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建设的再成功,也算不上根本的成功,只用将北斗系统真真正正的用好,用在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中,才算成功
文 / 肖欣
摧不垮的天际生命线
汶川地震救援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很多人第一次认识了“北斗”。
震中情况如何?人员伤亡多少?碎石瓦砾之下的同胞们还有无生的希望?在震区基础设施损坏、通信中断的情况下,在分秒必争的生命大营救中,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为抗震救灾小分队紧急配备了10 0 0多台“北斗一号”手持终端,第一时间将最详尽准确的灾情都是通过“北斗短报文通信”传递出来,成百上千的群众因此获救。
救援队靠北斗突破救灾盲点,全面进入灾区,打通生命线。被誉为“天降奇兵”。而鲜为人知的,关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潜力问题,早在20年前曾有一场“论战”。那时,它还叫做“双星定位系统”,国家的“最高机密”。
中国国家地震局地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付子忠在1988年的一次内部论证会上,提交了名为《一项摧不垮的生命线工程》的论文,首次阐述了双星定位系统在地震领域的应用价值。
生命线是从生命安全的角度提出,当灾难来临,人要与自然抗争;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基础设施同样也是生命线,比如电力,电信,交通,铁路,供水系统等,北斗星通董事赵耀升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到,“任何地面设施都可能被灾难摧毁,但天际系统不同。当大地震不期而至,如果天际系统能构筑一条摧不垮的生命线,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生命安全,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北斗系统构筑起的,就是这样一条摧不垮的生命线。”
然而,能不能用?在哪儿用?怎么用?从1988年到1994年,关于“北斗”项目的闭门论证持续了6年,直到2002年系统建成投入试运营,转眼14年。现在看来,当时“论战”中提出的“民用设想”,甚至曾被质疑的“狂想”,很多已经成为现实。
渔民说,北斗是他们的“安全保护神”
海洋渔业是目前北斗民用的一片“蓝海”。过去,渔民出海,渔船上通讯不畅,超短波等通讯系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经常“短路”,一旦遇险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不妨设想一下,驾驶渔船航行在茫茫海上,突然遭遇恶劣天气,小船大有遇险可能,通讯中断,危机时刻,只需按下“北斗一键报警”,1秒钟内,设在渔业管理部门主控中心平台上的装置便会鸣起警报,遇险船只的航速、航向、所在坐标位置及精确的经纬度可以迅速被“锁定”,船上的人知道“自己在哪”,岸上的援助队伍与其家人也能通过渔业部门的信号得知“遇险船只在哪”,营救工作得以第一时间展开。期间,船上人员还可以通过北斗的短报文通信,随时“互发短信”通报情况,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自救。
而这一切,或许正在发生。2010年10月,浙江三门一渔船“浙三渔0036”,在长江口水域沉没遇险,渔民通过北斗紧急发出报警,台州市海洋渔业局以及三门海洋与渔业局接到报警后迅速展开救助。仅隔一天,在三门健跳大夹山水域,又一三门渔船“浙三渔5251”在海外捕鱼返回健跳港途中沉没,船上4名船员遇险。事发后,台州市海洋渔业局通过北斗安全救助信息系统联合海上搜救中心立即指派“海巡1150”,“海巡1159”并协调附近渔船展开搜救,一个小时后,成功救起三名落水人员。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受助于北斗系统的渔民就多达800余人,确保了100余艘渔船的安全,减少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
现在,渔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有不测风云”或者“人有生病遇险”,他们说,北斗就是他们的“保护神”,安了北斗就安心了。
除了保护渔民安全,北斗还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的使命。在南沙等海域,我国渔船被他国无理抓扣的状况时有发生,事关我国家主权。只要在中方海域被国外渔船非法抓扣,渔民可以通过北斗及时报警,北斗系统能够清晰再现渔船的航行纪录,为事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提供维权证据。
有时,渔民为了追赶鱼群,也会不留神地越了界,“北斗”为此特别设置了“越界报警系统”。一旦渔船驶离中国海域,船载设备立即向渔船和主控中心报警,警报装置无法被人为关闭,直到渔船退回我海域,避免可能引发的海事争端。
北斗系统从天际援助生命,“如果彭加木当年能随身携带北斗卫星终端,可能不会失踪在罗布泊。如果英雄飞行员王伟装备北斗,可能就不会在跳伞后,因无法施救而牺牲。”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主任杨宝峰在接受采访时,十分惋惜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从“追着赶”到“追着买”
目前,中国北斗设备的应用约2到3万台,其中海洋渔业应用占60%,“北斗”在海洋渔业上的遍地开花说起来倒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据悉,2002年“北斗”系统刚刚建成投入试运营,开展民用分理业务的北斗星通公司正在寻找应用方向。当时,海南省政府也正为一直困扰渔业的海上台风问题寻找对策,时任海南省长汪啸风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听说现在有卫星了,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设想和实际操作之间总是存在距离,“已有的军用技术如何用在海上,需要做些功夫”,“并且我们对海上的情况不够了解”。
更现实的是,在海南,相对贫困的渔民根本掏不出两三万元钱去安装北斗终端。
破局在2005年,农业部南海区局向国家申请解决我国在南沙捕鱼的渔船管理问题。选择“卫星还是短波”,“国产还是进口”的技术论证,试验、投标中,北斗最终胜出。翻开北斗星通公司的大事记,有这样写道,“2005 年,1186 万的标安装700多艘船,是肯定赔本的,当时北斗终端的单价是2到3万。亏损几百万,也要坚决找到北斗民用市场的切口”赵耀升努力着还原历史。系统建设的再成功,也算不上根本的成功,只有将北斗系统真真正正的用好,用在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中,才算成功。
北斗星通海南公司总经理郭飙记得2005年,第一次给100艘渔船安装“北斗”时,曾经被渔民追赶着跑回公司,虽然有政府补贴,但渔民们“白给都不安”。数年后,尝到了甜头的渔民反过来追着要求装北斗,随后,北斗也从南海挺进东海。
“如果说南海项目的成功还有民族情结的帮助,那么在东海就是纯粹以技术和北斗精良的功能与外国设备竞争,全面接受市场考验,”赵耀升如是说,“不仅设备过硬,在和海事卫星等外国产品的低价竞争中,我们也拼了!”从舟山“与海事卫星各占半壁江山”的市场占有率,到温州,台州的“几乎无一台例外,全部被北斗拿下”,2009年,北斗终端在全国的海洋渔业应用量就超过了1万台。
在市场竞争中,北斗船载设备根据海上高盐,高温,高湿的情况和渔民的需求,不断进行着改良。
在北京主控中心,记者见到了安装在渔船上的终端设备:外形颇似车载导航仪的8英寸显示屏下方,导航、AIS、短信、服务和醒目的红色紧急按键一字排开。记者习惯的点击屏幕,旁边的郭飙经理却递过来一块与主屏幕连接的写字板,他告诉记者,最早也像普通导航仪一样采用触摸屏,但在渔民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了:用不了多久,屏幕就花了,换了几种屏幕都无法解决问题。由于渔民长期接触海水,手上沾满盐碱,手指触碰得多了,盐碱粒极容易划花并腐蚀屏幕。
在北斗终端向全国1.8万公里海岸线铺陈开来的过程中,北斗的市场模式也构建起来: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应用模式,适合行业应用的产品模式,各网点24小时运营服务模式。
2010年,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从北斗星通公司的汇报中了解到北斗海洋渔业应用时“眼前一亮”,当即批示“要把好事办好,把渔民的培训做好”。
政府层面的支持,让“北斗人”干劲儿更足。相伴北斗20载的杨宝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海洋渔业为北斗“蹚出一条路”,用事实回应了20年前论战中,关于卫星民用价值的质疑,证明北斗大有可为。
其他应用领域,如果能以创新的精神,包容的态度去做,北斗一定能够创造出比海洋渔业更广阔的市场。中国人有自己的梦想和才智,可以做到令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