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季哲
2007年,中国中冶向关联方中冶恒通提供贷款7亿元人民币。此外,中国中冶与中冶恒通间,一度有相关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
针对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冶集团)投资唐山恒通巨亏一事,中冶集团官网昨日发布《关于中冶恒通的有关情况说明》(下称《说明》)称,因中冶恒通冷轧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冶恒通)资产处置事宜还在商洽中,资产损失额有待处置后才能最终确定。
中冶集团新闻发言人邵波昨日致电本报记者时称,中冶集团自2007年设立中冶恒通,投资资金是“动态的”,而具体亏损金额目前也难以估算。
此前的7月11日,有香港媒体披露,中冶集团对中冶恒通投资已经超过70亿元,最终将承担高达46亿元的亏损。
根据中国中冶2009年公布的A股招股说明书,中冶恒通2008年亏损5.6亿元,2009年上半年亏损4.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报记者从中冶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中冶,601618.SH,01618.HK)2009年9月17日发布的A股招股说明书中发现,2007年度,中国中冶向关联方中冶恒通提供贷款7亿元人民币。
此外,中国中冶与中冶恒通间,一度有相关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根据中国中冶披露的2009年、2010年年报数据,2009年年末,中冶恒通的应收票据余额为630万元,2009年度中冶恒通的应收账款为1486.9万元,2009年中冶恒通的预收款为2681.8万元,2010年中冶恒通的应收账款为651.8万元。
昨日,中冶集团并未正面回应此事。中国中冶董事会秘书康承业7月11日对早报记者称,中冶恒通亏损一事对上市公司中国中冶没有影响。
中国中冶投资者关系部工作人员昨日称,公司确与中冶恒通有关联交易,但具体会对上市公司将造成什么影响还要进行分析。
针对应收账款是否可以收回,邵波昨日对早报记者称,中冶恒通与中国中冶关联交易方面并不多,目前还不能说会不会对上市公司造成多少损失,“还要看最后中冶恒通股权处置情况”。
2009年9月,中国中冶A股上市时,未将中冶恒通纳入上市公司。
根据中冶集团提供的资料,中冶恒通是于2007年9月重组唐山恒通公司后成立的合资企业,注册资本16亿元,中冶集团现金出资10.72亿元;唐山恒通精密薄板有限公司(唐山恒通,梁士臣为实际控制人)实物出资5.12亿元;自然人梁士臣现金出资0.16亿元;主要产品为镀锌板、镀铝锌硅板及彩涂板等金属压延涂镀板产品。
中冶集团还披露,经协商,其他两个小股东退出,2010年8月11日,中冶恒通成为中冶集团全资子公司。
中冶集团在《说明》中承认,中冶恒通自组建以来,由于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改造未完成、债务负担过重、财务成本过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金融危机冲击等原因,造成公司的产品成本、运营成本过高,市场竞争能力下降,持续亏损。
针对亏损,中冶集团称,在重组唐山恒通的过程中及其并购后的经营管理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教训十分深刻”。
针对早报记者质疑重组唐山恒通公司时是否作资产评估报告,邵波昨日说,彼时确有作资产评估,但中冶集团当时考虑,收购唐山恒通系为了组建中冶集团冷轧生产中试基地和培训基地。
康承业7月11日称,中冶集团此前是以承债的方式收购的。昨日,邵波并未向早报记者透露负债情况,但称“收购唐山恒通肯定是有其收购价值的”。
昨日,中冶恒通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早报记者,在中冶集团收购前,梁士臣已经经营不下去,负债不少,但具体金额不明。
中国中冶2009年9月A股上市之后,中冶集团即着手处理中冶恒通股权事宜。据上述《说明》,2010年8月,中冶集团与中国港中旅集团达成托管协议,约定由港中旅集团对中冶恒通进行托管;当年12月,港中旅集团提出不再对中冶恒通进行托管并退回中冶集团,中冶恒通即停产至今。
“我们当时没有注资,仅是托管,没有什么资产关系,港中旅方面也没有什么损失。”昨日,港中旅集团新闻发言人王洪波说,托管也是对其资产经营情况了解到一个过程,但后来发现一些问题,就没有继续推进资产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