60%以上,其中欧美韩三国占了近90%。其中,尤以德国瓦克、韩国东洋、美国哈姆罗克等少数几家企业为主。
以2012年为例,中国多晶硅市场需求总量约14.5万吨,其中8.28万吨来自进口。其中,欧洲方面以德国为主,德美韩三国占据中国多晶硅进口的87.6%。
同期,中国多晶硅产量为6.3万吨,较2011年下滑23.8%。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多晶硅产量不足1万吨,较去年同期下滑50%以上。
王亦逾称,英利的上游硅料主要来自上述三家企业,公司的硅料进口量占总量的60%~70%。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目前多数组件、电池厂商都与国外大型硅料供应商签有长单合同,这些合同多签订于2008年前,当时的合同价格为40~60美元/公斤。
目前多晶硅现货价格多数在30美元/公斤以下。业界认为,中国若对欧美韩三国多晶硅产品进行双反调查,或将进一步推高这些企业的硅料成本。
不过,事实或许没有那么糟。王亦逾透露,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组件厂商与国外多晶硅厂商就已经经过协商,将当初的长单价格下调。“我不能告诉你英利与硅料供应商现在执行的价格,但可以说的是接近市场价。国外供应商也在不断调整多晶硅供应价格,前提是得采购它们更多的硅料。”王亦逾说。
“没有那么糟”
在欧盟委员会就对华光伏征税建议案投票表决的前一天,以英利、天合光能、阿特斯阳光为首的40家中国光伏企业发布《中国光伏企业反对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征税的联合声明》,反对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征税。
当天,英利在其保定总部,由1500人摆成了“NO”字造型,希望借此对欧委会投票施压。除了英利,天合和阿特斯两家公司也在各自厂区组织了同样的抗议活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表联合声明的光伏巨头中缺少了陷入破产重组的尚德的身影。此前,为了应对美国“双反”调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组成了应对联盟。
欧洲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贸易保护案将是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案件,涉及金额超过200亿美元。独立机构研究表明,惩罚性关税有可能造成欧盟高达270亿欧元的损失并影响24万人就业。
去年欧盟正式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后,中国150多家光伏企业对调查本身给予了充分的配合,以期欧委会能够得出公正的结论。
多家抽样企业聘请了专业律师和审计师,协助公司填写并按时提交了欧委会的反倾销以及反补贴调查问卷,多家抽样企业都同时申请了“市场经济地位待遇”。《联合声明》称,今年1月至3月中旬,各抽样企业都先后接受了欧委会调查官员的实地核查。但到4月底,欧委会拒绝了所有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申请。
欧委会拒绝的理由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认定中国企业没有一整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体系。这对于大多数都是上市公司的抽样企业来说实属不公。
业内专家称,由于中国多数下游组件厂商50%以上的业务来自欧洲市场,因而欧盟双反调查将给中国的光伏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但多位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的企业高管认为,事实上或许没有那么糟。王亦逾称,公司出口至欧洲的业务量已经降到了50%以下了,未来还会进一步缩减规模。
阿特斯全球市场高级总监张含冰曾告诉本报,在欧盟提出“双反”之前,阿特斯加大了加拿大工厂的出货量,让加拿大市场承担了出口欧洲的任务。2012年,阿特斯在欧洲的出货量约占30%,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阿特斯欧洲出货量约占20%比例。
另一巨头晶科能源2012年中国组件出货量已经占到了45%,出口至欧洲的量仅占到10%;天合光能欧洲业务,出口欧洲量的占比也从50%下降到25%。
取代欧洲市场的是,光伏大佬们正在大力开发东南亚、日本、南美等新兴市场。英利董事长苗连生透露,仅在日本市场,英利的出货量从之前的数十兆瓦,提升到如今的1000兆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