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卫生部:是否出台白酒塑化剂标准尚未确定

2012年12月13日 08:11  中国青年报 

  塑化剂标准没有时间表 泡沫消退凸显产能过剩

  乌云笼罩白酒业

  本报记者 白雪

  继酒鬼酒之后,茅台酒又一次让白酒塑化剂超标的疑云盘踞公众的心头。

  12月9日晚,名为“水晶皇”的网友在新浪博客中公布了自己对茅台酒的送检结果:“茅台酒被检出塑化剂超标120%”。消息传开,连资本市场也受到冲击。12月10日早,贵州茅台停牌,白酒类股票普遍下跌。当天下午,贵州茅台紧急召开机构投资者电话会议,因为参会人数太多,系统两度瘫痪。晚间,茅台公布了3份检测报告,自证产品质量合格。12月11日,贵州茅台复牌,强势上涨。

  眼下最能吹散疑云的,莫过于一个关于塑化剂的真实信息。

  而今天,卫生部的有关官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对白酒所含塑化剂,是否要出标准尚未确定,更没有时间表。

  在塑化剂疑云之外,业内人士看到的是,在经历了“日进斗金”、高歌猛进式的发展后,白酒行业产能过剩的阴云正在积聚。

  白酒行业是否需要塑化剂标准

  网友“水晶皇”称,他于11月29日在香港北角的茅台酒专卖店买了一瓶53度的飞天茅台酒,送去香港一家化验所,进行了常见6种塑化剂的检验。结果显示,这瓶酒检出DEHP(邻苯二甲酸二,塑化剂的一种)含量为3.3mg/L,超过卫生部规定的最大残留量1.5mg/kg。

  这些天,一些白酒厂家也先后贴出检验报告自证。也许是觉得还不够,搜狐酒评网也想尽办法送检了一批白酒,经过“两天两夜的检测”,结果显示“送检的白酒都符合国家标准”, “高端酒才有塑化剂是谣言”。

  权威部门有过表态。11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以接受新华社专访的形式表示,经过排查,目前尚未发现有人为故意向白酒中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塑化剂)的情况,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主要来自白酒生产、储运过程中使用的塑胶容器、管道、密封材料和包装材料的迁移及环境影响等。

  即使暂时排除了人为添加嫌疑,人们心里依然感觉“不牢靠”。问题在标准上。

  “水晶皇”所称的“卫生部规定的最大残留量”和酒评网所说的“国家标准”,都是一个针对性不强的标准。2011年台湾发生塑化剂污染事件后,卫生部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设定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的临时限量,其目的是排查在食品中人为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行为。

  在上述表述中,说明了所谓的最大限量,是一个“临时”的数值。

  送检的企业和个人还常常引用“卫生部551号文”。这是卫生部2011年6月22日发布的函,函件通知各部门严禁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塑化剂)当成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应当严格执行《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规定的品种、范围和特定迁移量或残留量……”,并规定了“DEHP、DINP、DBP(三种塑化剂)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

  问题随之而来:如果白酒中的塑化剂并非是有人主观故意地当做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放进去的,是否还要执行这些规定?去年“临时”规定的效力,是否适用于近期情况?按551号文件所述,用的是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相关标准,是否适用于白酒?

  今天上午,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这些问题。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回答说,551号文件是很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控制违法添加。目前有关部门对重点食品开展塑化剂的相关监测。“这方面的监测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我们国家食品中的塑化剂迁移或者污染,是否存在人为添加的情况。二是为制定标准积累经验。”

  苏志告诉本报记者,是否要出台白酒所含塑化剂的相关标准,有关部门还在认真研究、评估,没确定要出标准,更没有所谓的时间表。“不是出了一个新事物,我们就要出标准的。”

  最大的风险:塑化剂摄入总量不明

  早在2011年6月,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就获知了白酒中含有塑化剂的有关信息,并于2011年12月通知行业就此进行整改,提出了白酒生产过程中塑化剂迁移等问题。

  中国酒协表示,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最高为2.32mg/kg,最低为0.495mg/kg,平均为0.537mg/kg。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

  酒鬼酒事件发生后,中国酒协的数字一度成为参考值。可是,人们很快发现,这个消息还是不够准确。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研究塑化剂问题17年,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常用的塑化剂多达20余种,国家明确提出最大残留量的塑化剂有3种,标准值各不相同。上述测定值没有明确是塑化剂总量,还是一两个指标,“如果以含量要求最严格的DBP标准判定,酒协检验的所有白酒塑化剂残留量均超标;但如果以较宽松的DINP标准衡量,所有白酒均不超标。”

  在白酒塑化剂问题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称,根据国际通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欧洲食品安全局推荐的人体可以耐受摄入量,以媒体报道的酒鬼酒中DBP含量为1.08mg/kg计算,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即使每天饮用1斤,其中的DBP也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这个说法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

  2010年10月,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研究团队选取广州各大超市不同品种的56份方便面作为研究样本。结果显示,DBP和DEHP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后,柳春红曾表示,当年研究中测得的方便面调料或面饼样品中的DBP和DEHP含量非常低,只有每天坚持食用几包方便面,DPB的暴露才可能存在风险,DEHP则要每天吃到20包才可能有暴露风险。

  “但是如果人们既喝酒,又吃方便面怎么办?”厉曙光表示,在目前塑化剂的风险评估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总量暴露评估”,即人们从不同食品中摄入的塑化剂总量不明,而目前最大的风险就在于这种“不知道”。

  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唐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酒鬼酒事件发生以来,一些厂商决定,从11月19日开始,所有涉及塑料材质的都停用,宗旨是“虽然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的事,先排除了再说”。还有一些企业调出库存进行抽样,把数据收集起来,“未来国家有没有针对白酒所含的塑化剂的标准,标准定在多少,还不知道,我们必须先摸个底。”

  白酒业逆周期扩张能否持续

  一个不愿具名的白酒企业总经理告诉本报记者,这段时间业内人士谈到塑化剂“风声鹤唳”,“不得不重视”,但在他看来,或许过去10多年间盲目快速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才是白酒行业的风险所在。

  1999年到2009年是白酒的“黄金十年”:茅台酒从消费品变成奢侈品;大量二线品牌如郎酒、洋河在这期间获得长足发展,登上新台阶;大部分酒厂以每年业绩增长40%~50%的势头前进;不少白酒企业纷纷推出“百亿计划”。但是,10年来累积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行业数据显示,自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间,中国白酒实际产量、销量平均增速不足7%,可相关品牌白酒的营业收入、利润动辄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涨价”,成为白酒业迎来“盛世”的主要推力。

  在塑化剂风波之前,中国白酒业的表现可谓“酒劲十足”。高增长支持了高股价。在低迷的中国股市中,白酒板块成了各路资金的“救生舱”。在许多股票跌幅超过两位数时,今年以来,贵州茅台上涨26%,酒鬼酒甚至增长1.4倍。

  上市公司三季报显示了该行业强劲的上涨态势。几大知名白酒企业贵州茅台、酒鬼酒、泸州老窖沱牌舍得等,都以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超速”增长姿态出现。以贵州茅台为例,公司前三个季度累计实现营收199.31亿元,同比增长46.10%,超越了去年全年的收入,为股东赚得净利润104.2亿元。

  有人统计,前三个季度有274天,相当于茅台每日为股东赚得3802.94万元,如以近期黄金每克约340元计算,每日约能赚得110公斤黄金,完全可用“日进斗金”来形容。

  2011年被认为是白酒业的“巅峰之年”。当年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46.67亿元,同比增长40.25%;实现利润总额571.59亿元,同比增长51.91%。可今年三季报出来后,市场又有了新的认识,称2012年将是白酒业“又一个巅峰”。

  白酒业“泡沫已现”的呼声不少,可总是被白酒企业一个又一个亮丽的业绩吹散。

  某基金公司经理曾撰文评价白酒行业称,“中华民族文化走多远,中国白酒就能走多远”。而一篇业内流传的网文称:“水往低处流,酒往高处走”,但凡抓住了机遇、勇于涨价的品牌最终都是胜利者。

  根据《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白酒总产量将达到960万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长8%;可刚到2011年,也就是“十二五”的第二年,我国白酒产量就达1025.6万千升,同比增长30.70%。“变化”早早超过了“规划”,产能过剩的阴云正在积聚。

  有人粗略统计,按目前各个酒厂“大跃进”式的扩张规划,到2015年我国白酒消费量有望达到5000亿元,而2011年整个中国白酒的市场消费量约在2000多亿元,3年市场消化量需要增长一倍。按照中国13.7亿人计算,到“十二五”末人均消费白酒要达到365元。

  “他们都希望消费者喝高点,其实是他们自己喝高了。”北京一位酒业资深营销人士揶揄说,白酒业“正被自己吹起的泡泡忽悠着”。

  “吹泡泡的”显然不只是白酒行业自身。知名的联想控股公司正在把白酒业当做投资的战略目标,去年到今年,他们分别投资了湖南武陵酒业、河北乾隆醉酒业、泸州市蜀光酒业,还计划洽购山东孔府家酒业和安徽文王酒业。

  此外,“豆奶大王”维维股份先后收购枝江酒业和贵州醇酒厂、乳制品企业光明集团则入主全兴酒业、北京申亿通公司并购董酒等,说明各路资金也正给白酒行业添柴加火。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在《2011年行业发展趋势总结》中提出预警:白酒产业的蓬勃发展对资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而投机资本以抢占资源、谋划上市为目的,这种“搅局”有可能打乱白酒行业的正常生长。

  业内批评人士反思称,酒业的疯狂扩张已经带来“拔苗助长”的危害。现在,越来越多白酒品牌对渠道挤压过于严重,竞争过于激烈,价格战频繁上演。该人士称,白酒市场膨胀得“太急也太快”,可能使白酒企业“未富先大”、“未老先衰”。

  疲于应付塑化剂疑云的白酒业,也许更要重视大片乌云即将涌来。其一,中国经济“软着陆”后,投资增速不可能保持从前的高幅度,加上政府严控“三公”消费,相应的市场消费能力很可能步入衰退期;其二,“送酒的人不喝酒,喝酒的人不买酒”,这使得白酒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这种由人情消费维系的高增长很难持续;其三,消费升级换代,同时伴随着健康消费方式兴起,“只能喝倒”的酒场习气正在发生转变,人们的消费习惯,也会逐渐从贪高价的“豪饮”,转变为享受高品质的“品饮”,这将对白酒市场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本报北京12月12日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联合国安理会谴责朝鲜发射卫星
  • 体育莫里斯41分北京擒新疆 阿联27分广东险胜
  • 娱乐李阳被曝曾重婚 F字粗口骂妻录音曝光
  • 财经西部多省提居民五年收入倍增计划
  • 科技谷歌2012年搜索热榜: 江南Style入围
  • 博客强奸门女主播还有猛料 少女杀死性侵大叔
  • 读书国殇日:勿忘中日历史惨痛黑镜头
  • 教育学子期末开启学霸模式 图书馆一座难求
  • 育儿老人与孕妇抢座6成网友称孕妇应优先
  • 曹凤岐: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陶冬:猪肉正在关闭降息窗口
  • 陈序:美国人开始过得比父母差
  • 熊鹭:多管齐下建设美好新农村
  • 西向东:为啥现在很多男人还没女人高
  • Kingsley:伯南克眼中的全球化
  • 林园:我投资茅台的故事
  • 吴玉慈:印度经济会超过中国吗
  • 黄鸣:为商就该如此卑鄙吗
  • 如松:通胀与通缩相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