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光伏产业寒冬中迎整合潮 产业链产品价一路下滑

  □本报记者 郭力方

  来自多家权威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数据均显示,受欧洲市场萎靡及国内市场启动乏力的影响,今年以来,国内光伏市场全产业链产品价格均呈一路下滑态势。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9月28日最新统计,国内多晶硅现货主流报价为35-39万元/吨,比年初(2月15日)68-74万元/吨的报价低出一半;而光伏电池组件价格也在过去三个月内下降30%。

  光伏市场“严寒”持续加重之下,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开始萌生退意,而另一些看好产业长期前景的企业则逆势加码。继此前特变电工(600089)、天威保变(600550)扩产多晶硅项目后,最新的例子是29日ST博元(600656)公告拟控股晶硅科技,重组转战光伏市场。

  业内分析指出,产业整体下行趋势或仍将持续,但在国内市场渐启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政策将力挺光伏产业发展及大企业做大做强的大环境下,未来光伏市场景气度仍将持续走高,只不过会以全行业的整合潮为转折点。

  库存创新高

  小企业逼近盈利平衡点

  对于90%份额依赖出口的国内光伏企业来说,德国和意大利等国今年以来因政府补贴下调导致的市场需求萎缩,普遍被认为是国内组件价格下跌的主要诱因。

  价格下跌的同时,是众多企业节节攀升的库存量。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测算,目前电池片库存量将至少达10GW以上。而权威机构solarbuzz的最新统计显示,欧洲市场今年的需求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0%。如果国内厂商均按年初指标出货,则预计将超出终端市场需求4.4GW。该机构预计,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产量,明年年底组件库存有可能飙升至22GW。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库存量大幅攀升,已导致目前一些小企业的生产接近盈亏平衡点,明年被合并或者关闭的可能性增大。

  浙江义乌市浪莎集团最近便停掉了已完成设备安装阶段的光伏电池项目。在产业不景气和资金链频现紧张的现实面前,这成为众多中小光伏企业的选择。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在过去几个月里,国内已有50多家太阳能企业倒下,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

  迎成本下降

  大企业扩张以御风险

  产业整体下行的阴霾也波及到了一些大型企业。根据相关券商机构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光伏全行业平均毛利率均出现下滑。其中,电池片与组件毛利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多晶硅与产业链一体化企业毛利下降0.8个百分点。在美国上市的尚德、晶澳、中电光伏、赛维LDK等光伏企业,二季度业务均出现亏损。

  然而,在业绩下滑和库存量攀升的现实面前,国内众多大型厂商纷纷维持其年度出货计划指标。事实上,尽管业绩出现亏损,但根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前6个月,包括晶澳、中电光伏和常州天合在内的众多厂商出货量均出现增长势头。其中,常州天合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77%。

  李胜茂表示,众多光伏企业为了锁定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往往倾向于和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特别是拥有全产业链优势的企业更易利用这一优势维持供货量的稳定。在中小企业纷纷退出市场之时,大企业仍可继续凭借规模扩张来应对产品价格下跌带来的成本压力。

  北京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徐征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下半年以来,一些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安装量已出现增长势头,特别是发改委光伏固定上网电价方案出台之后。他指出,国家“十二五”期间将有意扶持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这是众多拥有规模优势的企业长期看好国内光伏产业前景的依据所在。

  新近披露的《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形成1-2家5万吨级多晶硅企业,2-4家万吨级多晶硅企业,1-2家5GW级太阳能电池企业,8-10家GW级太阳能电池企业。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