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记者 孙卫涛
塑化剂的风波似乎还没有结束,这次中国酒业协会又被推到前台。有不少业内人士质疑,此次塑化剂事件中,中国酒业协会不但没起到“帮助”企业的作用,反而帮了“倒忙”。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甚至对《投资者报》记者直言:“这次酒协把企业卖了,它应该是企业的代言人,应该站在企业这边。”
但是得罪的又岂止是酒企,不少消费者都在埋怨,中国酒业协会没有及时向公众公布白酒含有塑化剂的事情,反而隐瞒长达17个月。
酒企消费者两边得罪
11月19日,一篇题为《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的媒体文章让酒鬼酒陷入了塑化剂丑闻,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随后中国酒业协会做出回应: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最高2.32mg/kg(超过国家规定约8倍),最低0.495mg/kg(超过国家规定约1.7倍),平均0.537mg/kg(超过国家规定约2倍)。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
这一声明一下子把所有的白酒企业都“得罪”了,虽然表面上没有企业敢站出来指责中国酒业协会,但是私下里都在埋怨协会声明连累了自己。
“这次酒业协会态度比较暧昧,一般情况下,食品安全问题得找政府管理部门,如果没有权威的官方说法,就不要乱说话,这次坏就坏在白酒协会身上了,某个企业超标也就算了,还说所有企业超标。”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孙希对记者说道。
随后,不少白酒企业纷纷表示自己的酒没有含塑化剂。比如,洋河股份副总裁、总工程师周新虎表示,洋河在白酒流转过程中采用不锈钢设备,故产品中不存在塑化剂质量问题。
但是得罪了酒企的协会,还没有完。之后,中国酒协的另一份声明又将消费者得罪了。
酒企的下一份声明表明,2011年6月,塑化剂在台湾曝光,之后,酒业协会开始发现白酒产品中基本都含有塑化剂成分。2011年12月,中国酒业协会向酒企发布通知,明确要求白酒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并特别提到了对塑料瓶盖的检测。
2012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理事会会议和2012年7月中国酒业协会全国白酒国家评委年会上,再一次向白酒企业提及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问题。
因此消费者质疑为什么面对如此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一个行业协会不给消费者提醒,道德何在?一边是企业,一边是消费者,中国酒业协会究竟站着哪一边?
有官气没权力 大企业不买账
“酒协是没有经费的,靠向企业化缘,主要工作就是想办法创收,唯一的权力就是制定标准。国标委因为不懂,基本听酒协的。所以它不敢得罪企业,又不敢得罪政府。”一位接近协会的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酒协没权威,大企业都不买账,没人理。
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中国酒协虽然两次内部发文要求酒企注意此事,但是无奈有的酒企就是不听。
酒类营销专家王传才对记者表示,“当时中国酒业协会希望能在内部解决,如果大张旗鼓做,容易说不清,让消费者产生误解。其实一些大企业当时已整改,但有些企业没有做。这些企业也不是花不起钱,关键是大意了,没有认真对待这件事。”
而上述接近协会内部的人士则对记者表示,中国酒业协会当时就没有重视这件事。“酒协是从轻工部食品局酿酒处转过来的,理事长王延才1982年毕业就在轻工部食品局酿酒处,说白了就是有官气,没权力。这些协会的人就是赶场子,拿红包。”这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酒协既残留国家机关作风,又没有国家经费养着,自负盈亏,所以地位很尴尬。
“酒协的作用有点类似于政府,是一个政府外派的管理机关。协会必须要严谨,不能乱讲,发表一个声明就要承担责任,不一定像媒体想的那样一定要站在酒企的一边,我觉得协会是客观公正地去解释了这个问题。”王传才表示,客观上本来这个事情就是事实,可能协会说的时候显得比较生硬。
记者也曾多次试图联系中国酒业协会,想弄清楚此次事件中国酒业协会到底做了哪些工作。但是多次联系,并未联系到相关负责人。
上述接近协会的内部人士表示,“现在中国酒业协会需要进行调整,以前以为发发文件开开会就是本职工作的思想要转变。”
此前,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副秘书长甘权曾对媒体表示,声明发布之后,协会的工作就基本结束了,能做的仅是上传下达,剩下的要看政府怎么制定标准和要求。
不过,上述接近中酒协的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事件还在发酵,协会还没有回答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中国酒协说,塑化剂问题是一个行业性现象,高端白酒含量高,低端含量低?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