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慧丽
在被央视3·15晚会曝光5个月后,锦湖轮胎面临的风波并未逐渐平息。由于即将面临首起消费者诉讼,外加前代理律师索要代理费并披露召回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使得外界对于锦湖轮胎的召回质疑再次提升。
对于召回过少进展缓慢的质疑,锦湖轮胎方面表示,自4月15日至7月15日,三个月时间内共检测了30万辆左右的车辆,免费更换了近15万辆的轮胎,今后将继续站在消费者立场,做好召回与免费检测两项活动。
尽管近几个月来忙于召回的锦湖轮胎觉得自己挺委屈,但由于对召回范围、实施细节等外界质疑回应不力外,再加前代理律师跳出来“爆料”,事态的发展并不像锦湖轮胎所希望的随着召回工作的展开而逐渐平息,而是持续发酵。
风波不止
近期忙于召回的锦湖轮胎将迎来两场官司。
一是消费者针对锦湖轮胎质量问题的首起法律诉讼。今年6月13日,北京的周先生驾驶别克轿车在保沧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车辆突然失控,最终撞上隔离带,车毁人亡。车辆装配的轮胎由南京锦湖轮胎工厂生产。由于发生事故时没有撞车,且轮胎上有鼓包和裂痕,死者家属认为锦湖轮胎存在质量问题。
二是,日前,锦湖千人维权团的律师王斌确认,已经接受死者家属委托准备提起法律诉讼,而南京锦湖轮胎有限公司就是被诉方之一。
据锦湖前代理律师黄进透露的消息,之前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召回方案时,锦湖轮胎自己统计的消费者投诉有4万多起,而且是全国性的。
如果首例法律诉讼消费者一方获得赔偿,锦湖轮胎接下来还将面临更多的类似诉讼。
除了消费者诉讼的“持久战”,眼下更令锦湖轮胎头疼的是前代理律师的主动爆料。
日前,当初负责代理锦湖轮胎危机处理的律师黄进,公开向锦湖轮胎索要24亿律师费,同时还向媒体进一步透露了锦湖轮胎风波中不为人知的许多细节。
据黄进披露,锦湖轮胎之所以被曝光是因为内部利益分配不均,韩方老板在大赚特赚的同时却屡屡忽视中方人员的利益呼声。随后锦湖轮胎虽然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压力下被迫制定召回计划,但却一直在为如何减少召回数量、缩减自己损失而与国家质检总局拉锯。“为了确定召回范围和批次,我没少和国家质检总局打电话争论。”黄进对媒体表示。虽然在质检总局的要求下锦湖轮胎将召回产品的范围由最初的天津工厂扩大至全国范围,但由于召回范围与召回批次是由锦湖轮胎自己提供,锦湖轮胎为了降低损失严格把控召回数量,因此才有了节假日等日期在召回计划中出现的情况。
前代理律师披露的细节,正好验证了与锦湖轮胎召回一直相伴的外界质疑。
今年4月初,锦湖轮胎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的召回方案是,决定自4月15日起,召回2008年至2011年生产的302673条轮胎,这些违规产品涉及7个批次。
这样的召回方案一出,立马招致外界质疑。作为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轮胎品牌,在中国天津、长春、南京三地均设有工厂、年产能2000万条的锦湖轮胎而言,自2008年起3年的产量应在6000万条左右,本次召回涉及的30多万条,仅占总量的0.5%,占天津工厂的1.5%。
而且锦湖轮胎召回的产品批次多为节假日生产,而节假日一般是产能最低的时候。召回数量与销量的悬殊对比以及召回批次的时间问题,使得锦湖轮胎的召回一开始就被消费者贴上缺乏诚意的标签。
此外,在整个召回事件中始终不承认是“质量问题”的强硬态度,以及召回需要提前预约等细节,都加剧了消费者对于锦湖轮胎召回的不满。
而对于外界的不满与质疑,锦湖轮胎并未在公关上进行积极回应,对于消费者的诸多质疑进行明晰答复。
对于近期前代理律师索要律师费、主动爆料而引发的外界新一轮关注,锦湖轮胎似乎同样想采取消极淡化策略。
8月17日,锦湖轮胎市场企划科科长赵华侨在电话中表示,最近一直在出差,对于前代理律师的一系列言论,需要了解情况后再做答复。锦湖轮胎公关代理公司人士则表示,对于前代理律师“狮子大开口”索要律师费等行为,锦湖不但要回应,而且要准备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相信法院的判决会说明一切。
回归不易
对于锦湖轮胎来说,目前唯一感到能松口气的是,针对千人维权团委托律师对锦湖轮胎违反3C认证的集体投诉,国家认监委日前做出书面答复,没有认定锦湖存在违规问题,也未发现相关人员渎职。
但对于认为国家监管部门不作为、制度缺失的广大消费者来说,政府部门的认定对于挽回锦湖轮胎的声誉作用不大。
“锦湖轮胎在召回上的处理态度与方式,已经伤害了中国消费者,仅靠政府一纸公文认定不违规、没有质量问题,也很难挽回消费者的信任。”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为了争取消费者信任,锦湖轮胎8月1日宣布,对旗下所有产品实行5年三包政策以外,针对不同产品实施VIP保障制度和特别保障制度:购买1年内的轮胎刺伤或划伤,免费更换;购买5年内的轮胎鼓包,免费更换。
在锦湖方面看来,做到轮胎行业史无前例的5年质保承诺已经表明自己的努力与诚意。但对于在情感上受到很大伤害的中国消费者,仅仅是产品质量的承诺与性价比,并不能成为继续选择锦湖轮胎的充分理由。在千人维权团的维权诉求、消费者不满与愤怒情绪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仅仅承诺提升产品质量是不够的。
工厂内部管理、劳资纠纷、与代理律师的“内讧”等问题,也表明这家成立50多年的韩国企业,要想在中国成功发展,还需要在本土化融合方面进行补课。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