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奶粉以史为鉴:日本新西兰教训是教科书

2013年04月25日 17:51  《小康·财智》 

  由乱到治,成就“国际品质”,日本、新西兰的经验教训也是一本教科书。

  文| 《小康·财智》记者刘彦华

  在中国消费者的思维中,进口奶粉或者进口奶源的品质要好于国产奶粉。其实,中国奶业今天正在经历的信用危机,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史上也曾出现过。19世纪困扰美国纽约几十年的“泔水奶事件”,50年前日本的“森永砒霜奶粉事件”……都在世界奶业发展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页。

  由乱到治,异国如何走出危机,成就“国际品质”?

  日本:消费者的觉醒改变未来

  森永是中国消费者熟知的日系奶粉品牌,日本屈指可数的大型综合乳制品公司,也是日本奶业史上最严重的“砒霜奶粉事件”的当事人。那次事件造成了130人死亡,12344人留下终身疾患。

  1955年6月底,一场灾难开始悄悄逼近。在日本关西地区,陆续有婴儿患上一种奇怪的病:突然之间出现腹泻、发烧、吐奶等现象。刚开始,父母们和医生都以为是酷暑所致,但后来有记者发现,这些婴儿有个共同点,即喂养的都是森永婴儿奶粉。

  随即媒体开始对此事展开长达两个月的深入调查,结果发现,原来当时森永公司为了提高奶粉的溶解度,在加工过程中掺加了一种名为第二磷酸苏打的化学制品,这种制品在脱色和再结晶后会生成大量有毒砒霜,会对婴儿的神经、内脏造成严重损害。

  此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恍然大悟的父母们迅速团结起来,自发组成了“森永奶粉被害者同盟全国协会”,开始与森永公司展开谈判。

  当时的森永公司是日本奶业的龙头老大,在日本全国的市场份额高达50%以上,面对愤怒的消费者,态度十分强势。日本政府看到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开始介入此事,挑选了几位专家,组成第三方调查组“五人委员会”。该调查组经“调查”后,认定患者所患疾病与砒霜无关,乃其他疾病所致,并且此次中毒事件不会产生后遗症,并且出台一份还不及消费者赔偿要求零头的调解赔偿意见书。

  面对这样的结果,受害家长难以接受,发起了第一场“抵制森永产品”运动。但因当时日本正值战败恢复期,人们都在自求温饱,无暇他顾,这次抵制运动并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以失败告终,运动的发起人“森永奶粉被害者同盟全国协会”也随之被迫解散。不过,受害者们并未就此放弃,随即又成立了“冈山县森永奶粉中毒儿童守护会”,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艰难的维权之路。

  转机出现在1968年。随着几起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重大事件接连发生,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日本在1968年出台了第一部“消费者保护基本法”,使得整个日本社会发展开始由“产业优先”向“消费者优先”进行大转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已在维权路上艰难爬行14年的“冈山县森永奶粉中毒儿童守护会”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体们开始争先恐后进行跟踪报道,医学界也开始对这起事件展开白热化讨论。

  时机渐渐成熟,中毒儿童守护会再次发动了“抵制森永运动”。这次,他们大获全胜。1973年,日本终审法庭判决森永有罪。根据受害者家长提出的赔偿协议,森永公司专门成立了法人财团“光协会”,对“森永毒奶粉事件”的所有受害者予以终身照顾。森永公司的声誉一落千丈,至今仍背着沉重的十字架。

  “森永毒奶粉事件”告诉人们,天上不会掉馅饼,日本的食品安全如今能有长足进步,这应归功于执着持久的消费者运动。在整个“森永毒奶粉事件”维权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冷眼、误解,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2004年,日本重新修订《消费者保护基本法》,更名为《消费者基本法》,去掉“保护”二字,饱含深意:消费者不能仅限于自身权益受损时要求保护赔偿,而应该以更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引导社会创造责任意识的良性环境。

  新西兰:利益分配稳固奶业

  新西兰,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河北省,但其在奶业方面却拥有世界领先的地位,控制着全球三分之一的乳品贸易。

  与很多国家奶业产业格局截然不同,新西兰奶业是一家独大。2001年,新西兰最大的两家乳品公司和新西兰乳品局合并,组建了全球奶业巨头——恒天然集团。新成立的恒天然集团当年原料奶收购量占新西兰全国总产量96%以上,至今仍控制着新西兰近八成的牛奶生产。

  中国有众多大中小型乳品公司,广大的奶农尚且要为牛奶能否卖出去、奶款能不能按时结算等问题担忧,新西兰恒天然一家独大,奶农岂不是更加弱势?

  其实,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新西兰的绝大多数奶农不仅不弱势,反而非常强势,因为他们不只是一名奶农或者农场主,他们还是一名股东,恒天然的股东。

  早在100多年前,新西兰奶农们就有联手成立合作社投资加工厂的传统。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新西兰有400多家独立奶制品合作社。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合并重组,到90年代中期仅剩下了12家。不过,合作社的合并步伐并未就此停止,经过奶农投票,最终于2001年促成了恒天然集团的成立。众多奶农也自然而然成为集团的股东。

  当奶农拥有了股权,也就拥有了话语权。恒天然不仅董事会有一部分董事直接从奶农股东中选举产生,而且为了方便中小股东参与管理,除了区域经理外,集团还给每个选区配备一名董事和股东委员会,在所辖地区召开“牧场会议”和更加正式的股东会议。按照《恒天然配股标准》,奶农每生产一公斤乳固体就能有一张投票权。

  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持奶业市场合理良性竞争,新西兰政府2001年制定了《乳品行业重组法》和《乳品行业重组(原料奶)管理》,虽然随后政府对这两部法案部分条款进行了多次修订,不过,奶牛养殖企业与乳制品加工企业之间、不同形式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之间的责任、利益与义务的规范始终是其主要内容。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恒天然集团不得限制符合一定条件的奶农加入和退出牛奶供应,如果一位农场主决定退出,他不仅可以要求恒天然集团赎回其所拥有的股份,还可以要求恒天然销售农场的贮奶罐。

  按照规定,恒天然集团还必须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兼顾参股奶农产奶效益和股票效益,制定每个产奶季节的基础奶价,并进行详细的信息公开。如果违反了相关规定,恒天然集团将会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

  通过这样一整套制度,新西兰奶业的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得以形成、稳固,奶农和奶制品加工企业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也就特别注重产品的质量,关注和支持加工企业的发展。

  配方奶粉轶事

  美乐宝:真是只为德国的婴幼儿生产产品

  德国奶业巨头美乐宝(milupa)的老总一边是高兴,一边是苦恼,高兴的是其产品的销量近来大增了30%,对生产商而言,产品的销量一下子提高了30%是了不起的成绩;苦恼的是祸从口出,该公司老总贾兰德(Ludovic Galand)对德国著名媒体《图片报》说“我们只为德国的婴幼儿生产产品”,此言激怒了不少中国消费者。美乐宝公司的发言人施托尔(Stefan Stohl)因此亲自接到十几位中国人的电话,电话中抱怨美乐宝公司不了解德国产品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

  但是,这恐怕是一对双向的误解,美乐宝公司真是只为德国的婴幼儿生产产品。

  美乐宝公司是法国食品巨头达能集团在德国的分公司,专门针对德国消费者生产配方奶粉,而在中国市场上大名鼎鼎的配方奶粉多美滋就是达能集团在中国推广的品牌。

  美乐宝公司的爱他美(aptamil)、米路米(milumi)两种婴儿配方奶粉和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其实是“一个妈妈的女儿”。造成她们同时出现在中国消费者中的是活跃的海外奶粉走私、代购群体,中国消费者的抱怨实际上冤枉了美乐宝,贾兰德没讲错话。

  美国禁止医院与奶粉商家的“合作”

  从某种程度上说,婴儿配方奶粉的热销,与奶业巨头们无所不用其极的推销手段有莫大关系,其中一个最有效的营销手段就是通过准妈妈们最信赖的医院、医生把妈妈们诱入商圈。

  长期以来,美国产妇生产后出院的时候,手中都会提着一个漂亮的、装有某配方奶粉生产商赠送的婴儿配方奶粉的手提袋。显然,这个手提袋能够走进管理严格的医院,必定是医院与配方奶粉生产商之间的愉快合作使然。

  在罗德岛州,已经禁止全部医院发放配方奶粉赠品,马萨诸塞州是第二个下令全面禁止医院发放配方奶粉赠品的州,纽约市长迈布隆伯格(Michael R. Bloomberg)则发起“母乳在纽约”(Latchon NYC)”活动,比较软性地倡导医院不发放配方奶粉赠品,而且,采取一种类似监控药品使用的方法,把配方奶粉锁在柜子里,在“万不得已”时才可以使用,40家纽约市医院有28家表示赞同此活动的主张。

  而一个母乳喂养倡导组织则报告,在美国大约3300个产科医院中,有五分之一即600余家医院已经全面开展拒绝配方奶粉赠品的行动,不光禁止向产妇发放配方奶粉赠品,甚至禁止发放一切相关的宣传资料。

  2011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调查了全美2600家医院,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医院中有近半数约1300家医院不再向母亲赠送配方奶粉。

  吃错“阶段”

  惠氏奶粉疑引发肾衰竭

  婴儿奶粉最初只为解决母乳不足的产妇应急之需,之所以特为婴儿制作缘于婴儿的消化器官与肾脏发育尚不充分,对奶油和蛋白的消化过滤能力有限,需要滤掉会引起不适的部分。

  在乳业商的大力开发和拓展下,配方奶粉应运而生,添加了不少据说“有益”的成分,据说将令婴幼儿“更健康、更聪明”,辅以医院、医生的配合,妈妈们趋之若鹜,而配方奶粉也越来越“复杂”,还分出了“阶段”,不同的时间添加不同的成分,岂料如果弄错了“阶段”则与服错药一样凶险。

  2010年,香港某医院为此“摊上了大事儿”,该医院照例为新生婴儿赠送惠氏婴儿配方奶粉,其中有17名婴儿疑似吃错了“阶段”,也即院方为低月份的新生儿提供了1岁到三岁的幼儿吃的配方奶粉,结果引发17名新生儿患肾衰竭的风险,其中至少有一名新生儿的父母来自内地。医生认为,1至3岁幼儿吃的配方奶粉中可能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和添加了更多的矿物质,这些成分对于新生儿则显得过量,有可能损害新生儿的肾脏。

  惠氏奶粉也是中国消费者如雷贯耳的跨国奶粉品牌,香港医院与惠氏等大品牌多有合作,上述医院事后发表声明,出院的新生儿都会获赠一罐与其在医院饮用的“一模一样”的配方奶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新疆暴力恐怖案疑犯正准备参加“圣战”
  • 体育欧冠-莱万4球 皇马1-4客负多特 视频
  • 娱乐蕾哈娜脱衣舞俱乐部狂欢疯狂洒钱(图)
  • 财经国内油价创近9个月最大降幅 各地油价表
  • 科技腾讯诉360案宣判:360被判赔500万
  • 博客李承鹏:在震区一线的见闻 地震专题
  • 读书抗美援朝:苏方要斯大林撤查彭德怀
  • 教育小升初家长压力大 焦虑超高考生家长
  • 育儿人贩拐卖4婴儿满1岁被拔乳牙禁走路
  • 雷永军:红十字会调查郭美美不如公开账务
  • 李玲:医改为何叫好不叫座
  • 西向东:日本其实也是资源大国(图)
  • 姚树洁:官二代贿赂教授被英国判一年徒刑
  • 朱大鸣:保尔森大溃败让黄金保值神话崩盘
  • 甘犁:中国能否实施租房补贴券
  • 陶冬:全球资金大腾移
  • 章玉贵:中国如何突破贸易与金融新壁垒
  • 林采宜: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依然严峻
  • 刘建位:如何见到巴菲特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