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崩溃:趋向价格金融化
2010年4月,铁矿石年度长协谈判彻底破裂,维系了40年之久的长协体系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短期的季度定价,铁矿石现货价格机制渐行渐近。
40年的铁矿石谈判一直在长协体系内进行。2009年第四季度伊始,新一轮铁矿石谈判正式启动,与此同时,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开始进入新一轮上涨行情,主导长协谈判的中钢协一如既往地坚挺,甚至号召中国钢企联合抵制三大矿山。
然而,新日铁等日本钢铁企业背后放水:3月,新日铁等日本钢铁企业与三大矿山达成协议,除接受其年度涨价100%的要求外,还根据铁矿石现货市场的价格达成短期合约,取代以往的年度长协。
消息一出,钢铁业哗然。自上世纪70年代实行铁矿石年度长协以来,世界钢铁行业已适应并接受了这一相对稳定的定价模式。这一由日本钢铁企业建立起来的价格机制依托钢企与矿山长期依存的利益关系,将短期利益长期化,在稳定矿石供需同时,稳定其价格波动。
对比1981年至2000年间的长协价格,铁矿石年度价格调整幅度均未超20%,且涨价和降价年份大致各占一半。
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铁矿石进口国,2003年,中国首度参与了铁矿石年度长协谈判,铁矿石的价格开始节节攀高。在此期间,除2009年因金融危机导致矿石价格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大幅上涨,其中2005年、2008年的涨幅超过70%,2010年则一举突破100%。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顾问焦玉书认为,中国钢企因矿石涨价共多支出7000亿元。
金融危机给了中国钢企争取“中国价格”的机会,只不过中钢协“只打雷不下雨”,喊了半年的“中国模式”最终只是以一个前所未有的临时价格草草了事,这也是长协价格第一次在模棱两可中落幕。
金融危机后的铁矿石需求量暴涨,这也给了矿山复苏的机会。自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铁矿石现货价格持续攀升,在中钢协羸弱的反对声中,三大矿山先后提出40%、60%、90%的涨价幅度,坚强的中钢协拒不接受,最终矿山涨价100%,并且走出模棱两可的临时价格,直接抛弃长协,改成更为短期的季度价格。焦玉书认为,这一定价导致中国钢企2010年全年多支出360~400亿美元。
2010年年底,沉寂了大半年的中钢协再度发声,声称重启铁矿石谈判,谈判的重点即是矿石定价机制。毫无疑问,对于大多数钢铁企业而言,重回长协机制无疑是重大利好,但问题是掌握话语权的矿山根本没有破镜重圆的念想。
几乎所有人都坚信,在今后的数年里,铁矿石将走出“长协-季度-现货-期货”的价格模式演变链条,这也是其他大宗商品定价机制演变的翻版。上世纪70年代的原油、80年代初期的铝以及21世纪初期的动力煤都曾经经历一个类似的定价机制变革。
在从相对固定的价格逐渐转变成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合约后,上述大宗商品市场逐渐开发出了金融衍生品合约,先是场外掉期合约,接着是期货合约。而在铁矿石长协破裂之初,众多媒体也已经呼吁中国钢企提防“金融陷阱”。
虽然铁矿石是否具备金融属性尚难确定,但矿山方面将定价机制短期化的冲动已经越发明显,力拓方面已经试图将季度定价向月度定价推进,而三大矿山也从未掩饰其将铁矿石指数化的决心,如此来看,铁矿石价格距金融化的目标已经渐行渐近……