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古越 实习记者 陈雪美 南通报道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对于一直看好熔盛重工收购全柴动力(600218.SH)而力挺到底的投资者来说,这种滋味是深刻的,足以成为他们不惜跨企业打起异地官司的理由。《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日前,除全柴动力机构投资者之一的兴业全球已委托律师起诉熔盛重工之外,还有不少全柴动力的中小股东也纷纷组团委托律师起诉熔盛重工。
此前,熔盛重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志熔在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案中涉嫌通过内幕信息套现巨额资金一事给熔盛重工蒙上了一层阴影,更是将其资金链问题推上高潮,因此,此次放弃收购一事也格外引人关注。
只能分手
近日,在备受外界猜疑和负面新闻的压力之下,熔盛重工高层打破沉默,诸多熔盛重工放弃收购全柴动力的细节水落石出。
熔盛重工总裁陈强在该公司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目前与全柴动力的合作并未结束,这也是熔盛重工首次对收购全柴动力的事件做出回应。同时,陈强针对公司运营及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做了相应解释。
陈强表示,2012年上半年,熔盛重工的营业收入约为54.6亿元,较2011年同期的87亿元减少37.2%,公司上半年盈利2.2亿元。
此前,记者曾于8月29日前往江苏南通如皋长青沙岛的熔盛重工造船厂实地探访,问及公司是否因为缺钱而放弃收购时,总裁办组宣部人员表示公告里相关事项已经说得很清楚。
陈强指出,“这是一个艰难而正确的决定,在目前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这是买卖双方损失最小的选择,也是熔盛重工的投资人和地方政府愿意看到的。”
上述总裁办组宣部成员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收购全柴动力主要是为了公司以后发展提供科研,希望借助国有企业研发的力量引进技术和人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认证,全柴动力也认为收购的路不一定合适。这就像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发现不合适,对双方都不好,只能分手。
跨企业诉讼第一案
对于饱受被套之苦的全柴动力投资者来说,只能拿起法律的武器向熔盛重工声讨。
公开资料显示,自今年7月份以来,包括兴业全球、宁波宁电等机构投资者在内,众多投资者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指熔盛重工虚假陈述、内幕交易。8月23日还到安徽省地方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维权,指熔盛重工虚假陈述、证券欺诈。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投资者“组团”聘请律师进行诉讼。
记者了解到,来自深圳的几十位投资者联合聘请了南京某律师事务所赵律师,为他们准备相关的起诉资料。此外,国内还有其它律师接到了其它全柴动力的中小股东的诉讼委托。
“如果直接起诉违约的话,则不需要证监会进行裁定,就可以向法院申请。”深圳的投资者们准备直接起诉熔盛重工违约。
山东星河律师事务所律师纪文军及其投资者则将诉讼重点放在熔盛重工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缔约过失”方面,并计划9月到江苏熔盛重工所在地南通去提起诉讼。
依据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以虚假陈述、内幕交易进行起诉,必须以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或刑事判决为前置条件。
全柴公司的股东起诉熔盛重工可以说是跨企业诉讼,而这是没有先例的。纪文军表示,熔盛收购全柴案,法律界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案件具有深远的示范效应。“不排除南通当地法院不收案不立案的可能。但我们还有第二套预案,如果在南通起诉不能成功,原告将分散,分别在各自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
熔盛重工的资金难题
近期,熔盛重工可谓多事之秋。
8月29日,记者走进了位于江苏南通长青沙岛的熔盛重工,便听到从远处传来龙门吊作业的隆隆声,看上去熔盛重工并没有受到一连串意外事件的打击。在熔盛重工造船基地实地探访时,看到身穿蓝色制服的工人不时从船体的分段中进出,很多陈放着的锈色船体等待上色,焊接工焊接的火花也不时喷溅,记者还注意到厂区的停车厂停满了工人的行车工具。
正如总裁办组宣部人员对本报记者所说的,熔盛一切正常。但是在船舶行业周期性下滑的形势下,熔盛重工账面上并不好看。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熔盛重工手持的111艘订单中,仅有两艘是新订单,且吨位也不大,两艘散货船加起来才折合15.2万吨,订单额5560万美元,同比下降95%。
其刚刚发布的财报显示,熔盛重工上半年净利润2.2亿元,同比下滑82%。不过,这一业绩还是建立在政府给予的6.7亿元的补贴基础上。如果扣除非经营性损益,熔盛重工实际上呈现亏损状况。而2010年和2011年扣除非经损益后的利润分别是8.7亿元和5.6亿元。
“经济环境不好,造船的都不好过,两艘船这个数字无可厚非。”总裁办组宣部人员对记者说。
然而,熔盛重工今年上半年只有54.6亿元的收入,手持58.8亿美元的订单数,若有船东再弃船或者拖延,偿还这些短期借款的压力可谓不小。
总裁办组宣部人员告诉本报记者,眼下,部分船东收船的积极性不高是事实,有船东主动来找你商量能不能延迟交付的情况是有的,因为船东收了船又没有货运还要交税,经营成本是很大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