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业合资功过:已过度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2日 01:49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王道军

  十年前,几乎没人能够预料,中国汽车业会是加入WTO后最为受益的行业之一。

  正如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所言,“我们预期中的灭顶之灾没有到来,反而迎来了超预期的高速发展。”

  单从数字上即可窥见一斑。从2001年到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从234万辆激增到1800多万辆。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国。年均增幅超过24%,创造了世界汽车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汽车销量占全球汽车销量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4.27%,增加到现在的25%左右。

  而在汽车行业专家张兆钧看来,入世以前中国汽车行业制造和研发实力是最弱的,但却获得了最快的增长。可以说,入世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分水岭。

  “生产率提高了5倍”

  在入世以前,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一直受到国家高关税保护。

  饶达告诉早报记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那时候进口汽车的关税高达180%~220%。

  “那时候中国自己轿车仅有上海牌等几个品牌,消费者并不喜欢,于是就大量购买进口车。当时一年通过正规的进口和走私而来的汽车达到五六万辆。那时候国家外汇还不多,为了阻止进口车,只能提高关税,以此减少外汇支出。”饶达说。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行入世谈判,国外觉得中国的汽车关税太高,于是国家开始逐步下降关税,到2001年,下降了一半还多,达到80%~100%。

  饶达提到,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天津夏利被一汽集团兼并了。这个时候,大家感觉到,关税再降下去,民族汽车就要毁灭,因此,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加入WTO,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冲击是最大的。因为大幅度降低关税,中国汽车工业很难抵御进口汽车的冲击。

  张兆钧分析,中国入世的时候欧美大的汽车企业已经进入了韩日、东南亚等国,并且建立了工厂,进口车的关税降低、运费不高,而质量却很好,中国消费者肯定要买进口车,所以感觉到危机是正常的。

  因此,在中国入世谈判过程中曾经有一个说法,要是中国只能保护一个“幼稚产业”,那就是汽车业。为此,世贸组织同意给中国汽车行业6年保护期。

  入世后,中国车企的压力突然增大。

  据饶达介绍,2001年,中国乘用车的进口关税的税率还是80%~100%,到2007年7月就要降到25%,这样可使进口车的价格下降35%~40%,国产乘用车也要进行同比例下降,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然而入世以后,好像灾难来得并不是那么快。”饶达说,这是因为关税每年都在下降,外国人总在期待降得更多点,所以进口车反而增加不多。

  也就在这个时期,中国汽车的消费高峰到来。

  饶达分析,2002年、2003年,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放得比较宽。另外,又开始试点消费信贷,中国人对汽车的购买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出现了汽车消费高峰。

  中国的汽车工业从2002年开始了“井喷”式增长,汽车总产销量10年增长近6倍,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然而,因为吃进的库存太多,而消费信贷的坏账也开始增加,到了2004年,汽车销售量增速开始下降。

  随着关税的不断降低,进口车越来越便宜,国产车不降价就无法销售,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饶达举例说:“2002年,东风汽车公司一个职工一年只能生产两台多车,但是到了2011年,却能生产10多台车,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倍多。”

  入世对车企带来的改变,不仅是技术层面。

  饶达说,入世带来的压力使国企不得不变,“要想活下去,只能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饶达进一步说,这个变化对不同的企业也不同,变化大的快速成长,变化慢的就消失或被兼并,中国国内汽车企业也开始了大洗牌。“最终,上汽冲到了第一,曾排第五位的天津汽车为了生存让一汽集团兼并。”饶达说。

  “并非市场换技术”

  合资车企遍地开花,是入世后中国汽车业的另一景观。

  张兆钧认为,入世以后对中国汽车业产生最大的影响就是中外合资,“中国车企和国外企业合资,引进了技术,虽然外企挣钱更多,但其进入中国的步伐也降慢了,这样反而给了中国自主品牌一定的缓冲期。”

  饶达说,中国国有车企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而外资车企进入中国也是先和国有企业合作开始,因为那时候民营企业还比较弱,外资看不上。

  入世十年间,韩国的现代、起亚,日本的本田、日产、马自达,欧洲的宝马、奔驰,美国的福特、通用……几乎所有的大型跨国车企都来到中国。

  合资以后,借助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汽车的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当然外资也收益很多,除了技术转让费外,国家对合资企业的关税也降的很低,所以外资来华合资出现了高潮。

  饶达强调,中国车企和国外车企的合资并不是市场换技术。“其实用市场是换不来技术的,因为技术是无形资产,只能用金钱购买,没有一个技术转让合同是不与钱发生关系的。至今中国没有一个技术转让是用市场换来的,在中国的汽车政策和国家政策中,从来没有以市场换技术的提法,也没有这样的交易。”

  已经过度开放?

  当然,外资的进入改变了国内汽车产业的格局。

  2002年上汽集团联手美国通用收购了柳州五菱汽车,2004年又会同上海通用、美国通用收购兼并金杯通用汽车公司;2004年,上汽集团控股韩国双龙。

  而一汽集团则在2004年与日本丰田全面合作,取得海南马自达49%的股权。东风集团与日本日产全面合资协议,2003年成立新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2010年,吉利集团以约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创下中国收购海外整车资产的最高金额纪录。

  张兆钧认为,这十年来,中国内资车企追赶世界车企速度虽然不算快,但也不算慢。应该看到,韩国现代汽车,也是韩国集中了所有资源花费了几十年时间,才成为国际性的大型车企。

  但是,在饶达看来,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已经开放过度,涉及汽车整车的合资企业达到100多家。合资企业和进口车的发展,打压了内资乘用车企业。

  饶达还提到,整个中国汽车行业也在受“合资”冲击。

  在饶达看来,入世十年,中国汽车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是事实。但国外汽车巨头只承认中国汽车业在产销数量上的地位提升,在技术和质量上还是看不起内资企业。虽然2010年中国汽车总产量已达1826万辆,但出口量仅54万多辆,占比仅2.98%,这个比重在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中,甚至不及印度、巴西。

  而德国2010年汽车出口量约424万辆,占产量的76.29%;日本2010年出口量近500万辆;韩国则有277万辆。

  “国有企业在尝到合资企业的甜头以后,更加热衷于搞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而对开拓自主品牌的积极性并不高,所以中国汽车业的技术创新是最弱的。”饶达如是说。

  据饶达介绍,2003年国家确立了创新战略,就做了一个调研,调研哪个行业自主创新最好,哪个行业最差。结果是航天做得最好,汽车行业非常差,为什么?合资高潮造成了国有汽车企业的先进技术绝大部分是引进的,而研发机构为合资企业大量输送人才,研发成果却在萎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汽车蓝皮书》也指出,“国有汽车集团尽管技术条件比民营企业好,但是缺乏有效的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而且还受到外资牵制,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长期徘徊不前。”

  不过,张兆钧认为,在中国,汽车产业一度有半军工的色彩,想从国外取得技术很困难,而自主创新要想取得成果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高速发展的隐患

  一块硬币总有两面。

  饶达提到:“各地为推动GDP高速增长,大大促进了汽车产业近十年来的高速增长,但有负面效应。”

  “当前政策关照合资企业比关照自主品牌更多,所以今年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饶达举例说,比如说自主品牌,主要是小排量车,几年前国家就在鼓励购买和使用小排量汽车,但这个政策无法落到实处。而政府采购90%以上还是合资企业的乘用车。

  对于新近出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饶达指出,细则中“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的规定,目前合资企业都达不到这个条件,因此该项政策的实施,将使明年内资企业销量增加几十万辆。但饶达强调,政策能否得到真正实施,还是个未知数。

  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另一个隐患是交通和能源压力。

  饶达称,即使中国汽车销量从明年开始零增长,到2020年保有量也将超过2亿辆,这个数字是道路和燃油供应都无法承受的。

  不过,张兆钧则提到,他个人的看法是,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应该还能达到10%甚至更高。

  “按照我们的测算,一亿人口能够支撑一家世界级的车企。未来十年,中国车企会加速兼并整合,最终形成7-10家的大型车企,甚至会出现一两家出口量较大的世界级车企。”张兆钧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