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沿海扇贝死亡事件:GDP与海鲜菜篮子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7日 11:02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微博

  耕海种湖”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一件事,中国海水养殖产业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中国海水养殖的“藻、虾、贝、鱼、参”五次产业浪潮,它们为改善13亿人口的食品结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五次浪潮”发源于青岛,成形于山东,迅速从山东沿海推向全国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也让山东成为全国第一渔业大省,被业内称为“鲁渔一号”。然而今年威海、烟台一带遭遇的扇贝死亡事件,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养殖看山东”会不会成为历史?

  烟台牟平姜格庄镇海域养殖的扇贝、养马岛海域养殖的海参一直广受好评,在龙口渔港,由于渔业资源丰富,甚至经常会有河北乐亭、昌黎的船只过来打渔。相对于化工企业众多的大连 、天津和沿岸陆源污染比较严重的东营、潍坊等地,山东半岛北端的烟台、威海沿海一带并没有多少化工厂和排污口,这一带的渤海湾水质也一直维持在适合养殖的二类水质。

  然而,就是这片被当地渔民和养殖户津津乐道的海岸线,在这个夏天却屡受创伤。9月17日到22日,本报记者利用近一周的时间走访了位于山东半岛北海岸的龙口、养马岛、牟平姜格庄镇、威海双台湾等地,养殖户、渔民不断向记者抱怨,虽然海鲜越来越贵,但搞海水养殖却越来越难——除了来自海上的污染,越来越多的滩涂被围海造陆,适合海产品养殖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一场看不见的GDP与看得见的市民海鲜篮子之间的博弈正在渤海湾沿岸各地上演。

  “谁能再给我们1000万吨水产品?”这是困扰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王清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两个月前,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王清印如实袒露心迹。王清印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主任委员。

  按照一般的估计,到2030年前后,我国的人口规模要达到16亿,这就需要每年增加1000万吨的水产品供应量。而现在水产养殖的状况十分令人忧虑。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水产品总计约5100万吨,提供给了国民30% 的蛋白质供应量。这其中,淡水水产品2400万吨,80%来自养殖。海水水产品中,养殖产品也占到了一半以上。

  但是,海水养殖当下正在遭遇种种困境。

  当五花八门的“基围虾”雄霸水产品市场时,有多少市民会留意:曾经是餐桌上美食、渤海湾里一捞一大把的中国对虾,已经难觅踪迹了。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栉孔扇贝、多宝鱼、蛤蜊等养殖水产品,已经或正在退出养殖舞台,远离餐桌。

  “世界海水养殖看中国,中国海水养殖看山东。”这是流行在海洋水产界的一个共识。然而,看山东,看什么?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徐质斌介绍说,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山东省海水养殖面积为42万公顷 ,海水养殖产量为361万吨,无论产量还是产值都居全国前列。然而,分析显示,山东海洋渔业产品结构层级低,主要靠带壳贝类提供产量,根据《山东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08年海水养殖生产的总价值为453亿元,其中贝类养殖实现价值为229亿元,占总价值量的51%,其次为藻类,价值量为116亿元,占总价值量的26%,而鱼类价值为41亿元,所占比例低于 10%。

  按照单位面积产量,2008年福建为23.5吨/公顷 ,广东为11.8吨/公顷 ,而山东只有8.5吨/公顷 ,单产效益只有福建的三分之一。

  仲维仁分析说 ,造成山东海水养殖产业走下坡路的原因,一是内在原因,包括种质退化 、无序养殖等 ;二是外在原因,突出表现是海洋污染和填海造地,这些人类活动给海水养殖带来的恶劣影响正不断显现,成为产业重挫的主因。

  海水污染除了海上污染外,更主要的是陆源污染 。废水大量排放入海,尤其是农药、化肥等 ,让海水成了毒水。而城市化带来的填海造地,将大量滩涂、海域夷为平地,鱼虾蟹贝的活动场所被侵占,无处产卵、育肥,加剧了海洋荒漠化 ,海洋牧场成为不毛之地。

  “渔业关系国计民生,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实现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型渔业转变,是山东渔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方向。”徐质斌建议说,山东半岛应发挥渔业科技优势,培育驯化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海水养殖新品种,重点开发鱼类、甲壳类、贝类和海珍品新品种。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06年以来,山东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示范园区等创建工作,带动全省水产健康养殖整体发展 。截至目前,省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已达到200多处,其中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区达到133处、面积 101.7万亩,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要想充裕大海这个“蓝色粮仓”,光有科研、光有开发并不够。抵制污染 、改变过度捕捞、节制“向大海要地”的欲望才是当下最紧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海洋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第六次、第七次浪潮继续发端于山东。

  文/记者 陈浩杰 李杨

  ■新闻附加

  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上世纪60年代,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为代表的青岛海洋科技工作者创造出的海带养殖技术,带来了海洋藻类养殖浪潮,使我国海带养殖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第二次浪潮: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带来了海洋虾类养殖浪潮。

  第三次浪潮: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海湾扇贝养殖为代表的贝类养殖浪潮,使我国贝类的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第四次浪潮:世纪之交,以鲆鲽养殖为代表的海洋鱼类养殖浪潮。1992年,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从英国引进大菱鲆,突破了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

  第五次浪潮:以刺参养殖为代表的海参养殖浪潮。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青岛率先突破对刺参产业化育苗和养殖技术。近年来,又开展了刺参病害防治、刺参苗种复壮、良种培育等研究,建立了刺参育种技术平台。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