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人的饭碗要靠自己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5日 14:51  中国新闻周刊

  —全产业链助力生产方式转变

  供不应求是“全产业链”成立的根本原因,要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需要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文 / 沈 嘉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食足则天下安。这句话道出了农业产业化的两重意义。惠民此其一,国家粮食安全此其二。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尽管中国粮食在连年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前行,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1092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但13亿人口的饭碗还远远不是“铁饭碗”。

  “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中国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

  温家宝指出,今年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并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今年2月出版的《求是》杂志上提出了对《“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从长远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非常大。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要千方百计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韩长赋还特别提醒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

  农业产业化:“十二五”之重

  媒体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农业产业化”“循环农业”“现代三农”成为众多政协提案中的高频词和关键词。

  例如,农工民主党在《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议》中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现代农业面临加快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他们建议: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增加政府投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以项目建设带动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牵引力。

  民盟中央在《关于发展循环农业产业的提案》中指出,中国循环农业产业仍存在诸多制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此,他们建议: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对于现代农业制度建设,九三学社中央大会提交的《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建议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稳固、农民富裕的基础之基,也被地方的政策制定者们视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紧要之事。

  在地方“两会”上,从农业大省、强省,到经济欠发达省份,都无一例外地在地方版“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重点表述。

  例如山东省对“十二五”时期的农业产业化进行了专门规划,提出“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为重点,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保障,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十大产业体系建设,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江西省则提出了“粮食增产50亿斤”“农民年人均增收11%”的“十二五”目标。与“十一五”不同,江西省将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举措将放在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上。当地管理者认为,这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利器”。江西省计划到2015年,实现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4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达到1.5:1,直接带动农户400万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近日召开的全疆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局长座谈会上提出,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线,提升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加工转化、市场开拓四大能力。自治区今年的农业产业化目标亦很明确,包括农业产业化组织要增加700个,农产品加工增加值要达到180亿等。会议提出,要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要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通过抓大、扶强等手段,支持区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其迅速做大做优。

  云南省则以“一号文件”的形式锁定了“农业产业化”。根据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对《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的解读,农业产业化就是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强化基础、夯实基地、做强龙头、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创新科技、确保安全为重点,把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举措,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全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字号龙头企业新使命

  中国农业产业化迈入发展新阶段,龙头企业被期望能有更多建树。

  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累计投入1100多亿元建设标准化基地,自建生产基地达到3500万亩。目前,全国有2万多家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HACCP等质量认证,70%左右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获得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

  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了农业核心竞争力。2011年1月初出版的《农民日报》高度评价了龙头企业在“十一五”期间的表现,并总结其贡献之一是,“标准化贯穿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农民日报》的文章指出,龙头企业将标准化贯穿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和市场流通全过程,积极开展质量安全认证,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建立“从田园到餐桌”的质量控制与追溯体系,严格做到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不上市,上市产品主动接受质量安全监控。

  作为中国领先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是全产业链模式的大力倡导者,以实践成绩证明了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这家最初只是做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一个涵盖“从田间到餐桌”的粮油食品集团。在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糖、番茄、饲料、肉食等多个农业品种上,中粮集团有计划地出击,并将原先庞大的业务进行协同整合,使自身成为贯穿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体系。

  目前,中粮集团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份建立了140多家粮油食品加工企业,覆盖了小麦、稻谷、玉米、油料、番茄、甜菜、葡萄、茶叶等多个农产品加工领域。2010年,中粮集团的农产品加工总量达2048万吨,总采购金额超过250亿元,涉及种植面积近3600万亩、约630万农户,平均向每户农民的采购金额达3968元。订单农业达350万亩,涉及农户155万户,仅此一项就带动农民增收7.33亿元,平均每户农民增收473元。上述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创造就业岗位4万多个。

  全产业链的“中粮模式”

  “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是2009年中粮正式提出的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中粮集团计划继续推进“全产业链”战略落地。

  根据中粮高层对战略的解读,“全产业链”的核心是布局和协同,是通过不同业务环节在战略布局及营运上的协同而形成的整体竞争优势。“全产业链”以消费为引领,在产业链的上游和中间环节均有“出口”,最终“出口”是终端消费品。产业链上下游有机组织、有效协同。不同品种之间在客户、品牌、渠道、研发、加工、物流、原料获取等环节实现战略协同,形成整体性。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从一开始就对“全产业链”的产业逻辑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指出,不是每个产业都可以做产业链,对于粮油食品产业来说,因为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衔接度比较高,以及存在食品安全及质量问题、产业链的系统性低成本问题等,决定了粮油食品产业可以做、也需要做产业链。

  在中粮集团副总裁迟京涛看来,“全产业链”并不是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自己做,“而是控制关键环节”。

  中粮的实践证明,在粮油食品产业内,这种对产业链整体的控制,确实有很高的、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出来。

  对于“全产业链”这样一个雄心勃勃且构架宏伟的计划,中粮并不企图“一蹴而就”。

  中粮在集团内部提出,“积极稳妥”是打造“全产业链”的第一项基本原则。这就决定了中粮采取的发展方式不是将原有业务架构和管理体系推倒重来,而是有序、可控地进行推进和改革。用一位中粮高级经理人的话说,“全产业链”战略就是“在已知条件下求解,循序渐进‘拐大弯’”。

  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用“实事求是”对中粮的“全产业链”战略进行了评价,指出供不应求是“全产业链”成立的根本原因。他还指出,“全产业链”模式要从原料到产品都把食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并对各个产业链进一步细化分类。

  未来“王牌军”之路

  对于“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中粮集团已经制定了具体规划:继续实施“全产业链”战略,把在产业链上游的优势,变成支持下游的供应链,将旗下各个独立的子公司纳入一个完整的链条,上下游之间互相支持,增强内部协同性,提升中粮整体的竞争力,推动中粮集团产业布局转型升级,使中粮真正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保供、保障粮油食品安全的“王牌军”。

  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中粮集团将加快推进产业园建设步伐。天津产业园、黄海产业园、海宁产业园、郑州产业园和成都产业园项目的建设工作已经启动。以成都产业园为例,该项目集大米加工、小麦加工、面条加工、油脂加工、玉米加工、饲料加工、粮食仓储和物流、食品制造为一体,总投资22亿元以上,预计于2012年5月建成投产。

  按照中粮高层的设想,该集团的长远任务是形成一个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核心资产布局。就“全产业链”来说,中粮将着重强化在原料主产区的战略布局,加快产能布局,并加快销售网络布局。

  随着“全产业链”战略的推进,中粮集团将力争到“十二五”末,市场化粮食流通量达2800万吨/年,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超过6000万吨/年,食品饮料总销量超过3000万吨/年,形成遍布全国的米、面、油、糖、肉产品及相关制品的销售网络,销售网点数量超过100万个,覆盖全国90%以上的乡镇市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