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京东商城“挑衅”而导致苏宁、国美纷纷参与的电商“价格战”,在经历一片聒噪的混战后各方纷纷开始鸣金收兵。通过这场全民关注的价格战,电商恐怕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消费者更像被动地参与了一场“烟雾战”。
“一早起来就看到铺天盖地的微博转发,还以为是东京和苏联、美国战起来了。”这是8月15日微博上的粉丝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电商混战时,最深有同感的调侃。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网友们见证了一场电商江湖中的“三国争霸”。
截至8月20日,这场由京东商城(微博)主动挑起,苏宁、国美全力反击的电商价格战已经持续了6天。其间三家商场均公开对产品的销售价格作出承诺。京东称,其家电价格将实施“零毛利”,并比国美和苏宁便宜10%;苏宁表示,所有产品低于京东;而国美则回应,国美网上商城全线商品价格将比京东低5%。
然而经过几天的价格肉搏,消费者却发现,在3家电商销售业绩日益火爆的同时,商品实际优惠力度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而包括易迅、当当网(微博)在内的其他电商也对此次给出了“炒作成分更多”的评论。
那么,这场全民关注的家电价格战背后,究竟谁达到了预期目的,谁在为价格战买单,而谁又坐收了渔人之利呢?
“平分天下”变“三足鼎立”
8月15日上午9时,电商大家电业务的价格血拼正式打响。
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坦言,京东大家电3年内零毛利,要以此将国美、苏宁大家电的毛利从20%打压到10%。京东商城希望通过直击对手命脉,能与苏宁、国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平分家电零售渠道。
事实上,作为此次挑起战端的京东掌门人,刘强东的怨气已经积攒了许久。
在价格战打响的前一晚,刘强东发布微博公开了挑起战争的原因:“很多人猜测这场战争的原因,我公开出来:造谣京东没钱卖地给普罗斯我没怒;店庆来砸场没怒;枪文来黑京东没怒;阻挠供货商和京东合作没怒;但是动用个别地方政府关系来整我们,我怒了!”字里行间无不充满对同行间竞争残酷的愤怒。
然而面对京东的挑衅,苏宁方面则显得淡定许多。
苏宁易购(微博)执行副总裁李斌通过微博回应道:“商业竞争价格是一方面,服务才是根本。”苏宁还在价格战的同时推出三项服务升级计划,以此来狙击刘强东的强势入侵。
之后数日,苏宁与京东通过微博你来我往的隔空喊话与互相调侃,成了此次价格战直播最大的亮点之一。
就在双方口水战正酣时,他们的销售额已经双双破表。仅8月15日半天时间,京东大家电的销售额就突破2亿元,全天大家电销售额突破3.5亿元。而截至15日下午6时,苏宁易购网站访客数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10倍,整体销售规模同比增长了10倍。
而作为战争的另一大巨头——国美,这几天来也没闲着。
8月17日,国美宣布全国1700多家门店将保持线上线下同价,全系列、全方位向京东挑战,并称此次行动为“破网行动”。而到了8月19日,国美又在全国“破网行动”总结大会上提出,要继续与京东的价格战“打到底”。
“已经熬了好几天了,几乎都没有睡觉,24小时备战,就怕慢一步就成了炮灰。”面对此次价格战,8月20日国美内部人士如此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该人士透露,这几天国美产生的巨大销售额,足以让国美上下为之骄傲。
记者了解到,自8月17日国美正式启动全国多家门店“击破网价”行动后,门店宣战首日销售比平日相比增长4倍以上,整体增长达415%。
这场看起来本应刺刀见红血本无归的价格战,却为三方都带来了可观的销售业绩,这无疑激起了业内其他电商的微词。
TCL(微博)董事长李东生(微博)表示,在电商价格战疯狂上演背后,是电商加大对供应商货款的挤占。腾讯旗下易迅网CEO卜广齐也认为,整个“京东苏美大战”就是一个营销骗局。而且易迅网还透露,京东声称其大家电零毛利只是进销差零毛利,众所周知,进销差毛利并不包括厂家的销售返点等“后台毛利”,而家电行业的利润主要在后台毛利。如此刻意地炒作,只是想哗众取宠,而非实事求是地面对消费者。
价格“假摔”的炒作手段
相比于隔岸观火的电商同行,消费者对这场“大战”中的真真假假更加深有体会。
截至发稿时止,电商价格战已进行到第6天,缺货、改价、比价乱象丛生,电商新秀京东与老牌渠道苏宁、国美“口水战”不断,但身处其中的消费者却越发感觉到自己被戏弄。
北京网购达人林清对法治周末记者透露,因围观电商价格战,自己也打起了换置大家电的念头,而西门子(微博)的一款智能冰箱成了他的选择。由于正赶上出差,他只能赶在价格战开始后第四天下单。但此时林清通过对比三家电商价格后却发现,8月15日该冰箱在国美网上商城的最低价还为3399元,而到了8月19日,居然涨到了3999元;苏宁易购也从8月15日最低的3749元提升到19日的4099元;同样涨价的还有京东,这款冰箱价格从8月15日的3997元已经提升为19日的4099元。
这场声称至少持续3个月的“大战”,才4天就开始显露疲态。
对此,记者通过查询hao123购物热卖榜单,并随机抽取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的型号进行比价,再通过各大比价网的价格趋势变化图进行对比,发现榜单上的大部分商品在经过8月15、16日的低价销售后,确实已经重新上调价格。
而就算在价格战的首日,商品价格也并非一路下跌,而是涨跌互现。林清告诉记者,开战首日有些商品的价格比之前还高,有的商品则是4个小时变化四五次,消费者想捞便宜只能沉住气。以一款夏普32英寸高清液晶电视为例,刚开始价格一度跌至2288元,但随后又涨到4099元。这种波动幅度难以让消费者放心选购。
对此,北京市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德成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先调价再降价是电商的惯用招数,而且三大电商可比价的商品并不多,消费者很难真正做到货比三家。
记者根据一淘网监测数据发现,8月15日,三大电商纷纷进行多轮调价,其中苏宁易购、国美电器(微博)商品价格平均降幅在8%左右,京东虽然平均降幅最高,也只有10%左右,最高降价幅度284元。而就在前一晚,监测显示,京东商城在大家电品类上有近50件商品悄然涨价,价格涨幅从30%到100%不等。以松下一款55英寸LED液晶电视为例,该商品在8月13日、14日售价均为12999元,到15日零点,价格变为20999元,随后在白天宣布降价9500元,降至11499元。而以14日价格计算,实际降幅仅1500元。
即使真的找到了物美价廉的低价商品,消费者也不一定能将其收获囊中。
网友鑫游告诉记者,在价格战当天,自己在苏宁和京东花了几个小时注册下单,但结果都是被通知缺货。之后上网查询“比价擂台排行榜”才发现,许多标榜“最低价”的商品中,超过半数都处于无货状态。仅开战当天,京东的缺货率就高达29.63%,国美为2.76%,苏宁为11.12%。
对此,有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道:“不断地通过操作和炒作来忽悠消费者购物,才是电商价格战的本质。”
电商肉搏让比价网渔利
在电商江湖“三国争霸”之时,最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却并非电商本身,而是直播价格波动的比价网。
消费者想借电商企业降价潮满载而归,就需要借助比价工具货比三家。而比价网站无疑是最方便的选择,各家比价网站也在趁机制作噱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记者注意到,电商价格大战刚开始,一些比价网站如一淘网等,就已经迅速跟进,通过微博呐喊、发放观战红包、设置比价擂台等一系列方式,为战争煽风点火。仅15日上午,一淘网比价页面的流量就比平时增加了10倍以上;与此同时,一淘网旗下浏览器比价插件“如意淘”的下载量也增加了3倍以上,当日上午启动的活跃用户逾1000万。
而比价网站的参与,也进一步证实了网友们对于这场电商大战的真实性的怀疑。一淘网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8月15日,三大电商的大家电商品11.7万余件中,仅有5000多件商品价格有所下降,占比约4.2%;次日,在大家电品类,全网有超过13900件商品的价格开始上涨,平均涨幅在0.74%,价格平均上涨22元。其中,LED电视、洗衣机商品的价格上涨金额最明显。
但在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比价网站中法治周末记者发现,对于同样的对比数据,业内领先的比价网站却统计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根据网易有道购物助手发布的《网购价格不完全报告》统计,在价格的对比中,苏宁、京东、国美分列降价榜的前三位,其中苏宁的降价幅度为4.4%,京东的为2.8%;在一线品牌和二线品牌降价比率方面,京东则达到64%领先苏宁易购38%的比率。
但是一淘网的统计数据却显示,在宣布参加价格战的商家中,8月15日商品价格最高降幅也只是京东商城的10%左右,最高降价幅度284元;苏宁易购、国美电器商城平均降幅在8%左右。但如果统计涨价商品,京东涨价商品120余个,平均涨幅15.82%,金额200元左右;降价商品440个,平均降幅9.75%,降价金额152元。虽然看上去降价商品更多,但实际上,降价商品中一半缺货,京东总体价格实际上涨了1.2%左右。
对于两家截然不同的统计数据,京东商城刘强东回应称:“所谓比价网站本身是竞争对手恶意攻击,京东卖至缺货的情况已可以作为京东大幅降价的明证。”刘强东以此来反驳比价网对于京东商城的不利数据。
对此,易观国际(微博)B2C分析师陈寿送分析指出,京东价格战期间,并非单纯地下调商品价格,有时会直接发放满2000元减300元或满3000元减500元的大家电优惠券。这或许是造成比价网站的统计结果与京东的降价幅度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此外,一淘网与天猫(微博)商城同属阿里巴巴(微博)旗下,由于天猫未能成功地参与到此次价格战当中,其形象受损且与京东存在直接竞争关系,故一淘网比价统计的公正性仍令人质疑。如何保证比价网数据的公正性,也将是电商领域新的难题。
电商无序竞争难保公平
无论是先提价再降价的价格“假摔”,还是比价网的“徇私”,都是电商在此次价格战中进化出的竞争手段。而消费者在整个过程中却只能不断地沦为试验品。
“8•15”价格战刚拉开序幕,一个个真相帖就在微博、论坛上“浮出水面”,消费者把电商的历史价格和降价后的价格做对比,“有图有真相”地证明了各种价格的欺诈行为。
对此,中国网络法律网首席法律顾问赵占领对法治周末记者指出,先提价后降价的做法是一种虚假优惠折价,属于价格欺诈的一种表现,这种行为是违反法律的。我国价格法第14条明令禁止价格欺诈行为,其中第4项指出,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属于不正当价格行为。而国家发改委2002年起执行的《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7条也明确规定,“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者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的”属于价格欺诈行为。因此,如果消费者发现电商有谎称销售价格低于其他经营者售价的行为,则已经构成了价格欺诈。
但那些在各家比价网站浮现出来作“中间人”,试图揭穿价格“烟雾弹”的行为,也同样难以保证公正公平。
赵占领认为,如果比价网站拿京东某款便宜的产品与苏宁稍贵的产品作比较,很容易以偏概全,误导其他消费者。而且部分比价网站与所统计的电商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竞争关系,很难保证是否客观。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谁才是真正的第三方价格监督者。如今,价格监督的职责似乎都由消费者和比价网站“承包”了。事实上,他们只是市场的旁观者,并非监管者,类似的“价格监督”只能作为参考。真正的第三方价格监督者,应该是物价部门等行政执法机构,他们调查取证后公示的数据才最能令人信服,并可作为相关部门日后执法的有力证据。但可惜的是,这些监管者如今甚少现身,反而成为市场监管体系中的一个盲点。
近年来,电商价格战愈演愈烈,大有“至死方休”的趋势。
对此,阿拉木斯认为,在电商发展初期,打价格战无可厚非,但是沉溺其中,不可自拔,影响盈利就大错特错了。价格战本身对电商的发展来说,未必是好事。如今电商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寻找新的盈利模式的关键点上了,未来要有新的发展,必须创新,仅靠价格战吸引眼球并非长久之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