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宗馥莉:最勤奋的公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21日 22:09  经济观察报微博

  叶林梁园园

  这

  算是宗馥莉首次公开主动面对媒体。她给浙江大学捐赠7000万人民币成立馥莉食品研究院的事情足以引发外界猜测,自然免不了其中一种:“成立研究院是否最终还是为娃哈哈的未来培养一批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她脸色很快变得凝重起来,略显气愤地否定:“这件事与娃哈哈以及我父亲没有任何关系,我不希望研究院出现任何与娃哈哈和我父亲有关的字眼。”之后的这句话频繁成为她强调的重点。

  宗馥莉始终想打破父亲的“光环”,她的强势和果断与她父亲如出一辙。她被公司上下尊称为“最勤奋的公主”,这种评价并不夸张,她几乎是公司每天到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

  2005年回国后,她便担任娃哈哈集团萧山二号基地管委会主任助理,之后任萧山基地管委会副主任、杭州宏胜饮料集团总裁。2010年,宏胜饮料实现营收64.37亿元,之后,她又开始掌管娃哈哈集团进出口业务,担任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去年,进出口公司的营收已达到2800万美元。这些年,她频频出国,参加大量国际展会,目的是将娃哈哈产品推向世界。在国际化道路的探索中,宗馥莉意识到,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卖几瓶饮料到国外,而是整个生产链,包括生产、销售和采购供应链都在全球建设。强大的野心,让她希望娃哈哈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国际化的食品企业。“但这一根基,就是先做好我们的基础食品科研教育。”在宗馥莉看来,食品研究院将成为娃哈哈走向国际化的一块基石。

  “人家已经想到20年以后,我还在想5年、10年,我是不是太慢了?”宗馥莉想要改变这个节奏。

  浙大的领导们评价宗馥莉是最苛刻的捐赠者,双方的谈判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最初浙大方面以为像所有企业捐赠一样,双方商讨之后,其他的事务便全权交由浙大负责管理即可,但这显然不是宗馥莉的初衷,她不仅严格要求浙大需要对录取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还细化到所聘请的教授和每一笔钱所投入的切实用处;在合作模式上她摒弃了传统的产学研一体化,并坚持要求浙大做好前期规划,明确整体思路和方向。这对学校而言都是从来未有的先例。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任何一条路不一定要按照规律去走,20年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跟现在我们要面对的经济环境不同,我们需要探索一些新道路出来,不能墨守成规。”宗馥莉希望能成为这个颠覆者。

  颠覆性的捐赠

  经济观察报:食品安全现在是全社会都很关注的焦点,你捐资设立食品研究院的初衷是什么?

  宗馥莉:经常出国会做一些比较,感觉中国在食品安全研究这块很薄弱,没有花时间在基础上做深入探讨,和国外相比,层次差很多。另外,在整个食品教育领域也没有比较出名或规模大的学院。国外已经在引导消费者如何吃得更健康时,我们还在引导消费者怎么吃得更安全;国外已经由原来研究化学反应带来的问题发展到病理性的研究,而中国却还在化学反应阶段。

  娃哈哈是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如果我都不关注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不觉得少做很多事情吗?我都不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中国以后在全球就没有这个地位了!

  经济观察报:那这件事会给娃哈哈带来哪些可能性的商业机遇?

  宗馥莉:这个跟企业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不需要宣传。做这个事情完全是为整个行业做的,我很不希望在这个研究院会有娃哈哈或者是我父亲的名字,这件事情我甚至没跟父亲讨论过。

  经济观察报: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备这个事情?和浙大商讨建立研究院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争议?

  宗馥莉:整整谈了一年,他们觉得我很苛刻,合约签到凌晨十二点。我要求各项都严格考核,考核就业率,考核学生是不是专注在这个领域里,考核高端师资力量有没有到位等等。并且要求研究院在成立的时候就把后面的思路拿出来:你会做哪些方向,做到什么程度,后期的规划。这对学校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先例,但我坚持要他们把整个事情都前期规划好。

  经济观察报:浙大最初以为你捐赠7000万,剩下的都由他们来运作,事实上,你提出了很多令浙大出乎意料的要求?

  宗馥莉:是的,我是希望每一笔资金都切实用到实处。所有资金都捐赠给浙大教育基金委员会,教育基金委员会单独成立一个专项基金,理事会共有13个人决定资金投放,9个人来自浙大,另外4个人是我安排的。一部分是用于聘请国外一流的教授、专家;一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学生和老师参加一些国际国内论坛的主办,作为国际上的交流平台,或者我们自己来举办,我希望能够争取国际营养大会2015年在杭州开;另外一部分是用来送学生出去留学的费用,这块是大头。

  经济观察报:你们在谈判的过程中肯定也遇到很多分歧?

  宗馥莉:也不能叫分歧,只是我提出了很多创新,有来自工作效率上的,也有思想上的碰撞。我从小在美国读书,对教育培养有自己的看法,这跟浙大的体制或国家的教育体制有很多不同,我会逼迫浙大去做一些创新,推动他们往好的方向走,当然都是我自认为好的方向。

  比如捐赠,很少有企业用到人才培养上面,更多的是捐一个大楼,或是捐助一些贫困大学生帮他们改善生活,而我是直接用在教育研究领域,我会要求老师一定是国际上专业的顾问或是退休的一些老师来做执行院长,浙大方面最初很不理解,因为在国内高校还没有聘请国外的全职教授,基本都是兼职或者是交流几个月。

  我为什么不弄一个产学研合作的项目,科研成果还可以归企业所有?通常企业出资来建立都是产学研的方式,但我认为培养人才是为整个行业的。

  经济观察报:当时有没有考虑到这项捐赠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宗馥莉:有,可能会变成跟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一样,常规性的培养出来一大堆都去写论文的人,然后评职称等等。虽然这都不是我的初衷,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希望有更多人关注教育,关注食品行业,我想尽最大可能去改变。对这20名学生(今年首批录取了20名学生)来说已经是一个开端,总要有人去做,我不能保证这件事做了就一定不会出错,但我想第一个尝试。

  争取行业话语权

  经济观察报:你理想中的食品研究院蓝图是怎样的?与以前的科研机构相比有哪些不同?

  宗馥莉:我希望将来的馥莉食品研究院,是中国的一张名片。肯定能做到,我还这么年轻。国内的食品研究院有上千个,但都没有自己的特色,整个基础研究比较紊乱。我希望把这个研究院变成有自己特色的,作为改变中国现状的一个途径。首先,我们为中国食品领域培养一些人才,可以是研究机构的,也可以是监管机构的,或者是其他领域的一些专家。其次,我们要提供一个平台,和国际有交流、有思想碰撞、有创新题材。我们科研领域要多做一些基础研究,把落下的课给补上,另外要增加中国特色的一些研究,例如大豆本来是中国的东西,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但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反而是欧美国家研究得透彻,最后变成他们的东西。

  在教育领域,我希望能打破传统的教育常规,不希望将来培养出的学生仅是写论文,或者传统的研究者,我会用相对开阔的视野去培养这些人,去激发他们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学院会经常安排一些对外交流,把学生送到国外学习一到两年,参与国际上的一些论坛,让他们更充分地了解国外的人在做什么。当然,对教育应该有耐心,至少要通过一两届学生去慢慢实现这个目标。

  经济观察报:你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否就是公司对人才需求的一个方向?

  宗馥莉:我觉得不会啊,对公司而言是面对市场的,这是我对整个行业人才的期望。在整个中国食品领域,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他们并不明白这个条例出来之后会产生什么影响,是对还是错。很多时候业界和政府的疑问也在这里。我们希望培养一些人才,在更深入的领域做一些探讨,去完善法律法规,使食品业的环境更加和谐。

  学生毕业后有可能成为公务员,进入监管部门,有可能做科研,也可能做食品企业的高管,我希望在食品行业的相关领域里,能有一些人才来领导这个行业走向规范化。中国要想更好地认识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必须先要针对这些问题改善教育人才培养计划,这样才能促进行业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你其实是希望馥莉食品研究院能在整个行业拥有专业的话语权。

  宗馥莉:是的,不光是在中国,在各大院校都有权威性,更多的层次上,我希望它能够代表中国在整个世界都有话语权,有自己的地位!最近食品安全问题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存在很大的疑惑,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声音能证明我们其实有这个能力去做好这个事情。希望这个研究院的设立能够(使中国)在这上面至少有个起点,可以通过举办各大论坛,一些研讨会,提高自己的地位,从而带动整个中国品牌走出去。

  经济观察报:难道就不期望研究院能给娃哈哈带来些什么?

  宗馥莉:我们处在食品饮料行业的前端,如果行业发展得更加健全规范,公司自然就会从这个行业里受益,并不是说一个人或者一个科研产品对我们而言有什么帮助,应该是共同发展才能把这个平台做得更好,以后才能在国际地位上有话语权,因为我们代表的是中国。

  探索真正的国际化

  经济观察报:中国食品企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一直很弱,你带领公司在进行国际化探索时都遇到哪些困难?

  宗馥莉:他们大部分会担忧中国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来源是否安全,对中国食品不信任。一方面,他们对我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发展中国家或者第三世界的国家层面,对中国的认识并不深入。在食品标准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存在很大差异。国外对相关标准研究得很透彻,各项指标都非常明确,但对中国而言,只有发生问题了才会考虑制定这方面的一些标准。

  中国食品行业的相关标准是有,但并不全面,不能把标准只局限在针对产品本身,其实跟相关企业的配套也应该有严格的标准,比如说原料,瘦肉精的事情应该从养猪环节就得到规范,而我们现在还停留在最终出来的产品上,没有追溯源头,我觉得应该关注整个产业链,而不是针对某一个环节。

  经济观察报:国内食品企业对国际化的理解是不是有很大的偏差?

  宗馥莉:大家都还停留在以往的国际化,认为只要我把我的产品卖出去就是国际化。我认为的国际化应该是整个供应链都在全球建设,包括生产、销售、采购。在我的概念里,中国还没有一家企业能真正做到国际化。

  经济观察报:中国的食品业进入国际化的壁垒有哪些?

  宗馥莉:通过这几年对国外公司的了解,发现他们很多都会做长远规划,做更多基础性的研究,他们目光放得很远。例如,他们会从基因转变就开始做研发,走在前面。在中国很多企业只会考虑明天的事情,这是一个层次上的差异。

  目前国内食品的多数成份表都不完整,一些能量、防腐剂、脂肪含量的标准都没有,中国消费者对食品信息的不了解很大程度上也缘于食品信息的不公开。

  对公司而言,会存在一些人才、技术上的差异。中国开放没多少年,一个人基本的远见就有差异,大多数海归只是停留在语言的沟通上,对西方文化只了解皮毛,并不了解他们的市场需求。

  其实最严重的问题是基础研究为零,有了基础才能做拓展领域,如果对基础都一无所知,又何谈研究。像苏丹红和地沟油,这都不是能放到食品里的东西,都是基本概念,但却有企业这么做。同时,政府监管不到位,导致我们对这些问题认知的缺失。我现在是在做最基础的,只是处在做准备的过程,我需要先解决好自己内部的问题,包括人才储备,对国外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

  经济观察报:企业应该如何做,从而缩小这个差距?

  宗馥莉:首先应该多研究国外在走怎样的道路,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或者消费者的需求。20年前我们还处在关注温饱问题上,现在已处于关注食品健康架构问题的阶段。作为企业,也应该跟着国民需求的变化而转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市场。

  经济观察报:国际化是娃哈哈的一个重要方向,你在公司都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宗馥莉:公司也在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而不是仅停留在产品本身的质量工艺配方上,基本上是从上下游去扩展。首先,我们对研发标准的质量体系严格把控,从源头到生产工艺,到最后成品出来以及售后服务都要稳抓。另外,娃哈哈扩大了对香精香料的生产,对产品配方有了更高的诉求,更多去研发一些纯天然的,更加健康营养的原材料,把产品做得更时尚,贴近目前消费者的需求,我希望能提供一些更加天然的添加剂或配方放入食品中,做一些中国特色的东西,比如枸杞、红枣。另一方面是整个包装,我们自己结合国际化的标准做一些模具的成型,包括规格,让消费者更方便携带;美观度上,过去的娃哈哈包装会比较土,现在公司设立专门的相关部门,根据全球的流行趋势去设计包装。

  经济观察报:你曾说过只有把国际国内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变得更加强大,核心竞争力更足,你具体是如何提高娃哈哈核心价值的?

  宗馥莉:没错,毕竟娃哈哈还是一个很本土的企业,最大市场还是中国,全球都在关注中国,我不会放弃中国本土的市场,只会去开拓一些新市场,尽可能与国际接轨,让娃哈哈与世界联系起来。我有两个团队,一个是负责中国市场的营销销售产品研发,一个去做国际上的探索。我觉得作为本土企业还更应该去探索一些中国文化的内容:如何把中国文化一并带动产品传达到全世界去。这应该是最完美的一个结合。

分享到: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陕西微笑局长杨达才严重违纪被撤职
  • 体育欧联国米两度落后补时平 利物浦5-3逆转
  • 娱乐北欧杂志再登英王妃裸照 称满足读者好奇
  • 财经最大面粉企业陷致癌门 北京市场建议停售
  • 科技12306火车票网购攻略(十一版)
  • 博客台湾为何没研制原子弹 日系车主的厄运
  • 读书太阳旗坠落:日军不愿提及的十大败仗
  • 教育南方科大校长回应招生“回归”高考
  • 育儿小学教师16年前生二胎16年后被开除
  • 健康大米里加硼砂? 喉癌组织真能咳出来?
  • 女性时装周模特豪放露肉 凯特王妃亚洲行美妆
  • 尚品一席关于龙虾的盛宴 跑车界的北欧爱迪生
  • 星座运势有气无力的下周 秋分转运禁忌
  • 收藏30万纯金盘被掉包 树瘤价值超过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