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力图 广州报道
年终奖一直是衡量房企活得好不好的温度计,房企前几年的高额年终奖曾让其他行业羡慕不已。
近日,记者从多家房企了解到,年终奖水平的差异逐步拉大,出现了“有人拿金条,有人拿白条”的情况。随着本轮调控的持续,一些房企正在考虑改变人才的培养机制。
福利分化加剧
“年终奖?听说把去年省下来的福利就当年终奖发了,这么看来,很有可能是没有年终奖了。”深圳一家中型房企员工李思琪感到十分无奈。她回忆称,自己在2012年初拿了10万的年终奖,还获得了价值几万元的抽奖奖品,2011年初,她光是年终奖这一部分就已经达到15万。几年里,年终奖逐年的明显差距,让她不断把“缩水了”、“没那么好”挂在嘴边。
“我已经是非销售部门,要是销售部门,差距更明显。”李思琪告诉记者,这两年,销售部门的底薪较低,主要靠销售业绩来衡量年终所得,而她所在公司的项目逐步减少,所以销售部门的业绩也并不理想。“上百万的年终奖在两年前真不算什么,有些区域总监开盘当日就注定能拿下老板的百万红包作为奖励,年终还有后续补充奖励,那时候,日光盘和千万奖金并不罕见。”她称。
李思琪表示,2012年年初大家十分担心卖得不好,所以当时大家都求神拜佛,希望能准时发工资。然而,拖欠工资、缩减补贴和福利等情况延续了4个月,从5月份开始,员工的薪酬发放才逐步回归正常,但是福利至今仍然被砍掉三成。到了年底,早已对年终奖不抱有希望的李思琪和同事们却得知,老板答应将2012年扣下的福利全额发给员工,还补足3个月薪水作为年底福利。“有总比没有好。”李思琪笑道。
“前两年,房地产老板或者高管,听到年终奖就能谈得眉飞色舞,老板说自己多么阔绰,多么爱员工,一次又一次地描述怎样拿着一捆捆现钞派给员工。现在,则是‘闻钱色变’,高管在叹息,老板说‘一起熬一熬’。”近日,广东房地产协会一位人士向记者描述其中的变化。
2012年,整个行业经历了较大的风波,从销售业绩来看,不少房企仍然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千亿俱乐部里,万科和保利的销售金额同比增幅分别达到了16.2%和38.91%,其他房企的销售金额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不论是在房企的内部,还是与外部相比,房企业绩的分化程度正在加大,福利分化程度也随之加大。”华南某上市房企佛山区域销售经理表示。
据上述经理介绍,他所在的公司在全国各地都有项目由于部分城市的项目在2012年卖得不好,有的甚至一直不敢开盘,这些区域的员工年终奖并不理想。“项目仍然在那里,可能年终奖就是公司留下的承诺,就是所谓的‘打白条’,等2013年卖好了,年终奖和其他奖励相继兑现。”他称,一些二三线城市的项目销售成绩不错,巨额的年终奖据说已经敲定了,因此,即使是同一家公司里,不同区域销售经理的年终奖也在上演“冰火两重天”。
由科锐国际研究中心发布的《科锐国际2012企业年终奖调研报告》显示,与2011年相比,70%的受访地产企业将上调年终奖,比例最高。专家认为,2012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业终于回暖,抑制了两年的刚性需求在2012年得到集中爆发,加上开发商降价促销回笼资金以购买土地,在提前完成年度销售目标的同时,对2013年的房地产市场持乐观预期。
人才奖励机制改革
记者了解到,一些销售业绩得到提升的房企一改以往“重酬”、“论功行赏”等方式,适度地调整了年终奖的审核方式,房地产人才的培养观点悄然改变。
在香港上市的华南某房企多位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2012年业绩不俗,但是年终奖将会进行适度的集体缩减。据他们了解,项目开发和销售前线的员工缩减的幅度会较小,而其他非业绩部门员工的年终奖减幅较大。“可能是有未雨绸缪的打算吧,老板曾开玩笑地说以前发得太多了,要调一调,引入更激烈的竞争机制。”其中一位杨姓员工称。
同样的情况也在其他房企出现。“年终奖可能没有,听说订立了成长奖金,入职未满5年的员工年终奖将会被成长奖金取代,金额视业绩和成长空间等考核因素而定,不再是一个部门一起分钱。”深圳一家具有国有背景房企的财务部员工告诉记者,公司以往规定,员工只需要完成达标任务,整个团队便可以获得整笔奖金,超出任务的部分不算进员工的年终奖金范围内。
上述人士称,今年的情况会发生改变,公司更注重区分不同分工、不同经验和不同层级的员工奖励。他分析称,以金钱来回报员工的付出一直是这个行业的特征,如今公司的观念发生改变,希望以金钱和发展空间来吸引留住人才,部分员工的年终奖虽然看似会减少,不过公司已根据减少的年终奖部分相应制定出适合其职业的培训计划,包括进修、出国考察等方面。万科对员工的培养机制也会成为该公司学习的重点。
此外,一些房企也改变了对商业地产的人才奖励和培养观念。“商业地产行业特别是经营环节的人才,他们没有明显的销售业绩,所以要制定新的薪酬标准去考虑如何留住和培养他们,可以考虑高薪养着他们。”广州一家本土房企的副总监表示不再会单纯以年终奖作为对员工的鼓励。
上述副总监称,公司近年来将加大在商业地产方面的投入,因此,他希望推动公司加大对这部分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不可能复制以往简单的以销售业绩、创收业绩、拉项目的业绩等要素去定夺一个商业地产的人才在公司的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