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志强
商务部日前印发《商务部2011年石油流通市场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贯彻落实好石油分销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石油市场管理与行业指导,加强石油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探索建立地方成品油储备制度等16项具体要求。
加强预警机制为首要解决问题
通知提出2011年石油流通市场管理工作要点,贯彻落实好石油分销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提高商务系统石油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加大石油市场管理和行业指导工作力度,稳步推进石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通知要求加强石油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建设,包括:加强国际国内石油市场运行监测;建立和完善石油市场供应保障体系;积极构建成品油库存即时监测体系;探索建立地方成品油储备制度;加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成品油市场供应体系建设。同时要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并全面推进成品油零售市场管理;研究起草有关制度规定。根据石油市场发展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石油市场相关立法工作。
《石油流通市场管理工作要点》第5条要求,“建立和完善石油市场供应保障体系。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石油市场应急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对辖区内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加油站(点)成品油的供应保障工作。” 第7条要求,“探索建立地方成品油储备制度。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协调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探索建立成品油地方政府储备制度,提高市场供应保障和调控能力。 ”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完成约1亿吨新增炼油能力建设。到2015年,全国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6亿吨,成品油年产量将达到3.1亿吨,届时国内将面临更严重的资源过剩。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形成以中俄、中哈、中缅3个能源通道炼化产业带,以及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个炼油集聚区为主体的“三带三圈”炼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是积极新建成品油储备库,还是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民营油库用以储备,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考虑期。但是避免“油荒”的再次出现,加强石油市场预警机制,将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卓创资讯分析师李倩认为。
缺乏预警机制导致“油荒”
自从2010年7月份大连港事故发生以来,国内大部分市场柴油资源逐渐出现了紧张。而由于国内尚未建设成完善的成品油储备体系,此轮“柴油荒”迅速扩展至全国范围内,多数市场主营柴油价格均推涨至了当地的最高零售限价,部分地区停止批发出货以保供零售,局部地区主营下属油站都无油可发。
伴随着国内炼厂的不断扩能,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炼油产能严重过剩,这与国内刚刚过去的“柴油荒”相悖。对此,李倩认为,整体来看,此轮资源紧张是由南往北逐渐蔓延,但是南方市场出现紧张的时候,北方市场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石油市场预警机制的缺乏或许也是本轮“柴油荒”的主要原因。
成品油储备体系建设缓慢
2009年5月19日出台的《石化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设成品油储备体系,我国成品油储备建设才正式被提上日程。但是,目前国内成品油储备的建设主体基本上还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企业,而由于成品油储备库的建设涉及到资金、土地、环保审批等方面,所以我国的成品油储备体系的建设进展开始相当缓慢的。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指出,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保障和调控能力方面主要欠缺在对市场供需形势的变动缺乏预见性和对国内市场成品油调度缺乏全局观上,以及在成品油供需关系趋紧的情况下的应急供应制度的缺位。“建立地方成品油储备制度有利于保障我国成品油的供应安全,通过地方成品油储备的完善,将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完善的成品油储备体系,便于在紧急情况下的成品油调度和供应。” 周修杰认为。
周修杰认为,在建立成品油储备体系的情况下,对于商业成品油库存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对国内外油价也要进行实时监控,从而能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其次,要建立起一套可行的市场分析方法,根据对于最新市场数据的监测,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来预测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能够将市场供需关系变化有充分的准备;最后,是要建立有效的预报机制,对于即将出现或者有可能出现的市场行情波动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前应对市场变化。另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对于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作出严格的限定和惩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