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凯 马志强摄影报道
据行业统计数据,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50%-60%,配戴眼镜的人数多达3亿。国家质检总局测算数据显示,每年有近1200万人配戴了不合格的眼镜。从国产到合资再到进口,眼镜的身价一路上涨,但懂行的人却微乎其微,更没有人知道它到底如何估价。
现在的眼镜已经逐渐成为高消费品,一副眼镜低则几百元,高则千元万元。记者将镜片分类为树脂材质、加膜、防紫外线、非球面等进行同一规格比较,发现同一规格下同一型号的镜片价差上千元,市场上的眼镜售价让消费者看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的几个眼镜店,实地调查了一番。
首先,记者来到位于王府井附近的几家眼镜品牌店。这几家店的装潢都不错,当然价格也“不错”,一般的镜框都要一两千元,贵的要上万。记者向营业员询问了一款超薄镜片,标价为2980元,而且没有任何折扣,这样的价钱相信大多数消费者都很难接受。
随后记者来到了潘家园眼镜城。在北京,潘家园已成为“便宜眼镜”的代名词。潘家园眼镜城是由很多私营的眼镜商组成,产品玲琅满目。记者走进了一家装潢不错的眼镜店,同样向售货员询问了之前咨询的同款超薄镜片的价格。记者看到这款镜片的标价同样为2980元,但售货员向记者表示,可以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打七折,也就是2080元,与品牌店的价格相差了900元,这个售货员还向记者介绍,其他品牌的镜片都是打五折,而且称:“如果真要,价格还可以谈。”
同样的产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价格差?潘家园眼镜店的一名售货员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我们的眼镜和品牌店的都是一样的,他们很多产品都是从我们这里进得货,因为他们的店面费用高,所以卖的就贵。”同样的问题,品牌眼镜店的售货员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潘家园眼镜店都是个体经营的,产品质量都不行,根本没有这么高品质的产品,基本都是假的。”
业内人士表示,眼镜店一般开在繁华的街区,而看似冷清的生意却总能支撑昂贵的房租和装修,他的成本靠什么来消化呢?自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要从眼镜的利润中来。眼镜都是大同小异,品牌不一样,而价格的差异就表现在品牌上。
行业专家表示,规范眼镜行业,需要物价、工商、质监、消协等多部门联合作战。物价部门应对眼镜市场价格进行合理指导,工商部门应适当提高从业门槛,质监部门应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消协则要对投诉面较广的质量问题重视,并对违规企业进行通报。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止眼镜市场的无序竞争,保障眼镜行业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