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能简单地判断说某些行业和企业就走到了尽头、没有出路了,还是应该把这些问题放在全球的视野中去看”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瑜 | 天津报道
本届夏季达沃斯,“重塑中国的制造业”、“下一个制造前沿”、“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这些议题成为焦点。
进入2012年,中国制造业呈现出疲软状态。汇丰控股有限公司8月发布报告称,当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跌至47.8。实际上,7月份该指数已跌破50,为49.3。
50是一条警戒线,低于50表明制造业活动萎缩,反之则表明扩张。而中国这一指数已经连续10个月下跌。
事实上,出口导向型的“世界工厂”中国仍在受欧美经济萎靡的拖累,外需不振。加之经济刺激政策的副作用,导致目前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及增长乏力。
中国制造业还能令人保持信心并再度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吗?《瞭望东方周刊》就此独家专访了参加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亚洲制造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蒋锡培(微博)。
蒋锡培本人也是一家大型企业远东控股集团的董事局主席。这家企业目前在中国电缆业的市场占有率居于首位。他表示,与巨大的导向性基础设施投资相比,市场状况以及企业自身情况更能恢复企业家信心。
哪个行业都不能离开制造业的基础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以制造业起家的企业家,你如何看待那些对中国制造业的悲观看法?
蒋锡培:其实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蓬勃发展的,到现在也保持着很好的基础,只是因为目前的金融环境、经济形势不乐观,所以对它有所影响。尽管现在很多人对中国制造业包括中国经济未来两三年有很多担忧和顾虑,但我相信前途是光明的。目前的一些数据和指标只是受经济现状影响的一些暂时反应。
制造业提升空间很大,无论哪个行业,从工艺技术、材料使用到设备等等,都有很多需要改变,生产环节中很多原料和技术还依赖进口,因此有很大提升空间,机会也很多。哪一个行业离开制造业还能发展起来?无论是物流业,还是金融业、医疗、教育等等,都需要依赖制造业作为基础才能健康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今年煤炭行业普遍开始负增长,而钢铁行业处于价格崩盘边缘,你觉得这能否反映出中国制造业整体不景气?
蒋锡培:行业从发展的阶段、增长的角度及市场的需求等各个方面来看,规模有大小,发展有快慢,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行业产生危机是因为产能过剩,有些企业则在金融危机中倒掉,只能说他们在各自的行业中没有处于领先地位,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我认为,目前不能简单地判断说某些行业和企业走到了尽头、没有出路,还是应该把这些问题放在全球视野中去看,毕竟中国是一个全球化的国家,受到阶段性的世界金融危机影响难以避免。虽然目前来看有些行业亏损了,有些行业临近破产边缘,但我相信只要运营方向正确,技术和科技创新能跟上,同时提升和优化管理,最终还是能渡过难关。
《瞭望东方周刊》:电缆是电力、交通运输等许多行业都需要的原料,从它是否也能判断出这些相关行业的情况?
蒋锡培:应该说可以从一个侧面提供判断依据。我们目前有50%左右的销量在电力和交通运输等基建行业,另外50%分散在其他制造行业。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其他制造行业的销量在2012年将与2011年大致持平,2013年可能略有增长,但增幅应该不会超过10%。
超过90%的行业产能过剩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很多发达国家也提出了制造业回归战略,直接针对中国的制造工厂,你如何看待?
蒋锡培:一方面说明我们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竞争已经不在同一个层级上,我们要向科技含量更高的领域去发展。
也不一定就因为劳动力价格要把工厂搬到其他地方去,除非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比如人工成本占整个销售成本的20%、30%甚至更高,确实应该考量哪里的劳动成本低到哪里去。如果人工成本占的比重不大,搬到哪里还是靠整体的大环境,包括法律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
《瞭望东方周刊》:导致企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都有什么?
蒋锡培:目前中国至少90%以上的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即使未来三五年都不投资,也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说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主要是产能过剩带来的危机。一些已经明显过剩的产业绝不能再投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使企业和社会创造的财富产生最大效益,而不是大量低水平、无序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白白消耗资源。
以电缆行业为例,目前就处于散乱无序竞争的状态。目前全国电缆企业有超过1万家,前10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加起来不足10%。而在国外,前5家往往就可以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2/3以上。这造成了电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不过,现在也是一个兼并收购的好时机。有些企业遇到了困难,而有能力的企业正好趁机调整结构。现在中国电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我们市场占有率第一,但比重也非常小,3%至5%,如果我们能把份额提高到10%,空间就很大。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兼并,刚刚投资了两家公司。我也希望兼并重组不是使用行政手段,而是充分尊重市场的选择。
投资需要企业提振信心
《瞭望东方周刊》:8月新增贷款由7月的5401亿元提升至7039亿元,国家发改委近日也批复了总规模巨大的基础建设投资项目,这些能提振制造业企业的信心和活力吗?
蒋锡培:投入基础建设和公共平台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些都和民生息息相关。但关键是适度、科学,不能为短期的繁荣而牺牲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要考虑到国家的实力和地方的承受能力,不能过度投资,以至于地方负债累累,压力太重,最后大部分都是负债经营,就会恶性循环。我们不能把未来20年、50年的事情在今天一下子做光。
实际上,有些产业不能再投资了,比如钢铁、水泥、太阳能等。钢铁、水泥,中国的产量已经占到全球的三四成,还有空间吗?从我们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污染的指标就可以看出过剩的趋势。
实际上,没有计划投资再生产,正说明企业的信心还没有被提振起来。投资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企业一般不会盲目决定。即使政府鼓励投资,但大家仍未看到有很好的市场需求。此外,还得衡量自己是否有竞争优势。企业最终会衡量自己的实力和外部环境这两个因素,而不会盲目响应政策。
我觉得,目前关键是怎么把存量资源盘活,先把过剩的产能消化掉。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行业的角度,这都比盲目再投入、为了GDP而GDP要好得多。
《瞭望东方周刊》:你觉得未来大家对制造业还会有投资的热情吗?
蒋锡培:中国有很多企业和企业家希望有投资机会,关键是看机会是否成熟。我相信有实力的企业还是会继续投资的,当然国家也会给予鼓励,毕竟制造业是中国的一个基础产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